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觀音”的衝茶方法有講究。鐵觀音茶入口微苦,衝茶時要用較小的紫砂壺,水最好是用山岩泉水,把水煮開,先把壺燙熱,裝上占壺容積十分之七的茶葉,衝入沸水,蓋上蓋少停片刻,即可循環斟入茶杯。飲時,先聞香味,再喝茶水。
中華民族居住民俗文化
居住的門戶樣式
堂屋
中華民間古代的宮室以及民居大致上一般向南,主體建築物的內部空間分為堂、室、房。前麵正中一間為堂,堂後為室,室的兩側為房,分東房和西房。堂通常是行吉凶大禮、辦紅白喜事的地方,一般不住人,江南一帶亦稱之為“香火房”;城鎮之地也稱之為廳。廳本是官署聽事之所,而官署的廳原來也稱堂,故古時官員審案時稱之為“升堂”。因此廳堂時常相連稱,此外堂有時還作為講學之處,別稱“講堂”,民間俗稱學校為學堂。先秦時候堂前有階,堂上東西有兩根楹柱,堂東西兩壁的牆叫序,堂內靠近序的地方叫東序西序,堂後有牆與室房隔開,室與房各有戶(即門)和堂相通,古書上所說的戶,一般是指室的戶,室戶偏東。戶西相應的位置有一窗口叫“牖”;室還有一個朝北的窗口叫“向”。東房後部有側階,通往後庭。古人席地而坐,故堂上的座位以朝南的方向為尊。室內的座位則以朝東的方向為尊。室和房都是住人的。
樓
樓也就是重屋。《說文解字》裏講樓重屋也。先秦習俗裏麵重屋是不能住人的,此俗至今在一些農村還盛行。樓下住人,樓上堆放糧食雜物。因此先秦典籍中很少有“樓”字。而樓房的出現也較晚,大約在戰國後期。到了漢代才盛行起來。中國古代的樓房一般多為二層,形成傳統的固定形式,南方有些地方的竹樓也是二層。
閣閣原為閣板之意,為廚房貯藏食物的地方,漢代又指堂序外的兩個夾室,即東夾西夾。但隨著樓房的興起,閣遂演變成供遊息、遠眺,供佛或藏書之用的建築物,閣的平麵為方形、長方形或多邊形,一般四周設木扇。《淮南子·主術訓》:“高台層榭,接屋連閣”,至今仍著名的有北京頤和園的佛香閣、大同善化寺的普賢閣等佛閣、寧波天一閣、故宮文淵閣等藏書閣。此外古代俗稱女子的臥房為“閣”,出嫁則為“出閣”。
廂在漢代廂本指房屋東夾西夾前麵的空間,閣與廂之間有門相通。後來泛指正房兩邊的房子,叫廂房,如東廂西廂。中華名著《西廂記》中秀才張生住的地方就是西廂房。
軒
軒是有窗檻的長廊或小室。陶潛《飲酒》詩:“嘯做東軒下。”杜甫《夏夜歎》詩:“開軒納微涼。”又殿堂前簷下的平台亦稱軒。古時皇帝不坐正殿而在殿前平台上接見臣屬,稱“臨軒”。
舍
舍即房屋。古人謙稱自己的家為“寒舍”、“敝舍”、“舍間”。
齋
齋一般指書房和學舍。古人喜在廳堂之旁,另辟一小室,作讀書養心之居,故書房俗稱“書齋”,此種習俗漢代還不多見,至晉代以後興起。
寢
古代總稱堂室為“寢”。《廣雅》裏有道“寢,堂室也。”周代又有大寢、小寢之分。
大寢即堂,又稱“正寢”;小寢為室,又稱“內寢”。古俗男子居外女子居內,故古人稱妻為“內人”,即源於此。與此相應的喪家訃文中,稱男為壽終正寢,女為壽終內寢。現代寢一般指臥室。
室
中國古人把房屋的後半部分以及人員滿聚的空間叫作室。《左傳》裏又叫做“窟室”。
房
《釋名》裏麵講:房有“防”的意思,房可以間隔裏外,可以作臥室用。
館
古人把臨時居寄的地方叫做“館”,但館又與“別居”的意義完全不盡相同。
卷
古人稱廳堂前麵被拓展的空間是“卷”。
廠
中國古人把靠人依築的房子稱作是廠。
居住的地理環境
任何一種文化都處於一定的地理環境和生態環境之中,並與環境密切相關。不同的環境也給不同的文化帶來了各自的特點。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因為人類征服自然的文化創造歸根到底是對特定的自然條件的利用和改造,使自己適於在周圍的自然環境中生存。
住所的產生是由於人類生活的需要。人們為了避免風霜雨雪的侵襲,防止水患獸害,保護火種禦寒保暖,因而需要有住所。人類最早的住所是自然界中的山洞、樹洞以及灌木叢等天然掩蔽處。我國距今60至25萬年間的周口店北京猿人和山頂洞人的遺址,就是早期穴居的典型例子。遠古先民對自然條件的簡單利用,決定了後來我國傳統的建築風格。
天然洞穴又叫窯洞,天井等。由利用天然洞穴到開鑿人工洞穴,這就是直到今天在河南、山西和西北一些地區仍然可以普遍看到的窯洞建築。這種窯洞建築主要是利用黃土的直立性,在山坡上向水平縱深掏一個半圓形的洞穴。由於抗戰時陝甘寧邊區成為革命根據地的中心,故而當地的窯洞也聞名於世。人稱這種情形,上山不見人,入村不見村,平地起炊煙,忽聞雞犬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