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生活風俗(11)(1 / 2)

從秦漢以後中國造船業有三個發展時期——秦漢、宋元和明。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南方的戰爭中曾組織過一支能運輸五十萬石口糧的大船隊,統一中國後,他還多次乘船沿海巡視各地。1975年,在廣州發掘了一處秦漢時代的造船遺址,有三個造船台、漁船等。戰船中最有名的是漢武帝時所造的樓船,它的建造是當時造船技術發達的標誌。其高十餘丈分三層,船上設備已使用纖繩、簷、帆、楫等。漢武帝曾用它訓練水軍。南北朝出現了車船,船體兩側裝有木葉輪,一輪一車人力踏動船行如飛,是一種原始形態的輪船。宋元時期,許多地方設有官造船場,明、溫、吉等州,年造船量都有二三百隻以上,吉州造船曾達年產一千三百隻。

明代的造船業有雄厚的基礎,主要的造船廠有淮南清河造船廠、南京龍江船廠、山東北清河船廠等,規模都很大,分工也更加詳細,造船有統一的規格和嚴格的用料標準。明初造船的年產量達三千多隻,船體也都很大。聞名中外的鄭和七次下西洋,遍訪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其船隊有六十二艘寶船和200多艘其他船隻組成,船上人員有兩萬七千多人。最大的寶船,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稍小的也有三十三丈。

鄭和的航海活動規模空前,不僅說明明代航海技術的發展,而且反映了明代造船技術的發達。由於中國船舶設計精密,結構緊牢,適航性好,所以歐亞一些國家的造船業,多仿效中國船型,如明萬曆三十三年,西班牙駐菲律賓總督就主持製造過大批中國船。這是中國古代造船業對世界所作貢獻的顯明例證。現代的輪船,最初稱為火輪或汽船,與古代船的最大區別有二,一是鋼鐵造船代替了木材;二是蒸汽動力代替了人力。這種船是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傳到中國來的。

少數民族交通方式

遠古時代,人類在步行去采集和狩獵時,首先要繞開險山、懸崖、激流、沼澤、密林、荊棘等障礙,但是由於居所的相對固定,為了縮短路途,就得設法開辟和改善必經之道以便行走,所以便出現了完整的路。能通車輛的路出現在原始社會後期。在奴隸社會時期已有了長達數千裏的商道。早在公元前2世紀時,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已由我國腹地直通西亞遠達羅馬帝國。渡河的工具是筏船和橋等。

橋那時候,最簡單的橋是架於河道狹窄處的獨木橋,以及按步履距離安置在淺流處的石塊。在河麵較寬水流湍急的河上,人們逐漸開始立木樁壘橋墩架設木拱橋或石板橋。在峽穀上則創造了溜索和索橋。筏的產生據推測是古人看到水中漂浮樹木,受啟發布排連製成。起初可能有人僅抱一根樹幹而漂遊過渡。相傳我國古代黃帝首先造船。從殷代的象形文字來看,當時已知用木板造船且有船艙模樣。先有獨木舟,後有木板船。恩格斯說火和石斧通常已經使人能夠製造獨木舟。由此可知獨木舟至遲產生於舊石器時代。

道路在民族地區,建國以前的漫長歲月裏,多數道路崎嶇坎坷,險象叢生。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中的路,隻有探險隊和熟悉路的少數民族同胞才敢於涉足。過去從帕米爾高原上的塔什庫爾幹到南疆的喀什市,雖然隻有二百多裏,卻要騎著駱駝在旅途中顛簸半個月。橫斷山脈地區的有些路,隻有勇敢的人手足並用才能攀緣行走,因而被稱作猴子路。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有些路看來並不艱險,但是變化無常的氣候和高海拔缺氧,使人望而生畏。

建國後民族地區的道路交通大有發展和改善,尤其是公路建設成績卓著,但是許多邊遠山鄉仍然存在著要致富,先修路的迫切任務。在貴州省黃果樹瀑布附近的滑石哨布依族村寨裏,從山穀中的寨子到公路,有一條蜿蜒的道路,全部由整齊的石條鋪設,由數百級台階組成很有特點,與石牆石板房和隱天蔽日的林木及日夜奏鳴的溪流共同組成美妙迷人的山寨風光。

在曆史上,較奇特的是四川羌族地區的棧道。棧道又名閣道或複道,是古代西南地區的重要交通設施之一,有所謂“棧道千裏無所不通”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