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禁忌風俗(4)(2 / 3)

湖南、貴州部分地區的漢族有“戊月忌動土”的習俗廣為流傳。戊為天幹的第五位,古代以天幹(甲、乙、丙……)地支(子、醜、寅……)循環相配,以表示年月的次序。幹支再與五行(金術水火土)對應,則可推算出戊屬土。每月有三個戊日,四月十六、十月十八兩日為“大戊日”,全年大小戊日共三十八天,均不事耕作。漢族在立春後禁五戊,禁戊前一天,各村鳴鑼通知戊日不準動土。俗謂這日動土會觸怒土神,使農作物遭災。忌“戊”習俗的輻射麵很廣,可能與道教有關。道教特別禁忌戊日,有“戊不燒香”之說。傳說漢武帝曾向西王母詢問人世何以會有這麼多蟲蝗、水旱之災時,王母說道:“世人皆迷而不知‘禁忌’,四時之內有六戊日,翻地鋤田,會驚動土神,冒犯五陰五陽,春六戊冒犯日、月、星辰,秋六戊冒犯五嶽四神,冬六戊會衝犯社稷後土,以致風雨不調,五穀少收,民多饑荒之災。”(閔智亭《道教仙話》)這種忌日的形成一方麵是由於對自然靈力的崇拜和迷信,對自然災害的畏懼,人們寧願以不勞作的自行“懲罰”來博得大自然靈力的同情;一方麵寄托著人們對豐收的祈望,又讓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的各個階段,都有一兩天的休息時間,客觀上鬆弛了人們勞動中的緊張情緒。

農事中除了以停止生產的方式防止災禍發生以外,在生產過程中也需忌某些言行。例如,在浙江西南廣大鄉村,收穀時,忌女人坐稻桶歇力,說是褻瀆五穀神,來年要歉收;忌用鐮刀敲稻桶,說是驚動五穀神,罰你收穀時割破手指。田間勞動喝生水,忌立即入口,要先吐一口唾沫在水中,見唾沫未化散的,表示鬼未投過毒,此水可以喝;如唾沫在水中化散開,說明鬼已在水中放了毒,喝了會肚疼、生病。去山間田裏勞動,忌路上唱山歌,忌吹口哨,忌呼同伴姓名,說是被鬼聽到,會有禍事。糧食收到場上,忌諱別人打聽畝產多少斤,忌諱別人估計總產量是多少,也不能說“糧食快收完了吧”之類的話。

農事禁忌多出現在生產的農忙階段,既表現了農民們對生產規律的認識和把握,也提醒人們在這些“關鍵”時期要有良好的勞動態度和精神。然而,農事禁忌又無一不是迷信思想的產物,有礙於積極地、科學地去解決生產中所遇到的問題。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科學知識的普及,這些禁忌將會失去其“警示”功能,而無約束力。

經商禁忌

經商經常會麵臨賠本的危險,所以舊時漢族民間商界就形成了一些避凶趨吉的禁忌習俗。商人希望能通過實施這些禁忌獲得財運亨通。盡管有的商賈並不迷信,但為了心安,也奉若圭果。

商業交易主要有行商和坐商兩種。行商,俗稱“行販”,亦叫“遊動行販”。商人以坐商居多,尤以店鋪商為最,多以行業聚集。這兩種經商者過去都有其禁忌。

挑擔出門經商的人,忌“月忌日”(初三、十四、二十三)出行,出門忌見烏鴉,更忌遇見尼姑、和尚。行商的扁擔忌別人從上麵跨過,尤忌女人跨過。有的地方遇見趕馬外出做生意的人,忌說涉及豺狼虎豹等字句,否則外出不吉。商人趕街忌諱說不吉利的話,不能踩別人的腳後跟。否則,總落人後,晦氣,賺不了錢。

坐商禁忌更多。店主忌早上第一個客人不成交而去,恐帶來一天的倒運。在店堂,忌伸懶腰,打嗬欠,踏地袱,坐門檻,敲擊賬桌,手把門枋,背脊朝外,玩弄算盤和反擱算盤等等,俗以為這些舉動皆是對財神菩薩不恭的表現,對經商不利。掃店堂,忌往外掃,須往裏掃,意即掃進金銀財寶。見地上銅板忌拾,錢幣忌往外數,要往裏數,寧波方言“數”與“輸”諧音。

買賣過程中也講究禁忌。賣豬頭要說賣“利市”;顧客買結婚用品,若失手敲碎,要說“先開花,後結果”;賣烏賊,要吆喝墨魚;賣棺材忌問誰死了,並稱棺材為“長壽席”;賣藥忌嗅,以為嗅過的藥失效,遞給買主時應說“送補藥”。藥店、棺材店的經營者,送客時忌諱說“再來坐”、“歡迎再來”之類的話。否則,顧客以為是在祖咒人家“再得病”、“再死人”,就事與願違了。

商行種類不一,禁忌有差異。賣布匹的忌敲量具;賣酒的忌搖晃酒瓶,否則,說酒喝下要頭暈。酒館店,娘舅在席上忌毛蟹(河蟹)上桌,因寧波等地貶稱娘舅為毛蟹;女婿在桌上忌上甲魚。藥店年初進貨,須進胖大海和大連子,取大發大利之義。在江蘇南京的榮社飯鋪,三人一桌,如空一位不坐,謂之“關門座”,為鋪主最忌。香港酒家食業的夥計最忌首名顧客選“炒飯”,因“炒”在廣東話中是解雇的意思。開爐聞“炒”音,被認為不吉。店員不準在店內看書,雖工餘亦不例外。老板但圖一本萬利,豈肯“輸”掉老本?所以忌諱。

戲業禁忌

漢族民間一些傳統的地方劇種,舊時保持了濃厚的神秘氣氛,充滿了神祗信仰和迷信禁忌。由於表演的內容和劇種不同,戲業禁忌呈現出明顯的地方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