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植物的禁忌遠沒有動物禁忌豐富,說明人類對植物的崇拜次於動物信仰,這與人類古代采集生活的單純特點有關。人類生產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不論是在農耕民族還是在遊牧民族,采集僅僅為生活的點綴,變得無足輕重。這樣,植物的神秘感變得淡漠起來,植物禁忌也就稀少。而且,植物往往要依托所植的場所方能獲得禁忌意義,如人們不能任意砍伐廟堂邊、墓地的樹木等等。至於古而成精的說法,那並不局限於植物,所有的與人類日常生活關係密切的生物皆如此。
天象禁忌
漢族民間對天象的信仰包括日、月、星辰、雲霧、風雨、雷電等,有信仰便有禁忌。然而,這類禁忌習俗傳襲下來的甚少,多在古籍上有反映。
祭日是漢族的一種古老習俗。我國古代有迎送太陽的儀式,早在《卜辭》中就有記載,《尚書·堯典》有“賓日”於東,“錢日”於西的記錄。據《中華全國風俗誌》說:河北寧津一帶也有接太陽的風俗。“每年六月十八日晚,各村寺廟中,鑼鼓喧天,頗為熱鬧。村莊老年婦女,集成一會,於是晚住廟中,念經誦佛,直至天將明之時。排列供案,燃燭焚香,向東致祭,至太陽出來始止。若值天晴,清晨放出陽光,大家歡喜,倘是天陰,便雲不吉,異常懊喪也。”此俗與遠古的“賓日”儀式一脈相承。人們最初未知天體運動規律,恐太陽落山後不再出來,所以要祭祀,要“接太陽”,並且忌諱接時天陰。如今各地日蝕禁忌也體現了這一觀念。據《風俗愛義》雲:“日有蝕之,天子不舉樂”。日食為不祥之兆,此時不可舉樂,而應敲響器以驅食日之天狗,直至太陽複原為止。《左傳》說,日蝕發生時,國君不能呆在正殿。國人都必須奔走禱告,擊鼓獻幣,太史代表大臣自責。此外,中國馬家窯文化遺址的骨骸都是頭朝太陽升起的東方,這很可能是對太陽的禁忌在葬俗上的表現。
月的禁忌同日的禁忌一樣古老,且因月的自然變化比日多得多,所以人類關於月的禁忌更為頻繁。
在江西南昌及浙江杭州等地,皓月當空的夜晚,婦女們總要告誡小孩不要用手指月亮。這是因為月亮裏有位月神,小孩如果手指它,它便以為是一種侮辱,到夜深人靜便悄悄地割去該小孩的耳朵。小孩犯忌後恐它割耳的話,必得誓以至誠地向它唱道:“月光爺爺,莫怪,你拿耳朵還給我,我拿刀子還給你。”這一不能手指月亮的禁忌,表麵上是因為月牙像一把彎刀,當月亮遭小孩侮辱時,就會割下小孩的耳朵,其實,這是遠古對月神崇拜的遺存。
另外還有月蝕、晦日的禁忌。《白虎通》上說,每當月蝕,諸侯、大夫、士人的妻子要敲擊鏡子、棍棒。更有甚者,號陶大哭,淒慘一片。現在漢民族民間仍保持著月蝕敲盆救月趕天狗的習俗。因晦日每月發生一次,因而晦日的禁忌很多。如《左傳·成公十六年》:“……鄭陣而不整,蠻軍而不陣,陣不違晦……以犯天忌,我必克之。”又如《齊東野語》:“凡婦人陰道、晦明是其所忌。故古之君人者,不以月晦及望禦於內。晦者陰天,望者爭明,故人君尤甚之。”晦日非但不可用兵,夫婦同房也是禁忌的。現在漢族民間有些地方仍忌於此日婚嫁和舉行娛樂活動。北方山民在晦日停止出獵,捕魚。
天象禁忌中,關於星的禁忌最多。許多星宿在漢族民間都有另外一個民俗化的名字,如摩謁又叫克星;彗星又叫妖星,或掃帚星;流星又叫亡星等。伴隨這些民俗化的名字,產生了大量的星禁忌。
古代漢族忌見流星、彗星,以為它們一出現,人間就有災禍。民間以為天上的星星是和地上的人丁相對應的,所謂“天上一顆星,地上一口丁”。天上有一顆星星隕落,地上便有一人死亡。若隕落的是顆亮星,就以為將有大將、名人死亡,甚至兆示皇帝駕崩,國家有難等等。浙江一帶看見天上流星,忌用手指點,說這是“星宿逃難”,要朝天吐一口唾沫,再念聲“阿彌陀佛”,才不會有禍。豫東一帶也有以吐唾液來拔除不祥的說法。星占的迷信形成後,人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都與星相聯係起來,吉星高照,自然萬事可行,若凶星臨頭,則必須設法忌避禍害。《占經》多有雲:“彗星東出,有寇兵、旱”。《淮南子》雲:“虹霓、彗星者,天之忌也。”民間盛傳彗星出現是戰亂、災荒之兆。
天象禁忌中,虹、風雨、雷電等的禁忌不少。如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有關禁忌指虹的民歌詩句。說是出現在東邊天空的彩虹,人們不敢用手指它,南方或北方出現的彩虹,民間還以為是災難的象征,深以為忌。河南有俗諺雲:“東虹呼雷西虹雨,南虹出來賣兒女,北虹出來大殺大砍。”又雲:“東虹風、西虹雨,南虹北虹漲大水。”古人對彩虹的突然出現及瞬間消失不能理解,頗感神秘,因而對其產生了敬畏心理。
雷電在自然界中具有不可思議的巨大威力。自古以來,漢族民間對雷電存在著不解和恐懼心理。尤其在不該有雷電的時期裏,有雷鳴電閃,人們更以為是將有災禍的預兆。河南方城一帶,有俗語雲:“正月打雷土穀堆,二月打雷糞穀堆,三月打雷麥穀堆。”土穀堆,即為疫病將臨,墳頭激增之意。十月已進初冬,也不該再響雷了,故而民間亦有忌十月響雷的俗語。如河北一帶雲,“十月雷,閻王不得閑”,“十月雷,人死用耙推”。意指十月內有雷電,來年有災疫。江蘇一帶,也有“十月雷,人屍拌來堆”的說法,其意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