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婚葬風俗(3)(2 / 3)

阻攔男家關彩禮

當媒人還沒有到達女方家時,姑娘在廳屋裏向家頭爺(祖宗神位)哭娘,既埋怨祖宗不該送個死孫女來,使死孫女受苦,又怨恨自己再不能給祖宗燒香敬水。在媒人走後姑娘即請父母前往男方,阻攔他們送彩禮來。她母親到男方家對親家說,自己生的女不好,配不上郎,請不要送彩禮了。男方父母則讚揚親家生了個好女,隻怕自己的崽配不上,彩禮又少,請不要嫌棄。這類活動現在隻是一種形式而已,它是由婦女反對不合理婚姻製度所流傳下來的一種習俗。

“哭娘”罵媒等出嫁姑娘的母親一回去,男方隨即派人抬著花轎彩禮,由迎親樂隊伴著到女方去。同去的還有媒人和兩個二十三歲的童男。姑娘聽到樂聲便向母親哭娘,訴說自己並沒有花費父母的多少東西,質怪父母不該“拔斷道芝根,送女下火坑”。花轎彩禮到了,姑娘又哭娘痛罵男方與抬轎的人是豬牛亂闖入她家,要求自己的兄弟姐妹把他們趕走,好讓她心寬。任憑她怎樣罵他們,都隻能聽著,不能有任何不高興的表示。

盡管挨罵,但他們還是貴賓,女方中午要請他們吃酒。姑娘則坐在大門外哭娘,對抬嫁妝的表示感謝,並請他們照看。吃到中間時,上雞肉黃花菜,鳴鞭炮,女方家長來向媒人敬酒。姑娘又哭娘罵媒,口口聲聲喊你媒人我恨死你嗬,花言巧語嗬害死人嗬,今日做媒嗬明日不得好死嗬之類亂語。媒人笑麵相對隻顧接受敬酒,對姑娘的咒罵充耳不聞。在舊式婚姻中媒人是重要人物,所以雙方家長都要尊敬他;但可能對有的婦女來說媒人角色則是苦難的製造者之一,為嫁者所痛恨。於是謝媒與罵媒交織在一起。這兩次哭娘,如果姑娘由於太累不能表演,可讓其陪伴代勞。酒席結束後,姑娘往廚房外哭娘算是謝廚的。

山東婚俗

過去在魯西一帶,孩子們長到七八歲時,父母早就給他們訂下婚了。假使父母疏忽,以至於使孩子到十幾歲還沒訂婚,就會引起民間大眾的非議。特別是女孩子一過十五六歲就更是不好過日子了。

在山東魚台地區民間訂婚的手續並不複雜。媒人征得兩家的同意,都認為“門當戶對”、“才貌相當”之後,隻需兩張“媒人柬”即婚妁,請媒人吃一頓酒席,這婚事便算定了。不過在年齡方麵,女的總是比男的大一二歲乃至於四五歲,據說這樣是預備著早娶親早中用。而特別注重的是年命的合不合。所謂年命即是十二屬相。假使一個是寅年生人屬虎,一個是未年生人屬羊,即使門當戶對,才貌相當,而因為年命的相克,也決不能訂婚的。

婚姻訂就之後等到男的長到十六七歲,至多到二十歲左右,就要迎娶了。結婚的日期一般由男家決定,男家多半在結婚的前三四個月裏看定日期,告訴女家以便大家在此期間預備嫁妝。“閨女出門,糞堆也撅三天嘴”,所謂撅嘴是生氣的樣子。陪送嫁妝在女家認為是極大的事情。中產之家,在木器方麵至少要陪送一隻大櫥,一隻條幾,一張方桌,一張抽屜,兩條睡凳,兩把椅子,一隻衣櫃,一隻皮箱。在衣服方麵衣箱衣櫃中總須要填得滿滿的。

迎娶有大小之別,貧寒之家都用小娶,抬一頂轎子,由壓轎的乘到女家,這轎由新婦乘回來而壓轎的則換乘車子。中產以上的人家都用大娶。大娶是抬兩頂轎,有鼓樂有旗鑼傘,聲勢非常顯赫。路途稍遠些的都要頭一天過轎。這兩隻轎一隻由新郎乘著,一隻由壓轎的乘著,須在夜色朦朧時走到女家,女家設宴款待。

廣東婚俗

中國廣東饒平民間一帶,男女雙方議婚之際,為了避免直截了當協議時,帶來雙方尷尬局麵,往往用湯圓來做答複。如果女方的碗裏麵放了五個湯圓,並且全是豆沙或者麻糖的餡兒,那麼說明女的方麵同意了這樁婚事。假如5個湯圓裏隻有3個餡兒有糖點,則表示女的猶疑不決。如果5個全沒餡是實心丸子,那麼這件婚事就算黃了。所以每當求婚男子在吃這些湯圓的時候,心中總是顯得忐忑不安的……寶島台灣的婚嫁風俗婚嫁儀禮中國在古代婚禮中有六禮之分,“六禮”即問名、訂盟、納彩,納幣、請期、親迎。台灣自古把六禮合並為四禮即:問名、訂盟、完聘、親迎,也就是俗稱送日頭之禮。至於婚嫁就有大娶小娶之別。大娶就是一般婚嫁依古製行禮;小娶就是招婿或半招半嫁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