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梳妝完畢後,新郎和新娘要拜見眾賓客和族人。新郎和新娘在母親和婆婆的引導之下走到索木杆下麵給眾人引見。早在新娘梳妝的時候,客人們就已經圍坐在索木杆下麵。新郎和新娘向眾人行禮以後就席地而坐。一群青年男女圍過來,將母親和婆婆拉起退下坐在前麵,這時那些青年男女開始唱起《恰喀拉合巹曲》,向新郎和新娘表示祝願。
民間喪葬風俗
舊時辦喪事有多道程序,要做道場、燒靈屋、唱夜歌等等,還要用白紙寫對聯,所以在民間辦喪事也俗稱“白喜事”。中國人向來把死與生看得同等重要,民間相信人的靈魂不死,死人能投胎轉世還有來生。人死之後家人進行隆重的喪葬儀式,不但對生者有利,對死者也有利。新中國成立之後提倡移風易俗,辦喪事逐漸簡化,火葬的方式逐漸被人們所認可,但是在我國農村的一些邊遠地區,人們仍然還是相信所謂“入土為安”的“古訓”,因此傳統的喪葬形式仍然比較流行。傳統喪葬禮俗主要有以下一些形式。
送終
當老人生命垂危之時,老人的子女等直係親屬守護在其身邊,準備聽取遺言,直到親人去世,這在習俗中稱為“送終”。送終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能為老人送終表明子女盡了最後的孝心,未能為老人送終常常成為人們一生中的一大憾事。有沒有子女送終是不是所有子女都來送了終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個判別標準。在老人臨危之時,家人要將其從臥房移到正庭中臨時鋪設的板床上,板床在較窮的地方就用臨時卸下的門板做成。因為民俗以為人若在床上死,靈魂就會被吊在床中無法超度。有的地方也把死者是否在板床上死看做是子女是否盡了孝道的標準。家裏老人在床上咽的氣,子女往往會受人非議。夭折的人,家人雖不會將其移入正庭,但也會將其移至床前地上。如果死者之上還有長輩,死時也不移入正庭。在許多地方人死之後,家人都會燒紙錢稱為“燒倒頭紙”,有的地方更明白,叫“燒落氣紙”。此外還要鳴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歸西,二是向鄰居報喪。人死之後家人要圍在死者身邊慟哭,人未死時通常是“禁止”哭泣的。
報喪
死者咽氣後家人應當盡快地向親友發出報喪帖,或登門通報死訊,對於遠方的親友,要告訴其開吊下葬的日期。報喪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別人家不能進門,當有人來迎接時,無論長幼都要叩首。
入殮
死者在入棺前要為之整容,如剃頭、刮臉、換發、擦洗身、穿壽衣等,然後再用白綢(有的地方也用紙錢)掩麵。民俗認為,不能給死者穿皮衣皮褲,否則死者會轉世為獸。為死者穿衣時,不要將眼淚滴到死者身上,否則以後做夢就見不到死者。有的地方要求為死者配木梳一把鏡子一麵。在死者死後的二十四小時內,要由專人選擇好時刻,正式將屍體移入棺中,入棺時,死者一般是頭朝裏而腳朝外。
守鋪
死者家人在老人死後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間,要晝夜輪流守護在死者鋪側以示服孝,這叫做“守鋪”。死者入棺之後,家人守護睡臥在棺旁,叫“守靈”,也叫“困棺材”,傳統當中,守靈也是表達對逝者尊重。
擱棺
因為要選擇吉田吉地安葬死者,因此,可能要停棺在家,稱為“擱棺”或“停棺”。“擱館”的風俗,在古代常見,一般要擱七天,有的甚至擱棺十幾天甚至幾個月,現今則不常見,即使擱棺,時間也不會太長。
居喪
居喪是指死者家人後輩自死者斷氣時起服喪。男子不穿華麗的衣服,穿草鞋(現在已不常見);婦女則要脫去身上的裝飾品,脫下彩色衣服。男女各依其與死者關係的遠近,穿孝服,戴孝帽。孝子在居喪期間(一般為一月或百日)不能理發,不能同房,不能會晤親友、參加宴會、進寺廟等。尤其是在安葬之前,這些習俗必須嚴守,否則就會不吉利。
吊唁
吊唁是喪葬禮俗中比較重要的內容,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風俗不同而有區別。吊唁時,其禮數、方式由與死者關係的遠近而決定。死者子女在接到訊息以後,首先要哭悼,然後問明死因,盡一切努力盡快上路奔喪。臨到家時要“望鄉而哭”,出嫁的女兒,有的甚至一路哭來。到家後,先要在靈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逝者親朋友鄰雖不至於和孝子一樣悲痛,但也要盡量表現得比較哀痛一些。親友前來吊唁的時候,孝子要迎接陪同。比較親近的親友,一般要在靈前正式舉哀哭悼,直至有人勸慰。如果不是較親近的親友,則可以在靈前燒化幾張紙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