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北有一種習俗是三朝的新媳婦上鍋台要朝水缸裏抓糖。這是為什麼呢?說起來這裏頭還有一段辛酸故事。過去蘇北農村有個人家娶了媳婦,三朝這天,婆婆對媳婦說:要上鍋煮飯燒菜,新媳婦知道這上鍋煮飯燒菜還真是個大關呢。做媳婦的曉得一段歌謠:公說牙痛郎嫌爛,婆怪醃心姑喊淡,一鍋能煮幾樣菜?做媳婦如滾刀山。於是新媳婦心神不定地上了鍋台。惡婆婆心裏想:這死東西,剛過門,要先給她個下馬威,萬不能讓她爬上頭,今天先過鍋頭灶腦關,還有圩頭地腦、針頭線腦幾關。為了考驗新娘,這惡婆婆事先在水缸裏偷偷放了好多鹽。結果可想而知,當新媳婦恭恭敬敬地把飯菜捧到公婆麵前的時候。惡婆婆一嚐,連連大罵:“家教的小賤人,燒個菜湯打死賣鹽的。”然後連湯帶碗朝新媳婦砸去。這還不算,她嚐了一口飯,更是破口大罵起來:“掃帚星,哪家煮飯有放鹽的?
沒吃過豬肉,還沒看見豬跑的呐!”說著又將飯碗砸了過去。新媳婦滿臉被燙起了流漿泡,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一直哭到半夜也沒人來問,最後拿了一繩索懸梁自盡了。
據傳說那新媳婦死後托夢給所有即將出嫁的姑娘,讓她們到婆家煮飯燒菜時,一定要朝水缸裏多抓幾把糖來衝衝鹹邪之氣。從此往後,新嫁娘們三朝上鍋台總是朝水缸裏抓幾把糖。如今意義當然變了——表示從今以後一家人的生活甜甜美美。
浙江婚俗
在浙江有早婚的風俗,即嬰兒一出生就有媒人來說親。提親說得兩家合意便訂了婚。訂婚的手續必須先詢問明白,男女兩個孩兒的生年屬相,再各請算命先生合合屬相,俗謂“合八字”,這全憑算命的一句話。倘若犯了大相這段婚姻就算前功盡棄,一筆勾銷了。所謂犯大相,就是“隻為白馬怕走牛,羊鼠相交一斷休,蛇虎配婚如刀割,兔兒見龍淚交流,金雞玉犬雞則避,豬共鋯猴不到頭。”如若這大相不犯,然後才可訂婚。訂婚由兩家議定吉日,各將自己孩兒的生日時辰年歲三代全都寫在一張紅帖上,裝在紅封套裏,並預備些訂婚的禮物由媒人投送。禮物之中,在男家最要緊的是鐲子、戒指等首飾,其次便是各色的頭繩衣料等東西,如果女孩識字也有送幾本書的。至於女家的禮物,最要緊的便是筆墨紙硯各樣文具,其次是手巾、扇子、錢袋、褲袋等物件。物件的多少,因貧富不同也未有一定。不過是越多越光彩。
當男女雙方到了該結婚的歲數時,男方會於陰曆正月十六先派人去女方家。
去時僅攜帶著點心數樣——也是越多越光彩。回來再按著男女兩人的八字定結婚的日期。日期定妥了,男家於二月初二日再去告訴女家,謂之送好。婚期都無問題了,男女兩家就該預備結婚的事情了。男家蓋房、做床、套被褥、定轎、定鼓手、請客……忙得不亦樂乎。女家當然也閑不著,打嫁妝、做衣服……甚至於全家人都為她一人忙,忙到婚期不完也得趕完。
