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以來,製車技術的重點逐步由乘人的車轉到載貨的車。宋代的大車叫“太平車”,要用五至七頭牛拖拉。這時的獨輪車,前後兩人把駕,兩旁兩人扶拐,前用驢拉叫做“串車”。
明代將前用驢拉後以人推的獨輪車叫做“雙繾獨輪車”。這種車上用拱形席作頂,是為了便於載運客、貨,能自江南載客北上到西安,或直達北京。清代出現了掛帆獨輪車和馬拉轎車,前者巧妙地利用風力來節省人力;後者則是馬車和轎子結合的產物,它外形像轎,上支穹形布帳,旁設兩轅,有如轎,用馬或騾子拉挽,是當時最流行的載人交通工具。
近代以來,馬車、牛車、獨輪車已經不再是什麼先進的交通工具,代之而起的是汽車和火車等。1864年英國商人在中國北京宣武門外造小鐵道試駛火車。1901年至1902年,清朝皇帝從香港進口了第一輛汽車,先在故宮和頤和園供慈禧太後遊覽乘坐。據說因司機醒目地坐在前麵,慈禧不太喜歡也並不常乘坐汽車。
轎
轎的沿革中國古代有一種特殊的交通工具——轎。它由先秦時代的輦輿轉變而來。輦是用人力推挽的車。輿是車的車輪,車輪以上部分俗稱車箱。唐代畫家閻立本有一幅《步輦圖》,圖中的唐太宗,端坐在一乘“步輦”上,由兩個宮女扛抬,四角還各有一個宮女扶持,實際上是一張加兩根抬杠的四足床,俗名叫肩輿。漢代史學家班固的作品裏曾寫步輦,可知在漢代這種東西就已經出現了。南北朝時王公貴族使用步輦更為流行。東晉陸翱的《鄴中記》裏記載,後趙的殘暴國君石虎,打獵時就坐在一種用二十個人抬的“獵輦”上,輦頂上裝有遮蔽太陽的曲蓋,輦下還設有“轉關”,可以隨時轉換方向,便於射獵鳥獸。步輦和獵輦等應是轎子的前身。在宋代的畫裏和宋墓出土的模型中,常常可以見到轎的形象。同時轎的名字也正式出現。宋代王至《默記》一書載,宋太祖趙匡胤“初自陳轎推戴入城,周恭帝即衣白瀾乘轎子出居天清寺”。這是最早出現“轎子”一詞的明確記載。
乘轎製度古代乘轎和乘車一樣,都有種種規定,在轎子的形製上也有種種規定,顯示了封建社會裏森嚴的等級製度。例如明代規定三品以上的文職官員、庶民中老年多病的人可以乘轎。清代乘轎的範圍雖然擴大了,但規定更多,《清史稿·輿服誌》記載:
皇帝後妃可乘豪華的金頂轎,親王可乘銀頂黃蓋紅幃的轎。三品以上的大官可乘銀頂黃蓋皂幃的轎,在京城內隻能用四人抬,出京可用八人抬。四品以下隻準乘錫頂的,兩人抬的小轎。一般地主豪紳隻可乘黑油齊頭平頂皂幔的轎。庶民百姓平時雖很少乘轎,但結婚之日大多用轎迎親,新娘乘的是“花轎”,新郎坐的是“藍轎”。中國的轎子流傳到歐洲以後,也曾受到法國、西班牙等國王公貴族的垂青。20世紀以後西班牙貴族還十分熱衷於乘坐轎子。
船
古人先秦典籍中把船叫做舟,漢以後舟船並稱。舟船種類很多,各地名稱不一,比如漢代揚雄在《方言卜書》指出:“舟自關而西謂之船,自關而東謂之舟或謂之航;南楚江湘凡船大都謂之舸,小舸謂之舟差,舟差不謂之艇。”此外還有兩船相並為舟差,海船稱作舶等名目。中國造船的曆史悠久。“古者觀落葉以為舟”、“見竅木浮而為舟”等傳說和記載,反映了我們祖先對船的最初認識。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祖先就廣泛使用了獨木舟和筏。關於獨木舟的來曆,有著許多神話,有的說,“伏羲氏刳木為舟,剡木為楫”;其他還有伯益、番禺等造舟的說法。但流傳最廣、記載較詳的要數《蜀記》中夏禹治水造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已發掘出十餘隻獨木舟和數十具以獨木舟為葬具的“船棺葬”。經鑒定,有的屬於新石器時代的產物。這對西方某些學者斷定中國沒有獨木舟的說法是一個有力的反證。
筏其實也是船。竹排就是筏的一種,此外還有木筏和皮筏等。筏的由來也很久遠,所謂“伏羲始乘桴方舟設付乘桴濟河”,桴和付都是指筏。筏的製造比獨木舟容易,它的問世當比獨木舟要早。筏的應用不斷改進完善,以後發展成為各種筏船。
木板船繼獨木舟之後,至遲在距今三千多年以前,中國出現了木板船,它擺脫了受天然木材原始形態和大小的束縛,是中國造船技術史上的一次飛躍。殷商遺址的甲骨文,為木板船的最早曆史存在提供了寶貴的曆史資料。從字形看,它和我們現在在小河中還能看到的小木船非常相似,平底方頭方尾,首尾略往上翹,船的兩端有甲板和出角。甲骨文中“舟”字的字形也不完全一樣,說明當時確實出現了多種形製的木板船。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南方已有專設的造船工場“船宮”,諸侯國之間經常使用船隻來往,並有了戰船的記載。戰船已有大翼、小翼、突冒、樓船、橋船、餘皇等名目,不同類型有不同性能和用途,有的大船可載五十人和三個月的口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