事例2:皮張販運戶馬文秀自述
我最早是做毛肚(牛百葉)生意的,別人宰了牛,我把毛肚收來加工成牛百葉銷售。1994年~1997年,毛肚的生意好做得很,一副毛肚最高可賣100元,平均50元~60元,四川(廣元市)、北京、河南的客商直接來收,搞成半成品,再賣給大火鍋店。後來,國內從美國、意大利進口牛百葉,價格便宜,衝擊了國內市場,我們也因此貼了4萬元。後來,我又做牛皮生意。主要從靜寧、定西、康樂等縣收購皮子,一年收萬多張。收回來後,用工業鹽去除水分等,不讓皮子爛掉。亞洲金融危機發生後,國際市場上對皮張的需求量下降,引起價格下跌,我一次就賠了10萬元。
我現在是西吉縣最大的皮毛商,客戶主要是甘肅平涼、湖北十堰等地的。生意做大了,知名度提高,周邊地區很多人直接打電話聯係生意,最近有一家江蘇人來商談用牛蹄骨、牛肺製藥的事情。西吉縣城有我們的代理商,我從他那兒收皮子,他可以從中取利,因為我們沒錢。我現在周轉在生意中的資金將近100萬,有一部分現金。生意多采用賒銷的辦法,熟人賒銷靠相互信任,大生意打欠條,拉這一車皮子付上一車皮子的款。
今年收一張皮子平均420元,粗加工一下可賣435元,用鹽醃一張皮子投1塊錢,賣出去一張5元~15元,平均10元左右。雇夥計一人,是我的一個親戚,他一天醃50張,掙50元。現在,生意主要由我的4個兒子來做,有的搞收購、有的搞銷售,各有各的分工。我們一家子20口人全靠這個生活。
事例3:土豆加工專業戶鹹發良自述
我剛開始用手扶拖拉機從吳忠販運麥子,後來在工地上幹了幾年,下了很多苦。後來搞“三粉”(澱粉、粉條、粉絲)加工,已經十幾年了。我們是做穆民的,搞“三粉”加工財帛幹淨,秤上不能哄人,如果把人哄了,人家下一次就不來了。
每年9月份到第二年2月份是土豆加工的旺季。我去年加工了50萬斤土豆,主要是磨澱粉,每斤土豆的收購價是兩毛錢,加工50萬斤可以賺兩萬多元。單北的第一、第六村民小組“三粉”加工最集中。我們鹹家共有10戶人,其中有8戶加工“三粉”,1戶搞運輸,1戶在外地工作。最大的“三粉”加工戶是趙家,一年可加工土豆100萬~200萬斤,全村每年大概可加工土豆6000萬斤。
最近,我們單家集搞民族工業園,這是個好事,但不讓我們進園,原因是我的經營規模太小。進民族工業園,一畝地皮要收3萬元,地皮要的少了還不劃給。征地的時候每畝1萬多元。政府沒有給我們提供幫助,反而賺老百姓的錢。我希望讓我們這些規模不大的加工戶也能進工業園,現在小,進去後逐步發展,慢慢就大了。再說,小有小的好處,小的靈活。
二、行業門類與組織結構
(一)行業門類
1.牛羊屠宰販運。牛羊屠宰販運是單家集非農產業中的主導行業之一。據筆者調查,單北、單南兩個行政村目前從事牛羊屠宰貿易的有近100戶,以單進忠、米正清等為代表。每年屠宰牛2萬多頭,羊3萬多隻,販運牛羊肉4萬噸,銷售收入達2600多萬元。
2.皮張販運。該村目前從事皮張販運的70餘戶,以單北村馬文秀、單發俊等為代表,每年販運皮張6.5萬張。
3.農產品初級加工。單家集的農產品初級加工主要有土豆加工、糧油加工、牛羊雜碎加工等,其中土豆加工占主導地位。村莊裏目前從事土豆加工貿易的有90餘戶,以鹹發明、趙俊有為代表。土豆加工戶主要是把土豆加工成澱粉、粉條等。從事糧油及麵粉加工貿易的有20多戶,以單南村趙玉福為代表。牛羊屠宰帶動了牛羊雜碎加工行業的產生,許多農戶從屠宰戶那裏收購牛肚、牛蹄骨、羊腸子等,加工成牛百葉、牛蹄筋、腸衣等出售。
4.服務業。1994年,隨著集市的恢複和中靜公路改道,單家集的流動人口增加,從而帶動了餐飲副食、商品批發零售、機械維修、遊戲娛樂、醫療衛生、理發、交通運輸等服務行業的發展。目前,單家集從事商品批發零售的有17戶;從事餐飲服務的有15戶;從事電焊與機械維修的有6戶;從事遊戲娛樂的有3戶;從事醫療衛生的有6戶。從事交通運輸業的40多戶,有大型貨運和客運車輛50餘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