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婚以後還要請媒人和雙方的近親如舅舅和姨娘等商量如何向對方送彩禮。裕固族所看重的彩禮隻是牲畜和衣服,同時也要邀請總親(主持婚禮者)、東家(代主人家招待來客的人,八個、十個、十二個、十六個等等不一)、家頭、康哥瓦(負責後勤性事務的人)、碟色克誌(負責做飯的人)和歌手協助共同舉辦婚事。此外女方還要請一位多伊瓦什誌(送親的領頭人和兩位姑娘陪伴新娘,並教給她有關的婚禮儀式和禮俗等事項)。
截頭在婚禮的前一天首先要在女方家舉辦喜事。親朋好友們都要帶上美酒和哈達等各色禮物,前來女方家中祝賀大喜。婚宴從黃昏時分開始,客人們按照輩分、年齡、地位等規矩依次就座,男家頭即帶領著男家給客人們敬酒、獻奶茶和燒饃等食品。與此同時女方家中專門請來的歌手們也開始唱歌。當天晚上代表女方的歌手們所演唱的主要是《新娘之歌》和《艾特恩》。據說《新娘之歌》頗像中國某些地區流傳的哭嫁歌之類的歌曲,最初由新娘自己,漸漸地變成了新娘的姐姐、嫂子代唱,到了最後就變成了由男歌手演唱的曲目了,而最初演唱的新娘反而不能演唱了。《新娘之歌》演唱的主要是感謝父母雙親對自己的養育之恩和自己臨出嫁之前對家庭及家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至於《艾特恩》這首歌,則是歌手們用來安慰新娘的歌。
代表男方家庭的歌手所唱的歌與女方家庭歌手不同,他們主要負責向客人們勸酒,所以他們的歌主要是勸酒歌和向客人們表示感謝的歌。婆家的代表也會依次向客人們敬酒,誠懇地邀請客人在第二天到自己家中去喝喜酒。女方家庭還要邀請客人們吃夜飯。第二天拂曉,當東方露出魚肚白的時候,兩位伴娘就攙扶著滿身盛裝的新娘走進客廳,走到掛頭麵的地方為新娘改裝、帶頭麵。與此同時歌手們則唱起了《帶頭麵歌》讚美新娘的美貌。
當伴娘為新娘戴好頭麵並蓋上蓋頭以後,新娘就走出家門,到專門為新娘準備的帳篷裏麵去休息。一進到帳篷裏麵新娘就不能再跨進家門,若有什麼事情伴娘就會代替她去處理。此時客人們仍會在新娘家中喝酒、唱歌。這時他們所唱的歌就比較隨便,主要是娛樂,所以歌詞內容也比較隨意,可以即興發揮,這樣一直唱到東方大亮。
迎親男方家中的人早就等候在前麵。他們派出幾位代表,在路邊等候著送親隊伍的到來,他們帶著酒、哈達、羊胸岔和饃饃等禮品。送親的隊伍剛到,他們就向前拉著第一匹馬,請送親隊長、新娘的舅舅、幾位貴客到鋪好氈子的地方就地休息,向他們獻上哈達,並請他們飲酒打尖,但新娘在這時候卻不能下駱駝。
送親隊伍快到新郎家門口時,新郎要立刻換上嶽母家的服裝。為什麼要換上嶽母家的服裝則不得而知。在新郎換裝時,歌手們則要念祝賀辭《見來克曲戈美》,其大意是說:新郎戴帽、穿袍、係帶、著靴等都象征著吉祥幸福,他們祝福新郎新娘的愛情會像乳汁那樣純淨,新人的生活像酥油茶那樣鮮美,等等之類。送親的隊伍一到新郎的門前,幾個騎馬的送親人就會策馬向門前的小帳篷衝過去。新郎家的親友,有的敲打著帳篷、有的大聲呼喊,使馬匹不敢近前。看起來雙方好像是在打仗似的。然後是騎著駱駝的客人再向前衝,男方家的客人同樣也是大聲呐喊敲打帳篷,弄出很大的聲響。最後騎馬的人和騎著駱駝的人一起向前衝,衝上之後圍繞帳篷轉三圈,然後就離開。
新娘在伴娘等人的陪同之下進入小帳房中休息。娘家來的客人則由男方家庭派出專人熱情招待。送親隊長則到男方家庭的廚房中查看宴會準備情況究竟如何。然後由女方歌手代表唱一段稱讚男方準備的肉像小山、美酒如海的歌詞表示對男方家庭的誠意感到很滿意。裕固族婚禮中最有特色的禮俗是新郎贈送羊小腿和新娘射無鏃箭的儀式。兩位歌手端著酥油茶牛奶和纏著一縷羊毛的羊小腿,還唱頌著當時流行的民歌。
成親唱誦以後歌手就將一點酥油塗抹在新郎的額頭上麵,羊小腿掛在新郎的腰帶上。接著主客走到大門外邊,迎接新娘進門。新娘要從門前的兩堆火中間走向大門。而新郎則用三支無鏃箭射向新娘,新娘此時趁機將麵紗扔掉,新郎也將弓箭折斷,扔進火堆中間。新娘進門後,要在伴娘的陪同之下去見婆婆,並獻上自己準備的禮物。伴娘代表娘家和新娘說一些客氣話,請婆婆和其他家人多多關照多多指教。
新郎和新娘雙雙給賓客行禮敬酒。歌手們則盡情地唱歌。主人還要向客人回贈哈達和肉份子。遵照裕固族的習俗,主人要把每隻羊分割成十二份,主人把最好的臀尖和胸岔要贈給最高貴的客人。以後主人還要準備一些酒肉以便酬謝媒人頭目以及幫助操辦婚事的親朋好友。大家在一起熱鬧一番然後陸續散去,婚事就這樣結束了。
滿族婚姻習俗
說媒早期滿族和漢族之間是不能通婚的,此所謂“旗民不交產,滿漢不通婚。”不但滿漢之間不能通婚,同一個部落或氏族之間也不能通婚,這方麵的限製是比較嚴格的。如同漢族一樣,過去滿族青年男女很少采取自由戀愛的方式,婚姻大事都是由雙方的父母包辦。男女青年到了該成家立業的時候,父母即請媒人為之物色合適的人選,若是父母看中,即可確定婚事。請媒人說親的時候以頭飾作為標記信物。如果女方收下信物,就說明女方願意與男方家談親;若是遭到拒絕,媒人即將信物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