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以上與性器官、性行為有關的一些語言禁忌外,還有一些其他方麵的帶有羞辱性質的語言禁忌。例如通常人們都忌諱別人將自己和畜生相提並論,有生理上的缺陷的人,也忌諱被人當麵嘲笑。因此生理上的缺陷的表述,人們盡量用委婉語詞。比如“耳朵聾”改說“耳朵背”,或者說“耳朵有點不好”、“耳朵有點不便”,古人則說“重聽”。一般來說,凡屬對人不尊重、不禮貌的褻瀆話語一般都是有所忌諱的。
服藥禁忌
生病服藥本是倒黴的事,病人將康複的希望寄托於服藥上,為了使服藥產生良好的效果,漢族民間病人在服中藥時,要從語言、行為上給以避諱。
喝藥時忌諱說喝藥,而把“喝藥”改說成喝茶。例如,在江西一帶把喝藥叫“喝好茶”
。在湖北長陽一帶叫喝藥為“喝細茶”。這是從語言上對不吉祥的事進行回避,以減輕病人的心理負擔。
人們都希望藥到病除,常用禁忌的方法來保持藥效。浙江西南一帶,藥品不能放灶上,會犯了灶神,藥力失效。藥渣忌存放,要立即倒掉,認為藥渣倒得快,病也好得快。藥方單子不許反折,必須正折。舊時江蘇南京一帶認為,如果反折藥方,就是說藥與病反,不得功效。熬好的湯藥不能拿過門檻。湖南一帶認為,若將藥拿過門檻,藥被門神嗅過,藥力便無效或相反,可能使病體不愈或病情加重。河南一帶吃完了中藥,忌諱藥渣亂倒,俗有“藥渣倒高不倒低”之說,又有忌諱倒在垃圾堆和廁所內的。如倒放不妥,就會影響病人康複。漢族普遍認為藥渣最好是倒在馬路上。煎過的藥渣倒在門外,讓千人踏、萬人踩,這是驅病出門,托人消災。
婦女禁忌
新中國成立以前,由於封建的三綱五常倫理道德的影響,在漢族民間,婦女受到種種禁忌的限製。以節日期間而言,舊時北京地區農曆正月初一至初五忌婦女串門和走親戚,俗稱正月忌門。以為此間有婦女串門不祥。舊時熱河一帶,年初五以前,婦女“如貿然前往,必被痛惡。蓋彼間以婦女為不祥物”。在天津,據劉炎臣《天津年俗》說:除夕這天,擺好供品後,一般舊式家庭,就臨時處於戒嚴狀態,禁止親戚鄰居的婦女進入。因是舊俗相襲,一般自家的婦女們到了這天,也就不再到別家串門了。我國西南地區漢族,婦女在產後的頭幾天,也不得步出大門。在祭禮鬼神或逢年節祭龍時,都嚴禁婦女參加。漢族有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夜祭禮灶君的習俗,諺語雲:“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帝京景物略》雲:“灶,老婦之祭,今男子祭,禁不令婦見之。祀餘糖果,禁幼女不得令啖。”可知禁忌婦女主祭灶神之嚴格。
在平時,婦女的行動也不自由,惠西成、石子編《中國民俗大觀》一書,記錄了河北安次婦女的禁忌:沒有訂婚的姑娘,不能在用畚箕人的前麵走,說是怕把媒人扇跑了。沒結婚的姑娘,不看新婦理妝,怕衝了美神,使新郎看見新婦就生氣,以至於夫婦不和。女人不能磨刀,磨了的刀便從此再也磨不鋒利;又說姑娘磨刀,嫁“千磨頭”(固執的意思)丈夫。姑娘不用黑碗吃飯,怕嫁個黑丈夫;不用長短不齊的筷子,怕嫁個矮丈夫;不坐有孔的器物,怕患痔疾;不枕包袱睡覺,怕得雜勞病。婦女的枕頭不要接補,怕重婚;不用橫絲布做衣服,怕性情橫野,又說怕遭難產;踞坐起來,膝蓋不能與額頭接觸,怕早寡。結婚的那一天不可穿紅鞋,否則丈夫見了就得眼紅。最好穿藍鞋,可以攔婆婆的嘴。姑娘不吃一盤饅頭頂上的那個,吃了會受氣,等等。
農事禁忌
漢族是一個農業民族,其民間在農業上的禁忌不僅數量多,而且有其特色,那就是反映了農夫們改造自然的願望而又缺乏自信的困境。他們試圖通過“停止生產”等“自罰”的方式來博得農業神的恩賜;表明了在一個不發達的封閉的農業係統裏,禁忌是征服自然過程中所必須作出的妥協和讓步,也是人與自然連接的一條脆弱的紐帶。
農事的範圍很廣,這裏隻介紹糧農的禁忌。
農業生產力低下,人們主要是“靠天吃飯”,順從自然,一方麵得不誤農時;另一方麵要定期祭祀,以求助神靈的保佑。祭祀期間,不得從事農事活動,否則,神靈以為祭祀者不專心和少虔誠。春節是祭祀拜神活動最頻繁的時期,因而其間許多民族都有禁忌生產勞動的慣例。漢族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為“過年”,忌耕作,以為耕作衝犯神靈,一年百事不順。
漢族及一些以農耕為主的民族,都敬奉雷神,有聞雷輟耕的習俗。忌雷期間,不能犁田、耕地、播種,如果違犯,以為雨水不宜,莊稼歉收。忌雷主要是針對每年頭次雷聲而言。這種忌雷的生產民俗形成的原因,可能一是由於敬畏雷神,俗以為雷聲表明天神又開始光顧下界,大地又將生機勃勃。農夫必須若幹天禁止耕作,以示迎接雷神的莊重。二是以每年第一次響雷為信息標誌,確定春耕春種的起始時間。因為頭幾次春雷常在正月下旬,二月上中旬,這時尚屬早春,寒潮未止,所以禁忌過早翻地下種,以免春苗受到寒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