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婚葬風俗(2)(3 / 3)

關於掛門簾這一習俗有一個美麗的故事。傳說西漢時期匈奴四起,漢王為了邊境不受侵犯,並促使匈奴對漢王稱臣納貢,便采取通婚方式以達到兩國和善的目的。後宮明妃王昭君自請北嫁匈奴,漢王十分高興立刻認她做義女,並為她的出塞準備了極為豐富的嫁妝,從工業產品、五穀種子、紡織繪畫到首飾衣物、金銀財寶,應有盡有,樣樣俱全。昭君是個有膽略有心計的才女,她用了整整三天的時間把這些嫁妝一一查看完畢,便對漢王說道:“父王,還缺少一件東西。

”漢王

心想:你是我為了和親才認下的義女,按說這嫁妝已經是很豐富的了,怎麼還缺東西?於是便問還缺哪一樣呀?昭君說聽說草原上的房屋不比這裏的皇宮,那屋子雖有門可是不掛門簾,人在外邊一眼就能看到屋裏多有不便。父王何不把宮中的門簾送給女兒,一來遮屋擋門為孩兒方便;二來女兒天天看著門簾,也就天天想念家鄉了。漢王聽後覺得很有道理,便立刻差人去做門簾,並命專使護送門簾,在婚禮那天為昭君掛在門上。

據說後來唐朝文成公主嫁吐蕃首領鬆讚幹布時,唐王也曾令太子親送文成公主,並在成婚的當天為文成公主掛上門簾。這樣,新娘弟弟掛門簾這一習俗便一直流傳了下來。解放後,人民生活富裕了,購買力也提高了,陪嫁中的門簾不僅是實用品,更多的已經成為裝飾品了。

近年來雖然婚禮從簡,門簾卻仍然還要掛而且一定還要新娘弟弟來掛。如果新娘沒有弟弟也要從娘家請一個小男孩來掛。

江蘇婚俗

江蘇泰興舊式的婚俗一般可以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是留茶,第二步是過帖子,第三步是正式迎娶。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當然是一定的公式,但媒有大媒小媒之分。婚姻的成功,多半是先由小媒從中撮合。小媒多半是與男家或女家,或與雙方有密切關係的女眷。經小媒奔走得已有七八分成功的時節,才由雙方同意,請兩位與雙方有點關係而又被認為比較體麵的人物出來做大媒。等到大媒人一出場婚姻便算正式決定,不容改悔了。通常的留茶都不必有大媒,隻由小媒將男家一件信物交給女家,也不必有什麼儀式。“留茶”以後如任何一方要毀約,對方和小媒都不能有異言。大媒人出場多半是在“過帖子”的時節。過了帖如再有一方要毀約,不但使對方生氣,大媒人生氣,小媒人也生氣,輿論也要加以責備,認為把兒女的婚姻視同兒戲。

第三步是正式迎娶。過帖子和迎娶的儀式是這樣的:過帖子的這一天,媒人先在男家吃早點,然後雙雙向女家出發,由女家招待午宴。隨著媒人一同攜帶到女方家的聘禮有衣裳幾套,首飾幾件,肉雞幾隻幾斤。也有聘禮到了女家,又被罰而送回來的。結果由男家加點什麼再送了去的情形也時常發生。有時媒人也得跟著來往奔波,小媒人更是忙碌於聘禮的厚薄,這是以門戶的高低而定的。但無論貧富照例都有一對鵝,象征著一對鴛鴦。女家受了聘禮,也得回一點禮物。

迎娶時儀式將會更加複雜,男方要花錢雇人把女方給姑娘預備的箱子、櫥子、被子搬來。

第二天一早男家便將轎子發到女家去,新娘卻要到夜深才進轎。在洞房門口下轎,以後便是坐床,飲定貴酒鬧房。第二天是拜天拜地、拜祖先、拜翁姑,名為分朝。第三天或第六天或第九天,新夫婦一齊回到女家,名為回門。這樣新郎新娘和雙方的家庭才算正式發生了親戚關係。剩下最後的一幕便是會親。由男方設席招待女家全體家庭和知己的親戚,會親的日期沒有定準,門第小一點的,或省事一點的得到雙方的同意往往不再會親。

江南婚俗

結婚之前在江南地帶有一種分紅喜蛋的習俗。在浙江不但解放前是這樣,就是現在也還很流行。盡管現在不少人在結婚時已用喜糖代替,可名堂還是叫討紅喜蛋。分紅喜蛋在民間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劉備招親是東吳都督周瑜用的計謀。周瑜想用假招親真扣留的計策,拿劉備當人質,要他交還荊州。不料這一計策早就被劉備的軍師諸葛亮識破。諸葛亮設下了“錦囊妙計”,其中有一條就是“紅喜蛋計”。原來諸葛亮讓劉備去東吳時帶上大量染紅的雞蛋,一到東吳不論宮廷內外,大小官吏和將士逢人便分,無一遺漏。並說這是皇室禮儀十分隆重,於是被分到紅喜蛋的人都因此感到光榮,沒分到的還紛紛到劉備住的賓館去討。劉備更是來者不拒,一般來客讓手下人分,頭麵人物還親自動手分,大造招親輿論。東吳本來沒有這種風俗習慣,都覺得新鮮,便一傳十十傳百,弄得家家戶戶都知道東吳公主孫尚香與皇叔劉備即將成親了。

結果假戲真做,劉備得個好夫人歡天喜地,周瑜隻落得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場。從此江南添了個婚俗習慣,每逢結婚便分紅喜蛋,人人都可以討紅喜蛋,象征著新婚人家龍鳳呈祥。

蘇北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