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婚葬風俗(6)(3 / 3)

中國廣西的侗族同胞,在擇偶時有走寨與坐妹的婚俗。當吃完晚飯後,三五成群的小夥子便會拿著風雨燈,彈著侗族琵琶,吹著侗族笛子,一路唱著侗族情歌,到別的寨子去。到了那個寨子,凡是有女青年的家庭就會亮起燈來,或者女青年從木樓裏伸出頭來看看。

這時,這群男青年就以各種借口到某家去坐一會兒。如果女的看中了這群男青年中某一個的話。她也找出各種借口把這個男青年留下,比如說借他的燈籠用一下。這時其他在場的人,包括女方父母,都得統統回避,這就是走寨。接下來就是坐妹。在其他人走後,女的慢慢地向男方靠攏,最後一起坐在火塘邊,一麵低聲地對唱情歌,一麵閑談,借以達到雙方初步的了解。直到三更過後兩人才約定下次相會的時間、地點,然後女的把燈籠送還男方。以後雙方便設法了解,直到都認為情投意合了才到訂婚階段。

十二碗離娘粑

“粑粑傳情”是中國侗族男女青年的獨特婚俗方式。侗族姑娘和小夥子互相中意後,姑娘會背著父親到土地婆(姑娘的嫂子或嬸娘)家裏去做粑粑。幽會時,姑娘唱完優美的情歌後,將12對雪白的粑粑送給男友,以表達她一年12個月對男友的相思之情。男友吃了姑娘的粑粑後,到下一次幽會時就要回送給姑娘12包糖作為酬謝。舉行婚禮的前一天晚上,寨上的姑娘和年輕婦女要連夜趕做12對碗口大的“離娘粑”,以表示新娘新郎年年12個月生活美滿,並不忘父母的養育之恩。離娘粑被接親人帶到婆家,切成細片和油茶拌在一起,在婚禮的酒宴上吃,讓每個人都分享幸福和快樂。

定情討蔥蒜

在貴州鎮遠地區居住的侗族,青年男女在談情說愛時,他們通常是以討蔥蒜的形式定情的。

每逢農曆三月三的傳統盛會,穿戴漂亮的姑娘們,便會手提裝有蔥蒜的竹籃來到小溪旁,她們以衝洗蔥蒜為由,等待心上人的到來。在姑娘們洗蔥蒜時,周圍會有許多小夥子趁機尋找稱心的姑娘。如果一旦看中了意中人,小夥子就會不失時機地上前,當著眾人勇敢地對姑娘說:請把蔥蒜送給我吧!如果姑娘覺得滿意,姑娘便愉快地把蔥蒜籃子交給他,反之,她絕不相送。接下來這對通過討蔥蒜建立了聯係的男女青年,還要在單獨約會和對歌中作進一步的了解,並約定送還籃子的時間,這才是戀愛成敗的關鍵時刻。送還籃子通常是在農曆四月初或農曆六月六,到時姑娘若收下放有禮物的籃子,說明大事已定,否則就算完了。

踩腳後跟定情

居住在中國貴州東南天柱石洞一帶的侗族青年男女,流行著一種“踩腳後跟”表達愛情的傳統習俗。不管是小夥子還是姑娘,隻要是一方看中了對方,就要在趕場的時候,想方設法與心上的人靠近,並悄悄地跟在他(她)的身後,故意踩一下對方的腳後跟。對方被踩後,回過頭來,如果看到踩自己腳後跟的人是自己喜歡、中意的人,便會跟著專來踩腳後跟的有情人走出場壩。去講日子(即約會)。如果被踩腳後跟的姑娘對來踩腳後跟的人不感興趣,便裝作不知道的樣子不予理睬。一般踩別人腳後跟的人,踩了之後便回身就走,走到場口時才回過頭來,看那被踩的人是不是跟著來了,要是跟著來了,自然是有了情意,便高高興興地去講日子;如果被踩的人沒有跟著來,就說明對方另有心上人,不可勉強,於是便重新返回場壩去,另外尋找可踩的對象。

裕固族婚俗

裕固族的婚姻主要有三種形式:嫁女、招女婿和女兒“帳房戴頭”。前兩種形式要經過媒人介紹、父母同意;但後一種形式則是經過一定儀式後,子女本人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的對象或配偶。

帳房戴頭指的是女孩子過了結婚年齡如果還沒有合適的對象,或者是家中沒有兒子,經濟條件又比較吃力,舉辦不起盛大的婚禮,就由父母為她準備好頭麵(婦女的尖頂氈帽、胸飾、背飾等)衣服和一頂帳房,預備好待客的酒肉食物,請來一些至親好友,在帳房裏麵讓女兒戴上頭麵,由姑娘的裝飾改換成婦女的裝飾。舉行了帳房戴頭儀式以後,姑娘就可與男子自由地交往,選擇自己中意的對象同居。以這種方式組成的家庭一般不是很穩定,往往會再度瓦解。這種婚姻解放以前還有,現在已經基本上絕跡。

訂婚與漢族地區相比,裕固族的男女青年之間交往比較自由,隻要不是同一個部落、同姓或者輩分不同的,隻要父母不反對,就可以請媒人帶著酒到女方家中提親。

女方若是同意的話,就會收下媒人帶來的禮物,並且雙方再請媒人互換哈達和美酒。這樣一來,雙方的親事就算基本上定下了。自由戀愛的青年當然也有,男女雙方可以互換禮物,贈送一些小飾物如戒指、耳環、手鐲等。若是家長委托媒人說媒的則由家長贈送禮物作為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