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生活風俗(12)(2 / 2)

我國台灣高山族中的阿美卑南和日月潭平埔邵等族群擅長使用獨木舟。蘭嶼雅美人多用拚木膠合雕舟,它是一種龍舟式的窄而長的小船,能乘8~10人劃槳。船的兩頭無大區別,幾乎與水麵呈垂直狀高高翹起,尖頂端裝飾著薄片鏤空枝形圖案。船身彩繪古樸的圖畫,船裏也繪有規則的彩飾。苗、白、傣等族在節慶裏用於競賽的龍舟不僅輕快,而且裝飾得美觀威風。壯族在歌會中,於木筏上裝飾著華麗的樓閣式歌亭模型,歌手站在筏上亭旁,可在水中飄然往來賽歌,別具神韻。對於許多少數民族來說水上的交通工具,同時又是重要的生產工具,堅固耐用而使用範圍較廣。

橇車在黑龍江省赫哲族地區,每年冰封雪蓋的時間有六七個月,在這漫長的冬季裏,便出現了史書上稱為“陸行乘舟”的情況。所謂“舟”,實際上就是雪橇,漢族有稱之為雪車、爬犁和冰床的。早年以狗拉橇,可載重250公斤。元、明兩代,自烏蘇裏江和黑龍江彙合處至入海口,設有所謂“狗站”,即使用狗橇的驛站。近百年來又有馬拉和牛拉的雪橇。東北滿族一般用馬駕爬犁。鄂倫春獵人也在冬季駕馬拉雪橇到較遠處狩獵。

我國南北的車有很大差別。雲南德宏傣族的牛車軲轆小,車身低,重心穩,在竹林叢生又經常砍伐運輸竹子的當地來說,這種車有便於裝卸的優點。二牛抬扛拉車,優哉悠哉,與寧靜恬淡的田園生活很和諧。在內蒙古草原上經常可以看到一種被稱為“勒勒車”的雙輪木製大車,車身小而車輪高大,直徑約1.7米,適於在沒有路的草原上涉水過溪,轉場搬遷。

有時把七八輛車貫連起來,在前車的帶動下緩緩而行,載重能達七八百斤。在節慶聚會時,牧民們趕車而往,到達後立車架帳,即可安家。達斡爾族是造車的能手,也是趕車的好把式。他們造的“勒勒車”,轅長,兩轅前端拴一橫木,半橫木放駕在牛脖上就可以趕車,無需車鞍車套。大輪車的軲轆高出車廂半截,車軸較粗,可負重致遠。為防風吹日曬,車上可裝置筒狀車篷。拉腳運輸的達斡爾人,一個馭手往往要趕五輛車。

新疆的錫伯族走近路時也有乘小船的;西藏的門巴族、絡巴族,台灣的高山族地區,也有藤橋、索橋、獨木橋和網橋;新疆的回族、塔塔爾族也有雪橇。交通工具的創造和使用,與當地自然環境關係密切,不能簡單地以地域截然劃分和分類。

滑雪板鄂倫春族使用滑雪板的曆史較久,史書上有“騎木而行”的記載。獵人都有自己製作的滑雪板。用質地堅硬,彈性好的樺木或落葉鬆等做材料,木料必須先幹透才能加工。滑雪板前端有17厘米長的橇頭,中間釘一套腳的皮套,另備兩根撐杆。長的滑雪板有2米,短的約1.3米。在雪薄而軟處用長板,反之則用短板。短板轉彎靈活。好獵手必是好滑雪手,穿林海過雪原,似飛鳥像閃電令人神往。關於赫哲族的滑雪板,淩純聲在《鬆花江下遊的赫哲族》中是這樣記載的——木馬即踏板,長185厘米,闊13厘米,板的中段有圈,用以係足,手持杖以支地,行冰雪上,快及奔馬。現在赫哲族農民家的滑雪板長短寬窄和舊時差不多;中間稍厚,兩端稍薄約1厘米厚;前端尖形翹頭比尾端翹頭稍高。為了防止上坡時倒退下滑,滑雪板下粘著麅子或鹿的腿皮,前進時是順毛很光滑,後退則戧毛有較大的摩擦力。

滑冰鞋東北地區是滿族的發祥地,由於冬季冰天雪地的氣候條件所致,滿族早就創造了冰上交通工具滑冰鞋。起初的冰鞋很簡單,直接將一截或兩截獸骨縱向捆在鞋底即可,後來改為鐵棍,再演變為冰刀。清太祖努爾哈赤於冬季征戰時,在結著堅冰的水麵上,常令官兵拴上冰鞋板快速滑行,這顯然是作為交通工具利用的。直至19世紀中葉以前滑冰還是一部分八旗士兵必須操練的一項軍事技術,故有人也將跑冰鞋叫做跑兵鞋。清軍入關後每年農曆十月,擇日在紫禁城北海冰麵上舉行滑冰會,接受皇帝檢閱。每旗選拔200名士卒參賽,共1600人,規模可謂盛大。這時滑冰的體育遊戲色彩已占上風。縱使在物質生活飛躍發展的今天,現代人還是樂意把冰鞋和旱冰鞋作為交通工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