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輕裝簡從,行軍的速度大大加快。當天,日軍一〇六師團便輕鬆突進五台嶺,分兩路向“烏石門線”的縱深快速推進。
9月27日,日軍一〇六師團的先頭部隊被防線左側背的粵軍一部所發現並截擊,但在日軍後續部隊到達後,粵軍支持不住,開始逐次向後撤退。
暫時的撤退並不要緊,重要的是日軍一〇六師團的“奇襲”已經丟掉了“奇”字,中國軍隊擁有了反擊的可能。
此前第一兵團已減少了第一線的守備部隊,增加了第二線的控製部隊。這些控製部隊集中在德安附近,是薛嶽能夠掌握和調遣的主要機動兵力,七十四軍也在其中。
岷山戰役結束後,蔣介石曾親自來電,要把七十四軍調到長沙進行休整。薛嶽複電:“調不下來。”
蔣介石再次來電:“七十四軍在岷山傷亡甚大,應予調下整補。”
薛嶽也再次複電:“贛北各軍作戰時間都比七十四軍長,傷亡都比七十四軍大,各軍都未調下整補,對七十四軍也請緩予調下整補。”
七十四軍最終被留在了德安。薛嶽對蔣介石所說的不能調七十四軍的理由,自然都是明麵上的理由,他不願意說出的部分,則是一旦七十四軍缺席贛北戰場,則如同斷其一臂。
不知道是過去軍閥時代的遺留,還是受到了特有的國情人情的影響,中國軍隊尤其是國民黨體係的部隊,都最講究派係山頭,將領們也更樂於掌握指揮慣了的部隊。誰接到命令,要擔負某一方麵的指揮之責時,首先想的就是把原來領導過的部隊調過來。
薛嶽屬於粵係軍人,他指揮粵軍自然會覺得得心應手,與之相應,第一兵團裏麵的粵軍數量也比較多。不過這些都不能打消薛嶽對作為中央軍的七十四軍的看重,正是岷山戰役,使七十四軍在戰場上的價值得到了極大的體現。
從軍事角度來說,投入戰役的部隊並不是所有時候都多多益善,關鍵還是要看戰場條件,有時需要偏重量,有時需要偏重質。比如在蘭封戰場那樣的平原之上,比較適宜於大兵團作戰,而贛北打的主要是山地戰,戰鬥多發生在道路及其兩側小山丘陵,大兵力無法同時展開。
這種情況下,質比量更重要,一支主力部隊水平高不高,有沒有足夠的攻擊力,往往直接決定著戰役的勝負成敗。很簡單的一句話,如果當時換贛北各軍中的任何一個軍上去,哪怕是粵軍,都未必能把岷山從日本人的嘴裏麵硬生生地給奪過來。
正是明了其間的利害得失,所以薛嶽堅決不肯將七十四軍放手,哪怕是老蔣的麵子都不賣。
為帥之人,必要的執拗很重要,要不然現在拿什麼來滅人家?
洞察日軍意圖後,薛嶽果斷決定化被動為主動,將七十四軍從德安調至前沿作戰。此時日軍一〇六師團已竄至萬家嶺,企圖在攻破粵軍防線後乘勢南下。9月30日下午,五十八師三四八團冒雨到達萬家嶺,並立即向日軍發起攻擊。
盡管受交通狀況和雨後運動的限製,七十四軍隻能先發一個團,但同樣是發一個團,在山地戰中的效果完全不同。如果是一支戰力薄弱的團,不僅不能指望它擊潰敵軍,相反,還可能被敵軍所擊潰,這時後續部隊還沒有來得及展開,前後人馬相互踐踏,結果就是把路給堵死,後續部隊無法上前參戰。
若是七十四軍派出的團,雖然不一定能保證將日軍擊潰,但起碼可以將對方牽製住。即便退一步,真的抵敵不住了,以七十四軍的軍事素質和嚴格的戰場紀律,這個團也不會潰散,他們知道讓開正麵,使後續部隊開上來增援,從而大大增加了反敗為勝的概率。
三四八團的表現,是對這一結論的一次完美驗證。激戰至晚,該團將已經突入粵軍陣地的五百多名日軍予以殲滅,在萬家嶺立住了腳。
開局總是最生猛的時候,剛衝上來的日本兵全都如狼似虎,一個能拚你好幾個。激戰中,三四八團的兩名營長均掛了彩。
至此,薛嶽對整個戰局的變化走勢已經了然於胸。在總體的防禦戰中,對冒進之敵展開反擊,利用優勢兵力打一個漂亮的圍殲戰,幾乎是每一個中方統兵者的夢想,但由於日軍機動能力較強,行動飄忽,守軍又抽調困難,所以即使遇到這種良機,往往也隻能當麵錯過。
蘭封會戰錯過了,萬家嶺這裏絕不能再次錯過。薛嶽毫不猶豫地發布調令,命令德星(德安至星子)、南潯、瑞武三線主力全部會聚萬家嶺,對日軍一〇六師團展開圍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