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生活風俗(9)(1 / 3)

除中堂外,灶也有灶神。後來人們把灶神作為一家之祖,臘月二十三要舉行“祭灶”。《論語·八佾》中便有“媚奧媚灶”之說,可見祭灶之俗由來已久,應來源於原始先民對火塘的信仰。許多少數民族都崇拜火塘,有許多地方火堂在中堂中央,周圍是公共活動場所,因而也是聖地。對於灶神有各種說法,有的甚至說是炎帝。可見灶神在人們觀念中的至尊。門也有門神。最初為神荼鬱壘,唐以後又有秦叔寶、尉遲敬德之說,其作用是鎮鬼。古儀有五祀,《禮記·曲禮》裏說天子祭五祀——五祀即戶、灶、中留、門、行也。還有一種說法是;門、戶、井、灶、中留也。可見古代五祀基本上都與房屋有關,而且是大祭。後世流傳下來的隻有祭灶。

房屋的被神化,使得房屋的建築者也被神化。人們把房屋的起源歸於傳說中的有巢氏,甚至歸於造人補天的創世大神女媧;把宮室之製歸於華夏民族的先王——黃帝。曆代能工巧匠則集體化身為家喻戶曉的魯班形象,魯班仙師被稱作為建築業的祖師。傳統的中國人對居住的信仰帶有濃厚的原始萬物有靈觀的色彩,當我們走進一所建築時,就猶如進入了一個神話的世界。

居住與文化心理

在中國老百姓的傳統觀念中,住居與人事、社會和世界息息相通,並且可以合為一體,人事、社會和整個世界可以反映在任何尺度的住居中。“家”(房子)可以代表“夫”,“室”(房間)可以代表“妻”,“家室”之合為“夫妻”。“室人”、“內人”的稱呼都來源於住居。“高堂”(高高的堂屋)可以代表父母,“廷”(院子)可以代表中央政權。“宇”(屋子的邊緣)、“宙”(出入於屋宇),合起來就可以代表整個世界。這種觀念與傳統社會結構相吻合,從個人而家庭,從家庭而社會,從社會而天下,即所謂“夫婦、父子、君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結構。總之中國的家庭社會原理都體現於其中。

中國人的宇宙觀念也同樣體現於住居之中。本來,住居是自然與人類隔絕的界限。西方的建築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他們注重實體,把建築本身孤立地來欣賞。金字塔、神廟、城堡、教堂,都是個體孤立的建築,用石塊把人與自然完全隔開。中國的建築強調空間,注意和周圍自然環境的聯係。木構架的抬梁式建築使這一特色得以充分發揮,通過鏤空的窗門和外部自然溝通交流。典型的木構建築幾乎四麵都是門窗。中國人通過這種內外的空間交流,可以將宇宙容於一室之內。“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山月臨窗近,天河人戶低”,“雲生梁棟間,風出窗戶裏”,“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幕卷西山雨”,說的都是這種意誌。頤和園裏有個匾額叫“山色湖光共一樓”,表達了人們希望通過一個樓造成把所有景色盡收其中的境界。

中國民間從來都不是把生活中的建築樣式孤立出來作為藝術欣賞,因而中國的建築也就未能發展成為一門藝術。與此相應,中國的雕塑也不發達,因為雕塑作為一個獨立的藝術實體,也很難表達人與環境、神靈的有機聯係。應該看到,人與自然和神靈的感應關係是觀念上的,而不是實在的,這又是中華民族和歐洲民族在觀念上的差別。西方民族的思想總是希求在實際上窮盡於無限,故而有一種不斷追求和探索的精神。教堂的尖頂、蒼穹頂、佛塔等等總是仿佛在向上探求天國的奧秘。近代科學中的火箭多麼像尖頂房屋的延伸。中國人對於空間的關係總是表現在主觀心靈上,“雖不能至,而心向往之”,憑觀念可以達到任意的境界,故而,天壇憑數米之高的圓台便可以與上天發生聯係。

中國人的人生觀也同樣體現於建築之中。住居的窗子簾子既可以相隔,又可以溝通交流伸縮自如。隔簾看月,隔水看花是中國式的藝術感受,古典詩詞裏麵大量運用這個意境。與外界保持一種若即若離的距離,以一種悠然自得的態度去欣賞,這是中國人的審美觀,也是中國人的人生觀,或者說中國人的人生觀本身就是一種審美的人生觀。這種人生觀的另一方麵就是“隔岸觀火”、“坐山觀虎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甚至圍觀和幸災樂禍。這種人生觀使得人們在任何時候都不會為了一個目標完全投身其中,而是在任何時候都進退有餘,“窮”、“達”自若。隻要結一草廬,便可心遠地偏與世隔絕。實際上這種隔絕與隔簾隔窗一樣,並非完全隔絕,而是隔簾看人隔窗看世,是用欣賞的與己無關的眼光看待汙濁的世界,而不是投入其中去改造。

中國式建築幾乎沒有個體的建築,簡單的民居也以中庭天井為中心合成一個組群。個體形象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是不存在的。即使是宮廷、宗廟等權威式建築也不孤立突出個體。西方的教堂的尖頂象征著至高無上的上帝的權威,美國國會大廈的高聳的蒼穹頂象征著神聖尊嚴的法律。而中國至高無上的不是任何個體,而是整個係統,是神、人、自然的組合係統。因此權威的建築更體現出整體組合的特點。另外,對稱平衡是中國建築的又一特點,也是中國觀念的一大特點。商代的饕餮紋、龍紋等紋樣已表現出嚴格的對稱。對稱源於對偶,對偶的來源是陰陽觀念。從這點出發才能明了為何我國傳統建築的間數為單數(似乎有失對稱的原則)。實際上一明兩暗的三間,中為陽,兩旁為陰,是陰陽兩性結合的極為對稱的形式,因此成為我國傳統住居的基本格局。此外的一切格局都是這個基本格局的推衍。後來陰陽觀念從民間而成為中國傳統思想的核心,故而這種對稱布局在宮廷、宗廟建築上的反映最為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