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非農產業(1)(2 / 3)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國家在農村地區推行土地承包經營製度,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從而解除了土地對農村勞動力的束縛和計劃經濟體製對民間商品經濟活動的抑製。單家集人逐漸恢複傳統生產方式,在農業生產之餘從事牛羊屠宰貿易、皮毛加工貿易、土豆加工貿易、手工製造等第二、第三產業。經過近20年的努力,單家集的非農產業迅速發展,呈現出行業類型日趨多元化、專業戶經營集群化、非農產業人口規模逐漸擴大等特點。目前,單家集的非農產業已有牛羊屠宰貿易、皮毛加工貿易、土豆和糧油加工貿易、商品批發零售、交通運輸、電焊與機械維修、餐飲服務、醫療衛生、小手工業、理發、文化娛樂等十餘種行業。所謂專業戶經營集群化是指從事某一行業的家庭戶數逐漸增多,形成了土豆加工貿易、皮毛加工貿易、牛羊屠宰貿易、交通運輸業、餐飲服務業、商品批發零售業等行業集群。隨著非農產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口逐漸從單一的農業生產活動轉向非農經濟活動,人們在農業勞動和非農業勞動兩大領域的人力投入和時間分配發生了明顯變化。

集市的取消造成了單家集的經濟衰退,尤其單家集和興隆之間的百年集市之爭給人們留下了心理傷痕。單家集曾經是靜寧縣單民區政府所在地,而到1958年後變成了興隆公社的兩個大隊,這種降級式的行政建製變遷給他們帶來了強烈的挫折感。單家集人在1958後曾多次想恢複集市,但由於受計劃經濟體製等特定社會環境的製約,這些努力都沒有成功。黨的改革開放政策重新喚起了人們的商品經濟意識,同時也給單家集人恢複集市帶來了新的契機。

1980年到1982年,單家集和興隆多次發生集市矛盾,興隆人不讓單家集人到興隆擺攤設點做買賣,這種不明智的做法使單家集人恢複自己集市的決心更加堅強。1983年,固原日報社記者王文玉同誌就單家集集市的曆史演變情況寫了一份調查報告。王文玉是單家集人,現任固原日報社副總編輯,他是從單家集走出來的專業技術職務最高的知識分子。王文玉的爺爺曾經擔任過單家集商會的主任,所以他和所有的單家集人一樣有著很重的集市情結。他把寫好的調查報告寄給西吉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同誌,同時直接找縣工商、稅務等部門說明情況,目的就是要恢複單家集的集市。不久,縣政府就作出了恢複單家集集市的決定。當年,有著豐富集市管理經驗的單家集人采用舉辦物資交流大會、搭台唱戲等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招攬商民、擴大影響,集市很快就恢複起來。但此舉卻引起了興隆人的不安,他們試圖說服稅務部門,通過給興隆免稅、在單家集收稅等方式抑製單家集集市的發展。雙方還采取堵截趕集者等方式來抑製對方,就這樣持續到1992年。後來,單家集人主動放棄爭鬥。村黨支部從單家集人多經營牛羊屠宰販運、皮毛加工等行業的實際出發,對單家集的集市作了重新定位,決定把單家集的集市建設成一個畜產品專業市場,這樣既符合單家集的村情,又可以避免和興隆集市在分工上的衝突。從此,一個源於傳統又不拘泥於傳統的新集市在單家集恢複和發展起來了。

(三)三個專業戶事例

事例1:牛屠宰販運戶米正清自述

我17歲的時候在南河橋工地上給人抱石頭,每天掙3塊錢。後來,縣上冷庫收購牛肉,我搞推銷,吃的是好的,喝的是好的。幹了三年掙了將近1萬元,然後托熟人貸了2000塊錢,開始自己做宰牛生意。

我宰牛是從1990年開始的。前幾年,我在旺季的時候每天要宰10頭牛,一個月就是300多頭,現在每年宰1000多頭。宰一頭牛能掙100元,牛頭、牛百葉、牛蹄骨等都能掙錢,比如每頭牛可出六七十斤骨頭,每斤骨頭兩毛五分錢,一年能掙三五萬元。牛肉主要運往中寧一帶。近兩年中寧一帶也搞養殖,但是肉瘦,我們的牛脂肪厚。現在主要宰犛牛,從甘南來的,原因是本地牛供應不足。

單家集搞屠宰的過百戶,規模大一點的二三十戶,我算比較大的專業戶。我現在和另一個人合夥做生意,主要是因為本錢不夠,像我現在這個規模,一般需要20多萬元的周轉金。現在村裏有十幾個剝皮子、剔肉的,我家有一個固定的,剝一頭牛10塊錢,每月掙1000多元。給我宰牛的有兩個,都是念經人,宰一頭牛給3塊錢。

做生意除了勤快,還要會動腦筋。村裏有些人現在生活緊張,實際上原來好著呢,後來做生意賠了。我們弟兄4個,一個跑運輸,現在要搞澱粉加工;老三當老師;老四種地養地,我的地我兄弟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