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婚葬風俗(6)(2 / 3)

裹毛毯

中國雲南德宏地區的傣族男青年為了尋求良緣,他們常常裹著毛毯等待機會。他們晚間常常裹著毛毯在路邊等待。遇到姑娘,若是搭話投機,便立即以閃電式的動作抖開身上的毛毯將姑娘和自己裹起來,邊走邊談作進一步地了解。談得滿意便相約下次再見。定親鞋要姑娘自己親手做,不可請別人幫著做或到商店裏去買,否則就說明姑娘對男方不夠真心實意,就會受到人們的非議。

哈尼族婚俗

姑娘帽子

中國雲南墨江哈尼族碧約姑娘都帶帽子,如果不戴帽子,就被視為對老人的不尊重,因此碧約的婚俗通常體現在帽子上。姑娘們在未成年時期,每人頭上要戴一頂十分漂亮的六角花邊小帽,成年後,就要加戴一頂,為的是多情的小夥子一旦把帽子搶去,還留一頂在頭上,這樣回到家裏就不至於受父母的嗬斥。這頂帽子一直要戴到結婚懷孕之後改為包頭為止。碧約人的包頭用幾尺長的墨色土布圍在頭上,狀似一塊大瓦片。改為包頭的時間一般放在婚後第二年春節回娘家時,由媽媽改裝。這樣外人一看便知姑娘有喜了。假如婚後未懷孕就繼續戴小帽。

傘下談情

哈尼族的葉車青年,有白傘下談情、拋鬆毛覓偶習俗。葉車人認為白傘代表白雲,在白傘下談戀愛就預兆著成功。因此,如果男女雙方情投意合,就會在一把白傘下細談。即使雙方沒帶白傘也可借用一下他人的傘。最活躍最熱鬧的覓偶場景是葉車人傳統節日期間的“拋鬆毛”活動。參加這一活動的各寨男女到達拋鬆毛場地後,先是采摘鬆枝接著便相互拋投。隻見一個個多情的葉車姑娘將一枝又一枝鬆毛拋向自己的意中人,而小夥子們也喜形於色地把鬆毛投回到喜愛的姑娘手中。按照葉車人的習俗,投給誰的鬆毛越多,則說明雙方對誰的情意越深。

東鄉族婚典

結婚饅頭

中國東鄉族男女青年結婚時有送饅頭的婚嫁習俗。成親那天人們都要送給女方家一些饅頭。所送饅頭和普通的饅頭不一樣。一是個大——每個饅頭都要有1000克以上,最大的達到2000克重;二是有口——在每個饅頭的頂部用力稍切開一個口子抹點委黃。這樣的饅頭蒸好後,雪白雪白,頂部似開了花。一般要送女家10個這樣的大饅頭,其含意是祈祝來年農業豐收、幸福康泰。

評枕頭

中國東鄉族在婚禮上有評枕頭的風俗。新婚當天新娘被接到新郎家後,全村的男女老少便都來賀喜。他們忘不了打開新房子的箱子,看看新娘的針線活做得怎樣。他們最注意的是枕頭。

枕頭上繡花的色彩、圖案均是評價姑娘是否心靈手巧的標準,也是青年小夥們雞蛋裏挑骨頭、找茬兒的好時機。當青年們找不出毛病時,就異口同聲地唱起宴曲:恭禧恭禧大恭禧,東家門上來送禧,打一個調兒唱個曲,娶了個好姑娘陪女婿。以此來祝賀新婚夫婦的美滿幸福。

景頗族婚俗

結婚送親對中國景頗族的人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要連闖六關才能到達目的地。送親隊伍剛走不多遠,就會發現道路中央橫放著一些樹枝樹丫擋住了去路。一群十二三歲的女孩子站在道路中間,大大方方地向送親的人們索要喜錢,不給買路錢就不讓他們通過。費了一番周折小姑娘們才拆掉了路障放行。誰知走不了多遠,又是一道路障擋在前麵。這次是一群男孩子向新娘要買路錢。當新娘闖過最後一道路障後,便響起了3響槍聲。這是向新郎家鳴槍報喜,告訴他們新娘已過了最後一關。據說一個外村寨的新娘到新郎家也一定要連闖六關才行。

侗族婚俗

走寨與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