新郎到那天早晨,穿戴得整整齊齊,備兩個盒子——四個人替他抬著。一個裝的是糖供,一個裝的皆是酒肉等,盒子頂上還縛了一個大公雞——公雞拐母雞——他坐在轎內,鼓手奏著鼓樂,喝道的喝道很是威風。女家出嫁也有兩個盒子——一個是給新娘預備的吃食:掛麵、餃子、藕、山藥和各樣的素菜,一個是為鬧房的人預備的東西——落花生、燒餅、點心之類,盒子頂上縛了一個大母雞。這些東西都要抬往男家去。新娘的哥哥同弟弟做陪客,出來迎新郎迎到客房裏,先打盆水請新郎洗洗手臉,休息休息然後陪客就陪他到上房去,向嶽父和嶽母並長輩的人見禮,給每個人磕三個頭。禮畢再陪到客房裏,這時客房的桌上已經預備好茶點,陪客陪著用畢,新郎就告辭回去。
陪客陪著新郎出了大門,上了轎子或車子,連忙回來用椅子抬著穿紅衫紅裙蒙紅巾的新娘到大門口,由伯母或嬸母打發她上轎。這個轎也是同新郎一齊來的。有的來時裏麵坐個壓轎的靚女孩。新郎的轎在前麵慢慢地走,新郎的兄弟在轎杆兩邊護著轎,還有一個拿紅氈的。逢轎走到井或廟旁邊,他就以紅氈當之,逢關遇卡及糾葛等事,自有護轎的前去接洽。可是護轎的護到半路就回來了。護送新娘的轎車後頭緊緊地跟著。吹鼓手等人這時吹得格外起勁,吹吹打打回到新郎的家,到了家門前先放三聲鐵炮,以報新娘來了。放完炮新郎先下轎回家。新娘的轎還放在門前停停,這時有人拿燒紅的犁放在轎前,用醋潑完,再把轎抬到大門口打開轎門。這時院裏會走出兩個女孩。一個端著胭脂,另一個端著香粉。她們分別向新娘麵上擦抹,然後,她倆回去後又出來兩個迎客,他們把新娘迎回來。
湖南婚俗
花樓上練“哭娘”桂陽縣西北鄉的姑娘出嫁時要“哭娘”。哭娘是姑娘在“花樓”上作出嫁準備時練習好了的。花樓每個村莊都有,大村數個小村一個。十多個未出嫁的姑娘們,平常集體住宿在上麵做針線活,唱歌跳舞。姑娘主要準備兩件事:給自己、郎、家爺、家娘、媒人等做鞋和練習哭娘。哭娘是一種訴說性的歌唱性的啼哭,每哭一句長“喔——”一聲。它既可用來傾泄感情,也可作為藝術表演,聽起來淒切悅耳。其他姐妹幫她做鞋,指點她哭娘並與她一道排練歌舞,以便出嫁時坐歌堂用。到出嫁前一個月,姑娘不再下花樓,專門由一兩個陪伴陪著她,專門協助她做鞋,給她送飯食,陪她參加別的活動,至出嫁時為止。陪伴是從姑娘的親姐妹、堂姐妹或知心好友中挑選的,必須命好、美麗、能幹、擅長歌舞。花樓從來不準男人上去,男人隻能在外麵欣賞那美妙的歌聲。但其主人們可請有福氣、有經驗的已婚婦女上樓做“哭導”……到親人家門去“哭娘”姑娘出嫁前三天或七天,連續幾個晚上姑娘先在自己家門口哭娘埋怨父母生了個“死女”,表示自己寧願“填茅坑”——像夭折的小孩一樣,隨便挖一叢冬茅草,丟入坑內,再蓋上冬茅草,也不甘心嫁到“死戚”——男方家去。哭完後到所有“三服”(祖父母的子孫)或“五服”(高祖的子孫)的親人家門口去哭娘,感謝他們的教養,訴說自己的命苦,請他們今後保重身體,時時關心“死去的女崽”(姑娘自稱)。每位親人都送個紅包給她以示安慰。姑娘哭娘時常有一些婦女圍觀,評論她哭得好不好,這種哭娘,是過去受壓迫婦女的抗爭手段。她們的終身大事,自己絲毫不能做主。她們被賣到陌生的男家去,等待著她們的多是苦難。她們在沒有其他解脫方法的情況下,隻有通過哭娘來表達自己的所謂“悲憤和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