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生活風俗(10)(2 / 3)

原始社會末期人類開始用馴養的牛、羊、馬、驢、犬、鹿、象等牲畜馱載或拖拉物件。

拖拉所用的運輸工具叫“曳叉”,是兩根平行的木杆,中間用一條橫木聯結起來做成的。它是爬犁和雪橇的前身。車的發明在新石器時代末期。因為車輪滾動大大減少了車子與地麵的摩擦力,所以說車輪的發明是交通運輸史的一場革命。中國顯然是世界上最早能夠製造車輪的國家之一。

原始的車輪隻是一塊圓木板,車軸與車輪是固定在一起的。先出現的可能是由人手推的獨輪車,後來才逐漸發展成雙輪車。三輪車和四輪車等。人們在勞動過程中自然要追求既裝載得多,又穩當快捷的形式。相傳我國的黃帝首創牛拉車,到了夏禹時代有位叫做奚仲的馴馬拉車。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中,曾發現有馬車坑,有用四匹馬拉的,也有用三匹或兩匹馬拉的。前輩古人以騎乘牲畜在先,以牲畜駕車在後。

車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據說我們的祖先很早就見飛蓬轉而知為車。從自然現象和生活經驗中獲取了對車的認識和萌發了造車的想法。傳說中的黃帝號軒轅氏,軒和轅均從車,這也許是我們中華民族早就與車結下不解之緣的一個有力佐證。古文獻《世本》、《山海經》等書中還明確載有夏禹之時奚仲父子以木為車的故事。奚仲父子很可能就是車的最早發明者。不過那時的車究竟是什麼樣子,至今尚沒有實物證據。

我們目前能夠看到的最早的車應是商代發明的。在河南、陝西、北京等地的商周墓葬裏,發現了大量車子的遺跡。從複原的車的樣子看,商代和西周時期的車屬於同一類型:都是雙輪,方形或長方形車箱,獨轅。轅的後端壓在車箱下的車軸上,轅尾稍露在車箱後,前後車箱部分向上揚起,商初上翹平緩,以後弧度逐漸加大。轅前端縛有一根橫木叫衡,衡的兩邊各縛有一個人字形的軛,是用來駕馬的。多數車子是駕兩匹馬,叫驕;也有駕三匹馬的車,叫驂;周代出現駕四匹馬的車,叫駟。車箱後麵都留有缺口或開門,以利乘車的人上下方便。

甲骨文、青銅器銘文中車字是車的象形,與複原的車的樣子相似。此外車上還有用銅、貝甚至黃金等材料製成的精致飾件。如在衡和軛頂上裝有一種叫鑾的鈴,是西周開始出現的。最高級的馬車上要裝八個鑾,行車時鈴聲鏘鏘作響。商周古車結構的先進,性能的優越和裝飾的豪華堂皇,在奴隸製的古代世界是罕有與其匹敵的。

先秦的車總的來說分為“小車”和“大車”兩大類。駕馬,車箱小的叫小車,也叫輕車或戎車。駕牛,車箱大的叫大車。小車製作考究,除供貴族出行外,還用於戰爭。戰國時代,由於車戰頻生,戰車的多少往往是一個國家強弱的重要標誌,有所謂“千乘之國”、“萬乘之君”等說法。製車是一個集大成的工藝部門,先秦古籍《考工記》裏說:一器而工聚焉者車為多。大車是用來拉笨重東西的,車上沒有什麼裝飾品。當時乘車製度尚左,尊者乘車位置居左,禦者居中,陪乘者居右。將帥之車主帥居中,掌旗鼓指揮禦者居左護衛居右。一般兵車禦者居中,左右二甲士各持弓矛,是為了便於作戰。那時貴族死後還把生前所用的車馬連同駕車的奴隸一起殉葬,有的多達幾十輛。

漢代車子有了較大的發展和變化,單轅車漸少,開始多用雙轅車。車的種類和用途也擴大了。官僚貴族出行時要保持一個由馬車組成的車隊,就是一個縣令,其車隊也由七輛馬車所組成。最高級的馬車是皇帝坐的“輅車”和“金銀車”。裝飾華美富麗堂皇,高級官吏乘坐“軒車”,車箱前頂較高,兩側以席子作障蔽,上麵繪有畫紋圖飾,又稱“文軒”。普通官吏則乘坐“軺車”,車箱四麵敞露,上有傘蓋。貴族婦女乘坐“輜車”上有頂,四周有帷蔽,車箱像一間小屋子。還有專供某一特定用途而製造的專用車,如載樂隊用的“鼓樂車”

;狩獵用的“獵車”;載猛獸或犯人的“檻車”等等。

兩漢之際還出現了“獨輪車”。四川成都揚子山漢墓的畫像石便有這種車的形象。這種車又叫“鹿車”,現在四川稱“雞公車”,江南一帶叫“羊角車”。其結構簡單,隻有一個車輪,使用方便省力,既可坐人又可載物,適應性強,一般隻需一個人推動。這一發明使西方科學技術史家讚歎不已,有人說:“獨輪車雖然很簡單,卻是一種全新的發明。它在歐洲還要再過十個世紀才得到采用,這幾乎使人不能相信。”漢代乘馬車的人為保持儀容起見,得講究一套姿勢,以顯示其尊貴,有所謂“坐車之容、立車之容”等規定,乘坐起來很不隨便。從東漢末年開始,統治階級轉而喜歡乘坐牛車。牛車行使緩慢,平穩而安全,車身高大嚴密可以布帷設幾,任意坐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