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西南山區,演戲是鬼神祭禮的一種儀禮。群眾看戲,忌男女混雜,台下男女分座,女座在兩廊之下,廊梁上拴掛一藤鞭,如男人闖入廊下,或有戲侮婦女之事,任何人可取藤鞭打犯禁的人。演出時,將當時戲金用袋分裝掛於台口,台戲金12元,則用12隻小袋每袋放上1元,聯成一長串。推村中年老觀眾數人監台,如發現藝人演出不認真,出差錯事故,監場的當場剪去一袋以示懲罰,寓代神執行之意,藝人不得違禁抗拒。最忌事後爭執,觸犯神怒要遭禍。演戲忌演過月戲,即戲期從這月到下月,故安排演出必於月底結束。演過月戲的戲班子村子會不太平。
在日常生活中,藝人也有禁忌。山區本地戲班的藝人,都是山民子弟,演出也在山鄉,在山路上走時,忌丟石子玩,忌腳踢石子,說會丟掉生意。藝人走路打傘時,忌將傘旋轉,說會使生意不安定;忌在後台走棋,說是一盤棋越走越亂越分散,會使戲班散夥。吃飯時,旦角藝人忌先動筷子;藝人後台忌坐椅凳,以戲箱代之;旦角忌坐盔帽箱,小醜可坐任何箱,其他行當除裝祖師牌位箱之外,也可任意坐。坐箱忌一屁股搭兩隻箱,說這會引起班內不和,事故多。忌男藝人妻子進入後台,萬一發生此事,要在後台燒稻草解災,說是藝人扮演神佛仙道和古人(鬼),女人來衝犯了鬼神,扮演者在台上會受傷或死亡。
紹興目連戲是一種籠罩著神秘恐怖氣氛的宗教戲劇形式,演員多以鬼的麵目出現。演員時常擔心表演時,會有真的鬼靈出現在台上,觀眾則時常懷疑自己坐席的旁側,正坐著不少鬼靈的身影,它們正與觀眾們一齊欣賞看戲,因此,目連戲演出氣氛十分緊張和嚴肅,經常伴有很多禁忌,其目的是為了防止在演戲或看戲時受到鬼靈的襲擊或侵害。紹興民間認為,隻要在演戲或觀戲時實現了這些禁忌,就不會觸犯鬼神的利益,這樣也就有效地保護了自己。
演員是扮演鬼神的成員,他們與鬼神最為接近,也最容易受到鬼神的襲擊與侵害,因此演員在演出目連戲時的禁忌甚多。例如,在戲開演之前幾天,演員每天都要沐浴焚香,還要禁房事,忌吃葷。扮演男吊、女吊的演員都有一條長舌拖於口外,這條口舌不可隨便畫上,一般都要等到戲開場之後,台上吹起目連瞎頭,這時才進行畫舌,此舉稱為“封嘴口”,因為畫上舌頭之後,扮演男吊和女吊的演員就不能再隨便講話了,必須坐在後台等著上場,要是這時開了口,就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如果一時忘記了這一禁忌,在演戲結束後必須燒紙進行懺悔。演員畫舌後不能開口的習俗,反映了民間古老的鬼神禁忌觀念,這種觀念以為畫了舌後的演員就成了真鬼靈,倘若開口,此時鬼靈還未脫身,就會使演員受到危險。扮演男吊和女吊的演員,不能站在露天,不能見太陽,即使是在野外廣場上演戲,也要蒙上一張篷布。這大概是演員裝扮成鬼靈後,亦即進了陰間,不能再見陽光。
觀眾雖然不像演員那樣直接以鬼神的身份出現在台上,但是他們認為自己在看戲時,也會經常遇見鬼神,所以也是非常的小心謹慎。例如戲未演完,觀眾就不能回家,特別是不能邀人回家,因為人們認為如果看戲的中途回家,或者叫別人一同回去,這樣鬼就會跟到家裏,隻有等鬼王掃了台後,台上的鬼魅已被除盡,這時回家才不用擔心有鬼跟著了。
戲台道具在演一般戲時是不具有什麼神性或魔力的,但是到了演目連戲時,戲台與道具就常常與戲中的鬼神力量結合在一起,這時就不能把它們視同一般之物了,故演出目連戲的道具也有不少的戒規與禁忌。舞台上使用的器具,如鞭、杆、刀、棍、槍等等都禁忌隨便亂動,上場前要給這些兵器行禮,名曰“祭妯”、“祭叉”、“祭砌末”等。否則,台上要出事故。不遵從這些禁忌的人就不能吃唱戲這碗飯,要受到責罰。可見此類禁忌之嚴厲。
紹興目連戲及其他古老的地方戲種,演出時所流行的各種戒規和禁忌,不但形式眾多,而且意義複雜,有的為了敬神,有的為了驅鬼,有的為了免災,有的為了祈福,但是所有的這些禁忌,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消極地防禦”鬼神的分割,它們不像巫術那樣對鬼神采取積極的控製辦法,而是企圖通過防範和回避與鬼神發生衝突而采取的消極措施。
祖靈禁忌
祖靈,在漢族民間被視為本族本家的保護神,但對祖靈也有畏懼心理,惟恐觸怒了祖靈,祖先會降災給後代,以示懲罰。因而由祖靈信仰產生出一些禁忌。
祖靈禁忌主要表現在祭祀儀式中。漢族祭祀祖先時禁忌不潔淨的人參加,亦即禁忌有月經的女人、孕婦、產婦、嬰兒、穿孝服者、受刑罰者參與其事。祭祀祖靈時,人們不能交談、咳嗽,不能隨意行動、抓癢,不能隨意隨處大小便,便後不能不洗手。祭祖期間,男女不得幽會、禁忌房事、忌食葷腥等等。俗以為違反這些規定的人會怠慢、褻瀆神明祖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