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婚葬風俗(4)(1 / 3)

以下是迎親以前的婚前禮儀。

請期為婚姻六禮之一,俗稱送日頭、提日。這是男方擇日,用紅箋書寫男女生庚、迎娶時日時辰,這叫做請期禮書,由媒妁攜同禮書禮炮禮燭送往女家,經女家複書表示同意,然後女家再以禮餅分贈親朋。

轎前盤又稱屎尿盤,意為酬謝新婦雙親養育之恩(換洗尿褲的勞役),由男家贈送豬腳和麵線(祝壽禮品)、餅食等物為禮。

裁衣婚前數日雙方選定同一吉時良辰,舉行裁衣禮,由福壽雙全的婦女於神前裁剪白布匹。男女雙方各裁製頭上戴髻、日穿用之白布言褲一件,俗稱上頭衫仔褲。女方另外再裁製結婚當天穿帶的肚裙。

安床婚用寢室櫃台多用新的,並於婚前擇吉日安床。安放位置視男女雙方十二幹支及家相、窗向、神位等而定,切忌與桌櫃衣櫥相對。當天晚上,還要拜床母。

賀禮親戚朋友於婚前贈送女家的賀禮,俗稱添妝,帖單上麵書寫:燦妝之敬或奩帖;致送男家的賀禮就寫:燕爾之敬或花灼之敬。

食姊妹桌在結婚當天,女方的九姊妹進行會餐,這就是食姊妹桌。

迎娶之際新郎偕同媒人到女家迎娶,陪同的親朋大都是六人或八人。如果是七人則車未到女家門前時,先請一人下車步行,喜車再開到女家大門前。到達女家新娘先拜祖宗,再叩別雙親,於擇定的時辰隨新郎從西階步出,由年高多福的好命人扶持上花轎(或喜車)。迎娶到男家廳堂,新郎新娘一齊拜天地祖先,而後行交拜禮。交拜後送入洞房並坐於案前,點燃花燭飲合巹酒至此才禮成。

迎娶方式有單頂娶、雙頂娶兩種。單頂娶即新郎在家不親迎,而由媒人領新娘轎單頂至女家迎娶。雙頂娶即男家備子婿轎、新娘轎雙頂,新郎同至女家親迎。

新婦婚衣出婚當天新婦內穿白布短衫白布裙(此套衫裙須保存一生,“張穿”時再穿之),腹掛肚裙,裙內裝放鉛錢(鉛緣音同,娶意姻緣)、烏糖、五穀、豬心(取意夫婦同心)等十二種物件。肚裙布料日後用以裁製產兒衣服,因此亦示產兒之兆,其外則穿男家送來之盤頭裘裙。往昔新婦婚衣係穿明朝宮裝珠冠雲佩,風笄蟒祆,此與當時民族觀念有關。

新婦頭插鐵彩金箭(均係木匠用具)以為驅邪。

與新郎同往女家的儐相,就俗稱“娶嫁”。俗謂不打不成親家,即表示搶奪新婦上轎之古風。古時娶嫁轎內係銅鑼一麵,以便催促速為上轎(俗以新婦延宕時刻上轎,可使福氣多留在女家),亦作為沿途敲鳴湊熱鬧。

食旬湯新郎轎停駐女家未起轎前,女家即遣一童子敬獻四種湯——蜜茶、四果湯、雞蛋湯、腰子湯,食此湯稱食旬湯。

食雞蛋茶男家迎娶至女家,則請食雞蛋茶(甜茶內置脫殼煮熟雞卵一個),僅喝其甜湯並將雞蛋用箸截開,或因蛋光滑不易截開,僅以箸在碗中攪拌了事。

親迎行列當親迎到男方家時,行列次序為蓑者,則由女方家派人抬它。

因竹大,一人不易抬,改用拖之,俗謂拖竹蓑。青竹連根帶葉,俗謂透腳青,以為嫁後翁姑、夫婦、子孫皆有福健在之吉兆。青竹又取意新婦貞節或初嫁之表示。媒人轎、娶嫁(儐相)、舅爺(新婦之弟,其乘轎係紅布宮燈謂之新娘燈或舅仔燈,以此吊於正廳或洞房)、叔爺(新郎之弟)、嫁妝(隨嫁物件,多係家具木器、布正、金飾、現款等)。木料中必須有桌櫃,此因櫃懷音諧,取意懷胎吉兆。嫁妝多寡視貧富而定。其謂“全廳麵”即指廳堂需用之椅桌、墊案、神燈、花瓶等具一式全套齊備。又如妝奩一塊田地,以表示分配一份田租。亦有供於死後用之壽板棺(用金製一小型,其金價足供買之)、新娘轎(轎身塗紅,轎邊環以紅彩,因四周畫有花鳥人物裝飾,又稱在仔轎。有四人抬之紅頂轎。二人抬的黑頂紅轎。有錢人家者四人抬,一般則用二人抬)、隨嫁嫻、隨嫁姆(均限於富家)、子孫桶(或稱腰桶,即產兒盆,備於產兒時使用,含有子孫繁衍之喜兆,裝人紅布袋擔之)、鼓吹(奏樂)。上述親迎今天多為媒人一名、娶嫁四至八名、叔爺一名、新郎等分乘汽車二至四輛,娶回則增舅爺新婦二名,一切儀式從簡而樸素,與古昔之繁縟大異其趣。

罩烏巾新娘在上轎之前,通常由紫姑引導上廳。然後站在竹凳上,穿以新郎帶來的圍轎裙,然後蓋上烏巾。過米篩是新娘轎後懸掛彩色米篩一麵,有攘邪之意。篩麵畫八卦及太極圖,象征繁榮,或寫百子千孫吉句。新婦出轎門,即由福命婦一手擎竹篩覆蓋其上,稱遮米篩或稱過米篩,俗稱為新郎壓服新婦之示意。現在則以雨傘代之。女方嫁女,惟恐福氣被女兒帶往男家,則於新娘出門後,用米篩封住門口以防之,或用帚作掃人家中狀,亦為同意。

破瓦當花轎停於屋前在扁平的竹器內放一塊瓦,使轎子停在上麵壓破它,取避邪之意。爐上用生炭生火由新婦跨過其上,因“生炭”音諧“生殖”亦稱為吉祥。

轎鬥圓一齊去迎娶的媒人須帶轎鬥圓及“轎鬥豬腳”前往。轎鬥圓係用一鬥二升米製之圓仔粹(湯圓材料),今概改用米袋之,稱“鬥二米”。

放扇新娘上轎後,在起行不遠之時,放下扇或手帕,叫“放扇”、“送扇”。俗謂送扇不相見以示嫁出之意、或以此為臨別紀念一說,以此表示拋棄不好性癖以求和順,此稱放性地(放扇地的諧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