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婚葬風俗(2)(2 / 3)

如果做父母的焦急著子女的婚配,那就須向別人家討求一條捆縛煙葉的草索,被求的農民自會慷慨相贈,帶回家門口時須當念念有詞:阿奴個姻星浮了。倘使女兒的婚事屢議不就,做母親的就要將一根掃帚草編入女兒的辮子裏,一邊暗暗祝誦:辮掃帚草,出門人搶走。相親不一定男女主角上場,多半倒是由父母或親屬代為目測。當相親而又雙方同意之後,男方就須擇日送聘金聘禮。而女方回贈的禮物中有一樣是必不可少的,就是一片割而未斷的豬肉,美其名為“鴛鴦肉”,以示“血肉相連”之意。新娘子臨近出嫁前須擇日沐浴更衣。這時又有一番講究。浴盆中須放入石榴等十二種植物的花或葉。洗浴完畢讓新娘子坐在浴盆裏吃下兩顆熟雞蛋,以祈婚後產育順利。新娘穿的衣服裏裏外外都不能縫上袋子,意在不把父母家的幸運帶走,今後全賴自己到夫家開創新局麵。

新娘在臨離開之前還必須大哭一場來表示對家裏的眷戀和不舍。如果新娘子樂而忘哭,那麼伴娘就會偷偷擰她一下。新娘得到暗示,當然就照哭如儀了。如果成婚日是所謂白虎日,隻需在花轎前掛上一小塊豬肉,白虎得到賄賂自然就不會來擾亂了。實際享用這一“賄物”的卻是扛花轎的民力。

新娘上轎後須噴紅花茉草水以驅除邪氣,下轎後須跨過一束點燃冒煙的稻草,以祈取得新娘跨火煙,明年生男孫的效果。導引新娘完成婚禮的是親屬中一位有福氣的長輩女性。所謂有福氣指夫妻雙全、子孫滿堂、德高望重等。

這些禮節似乎是對這種非由父母做主的婚姻的新人,獲得一點類乎強製的調情,那對於注重男女之大防的封建禮教,實在頗有諷刺意味。這類事情是拜堂之後,新郎、新娘首次同桌同膳,由有福氣者喂之,並且各自隻吃了半碗之後,交換剩餘的飯吃下。合巹之際新婚夫妻坐於床的兩端一塊兒吃合房圓。

陝南婚俗

迎新郎與擺禮所謂迎新郎就是招女婿。迎新郎時必須由新娘領著七個未婚姑娘去迎,當地人稱之為七巧搭橋渡雙星,這個風俗在秦嶺巴山地區頗為流行。迎新郎的禮儀十分簡便。到男主家裏之後一切由新娘出麵操辦。如勸慰男方的雙親,接收和清點陪嫁,邀請新郎一方的客人,催促新郎起程等。在新郎起程之前,還要將彩禮擺出來,讓賓客們觀賞和評論,此舉稱為擺禮。在擺禮的時候,雙方還要說個四言八句。新娘這樣唱說:

麻雀雖小,肝膽俱全;

穿戴衣帽樣樣件件;

雖不夠如意卻也不失體麵;

請親戚朋友都來觀看評點!

接著新郎的父母說:

山高水不斷開親整一年;

花紅綠葉墊兒媳操心又花錢;

禮物整潔美好兒子福分不淺;

有啥不周不到請大家多多包涵……

唱著唱著接親的人便把新郎迎進女家。舉行過結婚儀式之後,迎親的七巧姑娘再把新娘新郎擁進洞房。

河南婚俗

在河南南陽,有一種獨特的婚俗——“悄婚”。即所有的結婚過程都在夜間悄悄完成。

原來自從明太祖朱元璋統治天下,建立大明帝國以後,就把他的許多兒子分封到全國各地,以加強其封建統治。當時南陽(那時叫南陽府)也封有一個藩王,掌握全府十三個縣幾百萬人的生殺予奪大權,而且是世襲的。到了明朝末年最後的一個藩王越發得壞。這個藩王叫什麼名字,由於年代久遠早已失記絕傳。隻因他姓朱,所以人們都叫他豬王。這個豬王不僅是個橫征暴斂嗜殺成性的殘酷暴君,而且是個道德淪喪寡廉鮮恥的花花太歲。他一接位就在南陽府城的中心修了一座王府,又在王府內建起一座高達數丈的假山,登臨其上可以俯瞰全城。他每天不理政事,在山上吃酒行樂,荒淫無恥無所不為。最可恨的是他在酒醉飯飽之後,東張西望,指指點點,隻要他看到了有人家抬花轎娶媳婦,或聽到喜樂他便指使爪牙馬上把新娘子搶來享受初夜。就這樣,被他糟蹋的青年女子不知有多少,人們對他恨之入骨,隻是在他的淫威之下,敢怒而不敢言。於是便想出了這個辦法:在夜間結婚而且悄悄地進行,時間久了便相沿成習成為一種傳統習慣。

河北婚俗

在我國河北省的承德一帶,有結婚掛門窗的習俗。在舉行結婚儀式那天,新娘的嫁妝要先送到男家,然後由新娘的弟弟陪著新娘和送親的人們再到男家去。等新娘新郎進入新房之後,新娘的弟弟便拿出一條門簾掛在新房的門上。門簾多為紅色或粉紅色,上繡鴛鴦戲水或秀水奇峰絢麗多姿,豐富多彩甚是喜慶。新娘弟弟掛完了門簾,男家要送一個紅色的小紙包做喜錢,包裏裝著四元、六元、八元不等,不過都是雙數,意思是希望新婚夫婦成雙成對白頭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