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婚葬風俗(2)(1 / 3)

在廣東潮汕一帶,民間有看新娘的風俗。新娘裝扮一新,頭戴龍圍鳳冠,梳板刀髻,現代改為戴文明冠,身著彩衫花裙,由家人或伴娘陪伴到廳堂讓人觀看。新娘先是捧扇遮麵,看客作詩四句,新娘才放扇露臉。所謂四句都是吉祥祝福的內容,也有作詩者做些不三不四的粗陋歪詩。伴娘喜娘一般不讓新娘露臉,隻是敬煙敬茶,請作佳句婉轉調和;如果調和不了,那麼專吃這碗飯的喜娘(又稱青娘)就要使出看家本領,作詩“回敬”,往往反令作詩者敗北。

這些喜娘是民間詩界的老將,吃慣千家萬戶飯,是牛角不尖不敢過嶺的人,往往有贏無輸。

也有作詩者是故意弄的,作“四句”時先念出二疑句:新娘麵似桃花紅,在家尚會交摻人。

這交摻人三字,潮俗有二種含義:一是能聯係人團結人屬褒義。一是與人搞不正當關係屬貶義,當喜娘聽到這種疑句時,立即警惕準備回擊,忽又聽唱道:所摻同寅好姐姐,學文學武學針工。便裝笑臉哈臉敬茶。還有先念二句好句穩住喜娘然後作詩的,如新娘娶進來,十年生九個。這十年生九個,對於喜歡千子萬孫的人來說是不嫌多的,故也以為是妙辭。如果唱道:五個抽鴉片,四個賭紙牌,作試者唱後拔腳即溜,這時喜娘也有不客氣地咒罵起來的。

戲語傷人是不合世情的,往往受人譴責。如果作詩者乘機諷刺喜娘,那就可能形成鬥歌。民間俗稱鬥邪歌。

過埠新娘

在廣東僑鄉一帶流行一種婚姻形式為過埠新娘。過去,在海外謀生的華僑男多女少。已屆婚齡的青年男子,若要娶個相同種族的配偶在國外作伴,隻好回國或向港澳方麵物色,加上當年的交通不便,旅途往返需要較長的時間和較多的費用,過埠新娘便應運而生。過埠新娘的相親是通過書信進行。由某方的親友作間接介紹,男女雙方即互寄全身及半身的近照照片各一張,並附上各自詳細的身世資料(包括家庭狀況、簡曆等),待雙方互感興趣後,才作進一步的書麵接洽,直到議論婚嫁的條件。至於雙方是否情投意合,就要等到婚後才能下結論。

當雙方的婚約協議達成後,男方要彙寄禮盒和旅費,並代辦好女方僑居入境的手續,通知女方起程在國外成親,這就是過埠新娘。到後來,交通狀況有所改善,過埠新娘的議婚形式也有了變化,多由男方由國外返回香港小住一段時間,待物色到滿意的對象後,經過短期交往,談妥條件辦好手續,便先行離開。然後女方才帶著嫁妝出國去做過埠新娘。

過埠新娘也並非隻向國外輸出,在香港輸入的過埠新娘也有不少。較早出現的是從泰國而來,她們多是在抵達香港後,才通過職業的婚姻經紀人找到那些急於結婚而手上又有一筆存款的單身漢。雙方通過接觸後,若然有意便可立即議價成交,結為夫婦。稍後部分未訂約的菲律賓籍女傭人,也有嫁給香港人做妻子的。這種過埠新娘大多不懂中國話,到香港也隻是為了謀求生計,所以在婚後也有突然失蹤的。此外還有一種船上生活的船上新娘。那是香港漁民在我國沿海一帶所娶的。婚後新娘下船助夫捕魚,回到香港後因領不到香港的身份證而不能上岸,隻好日夜留在漁船上,過著浮家泛宅的生活,這種現象一直傳到今天。

潮陽婚趣

在廣東潮陽,女子出嫁時仍保留著一些古老的風俗,如:

吊豬月勞夫家前來迎娶的花轎,轎前必須吊掛一塊肥豬肉。當地叫豬月勞。傳說此習俗始於明代。當時任江西提學的縣城人李陵告假在家,一日見到鄰居抬著花轎要去娶新娘,李陵說食日乃“羅猴”,民間傳說中凶煞的一種動物,尋食日不吉利。但花轎已出門,鄰居請教李陵有何解救辦法。

李陵便建議在轎前吊一塊豬月勞。如遇“羅猴”,豬月勞可為食物,新娘便可保平安。鄰人照辦。此後其他人家要娶新娘,也依法在轎前吊豬月勞,以避煞驅邪,逐漸形成習俗沿傳至今。現在雖然沒有花轎,但還有人把一塊豬月勞吊在載新娘的單車把上。

潑水上轎新娘豔妝濃抹款款移步,跨上迎娶花轎。這時,新娘母家的人,便要端一盆清水,向花轎潑灑,邊潑邊念著“缽水潑上轎,新娘變新樣”的順口溜。這是取潮州話轎與樣合轍押韻,而又寄寓著母家親人對過門出嫁的新娘的祝願。現在有的坐單車出嫁的姑娘,她的家裏人仍然要向單車潑水和念那句祝福語。

吃甜飯新娘過門後隔天一清早就要起床下廚,自己動手做一碗甜米飯。待家翁、家婆以及丈夫的兄弟姐妹起床後,逐一請他們各嚐一點。新娘做的這碗甜飯,糖要從母家帶來,據說還必須用一口自己的唾液滲進米湯中。當然,唾液摻米湯得悄悄進行,吃的人也不必多問。據說夫家的人吃了含有新娘唾液的甜米飯,新娘和全家大小就會融洽相處,生活和睦互敬互愛。

粵東婚俗

過去,聚居粵東的饒平人嫁娶,一般都是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在這種婚姻習俗的繁文縟節中,卻包含著追求幸福、繁衍嗣續、悅親睦鄰等美好祝願。待嫁的少女企望配得稱心如意的丈夫。元宵節夜就是她們向父母表示爭取自己選偶權益的時機。她們跑到菜園裏,將嫩生生的芥菜,俗稱“大菜”做坐墊,虔誠地禱告——坐大菜,將來嫁個好女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