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什麼樣的人才是勇士(蘭封會戰、萬家嶺大捷)(4)(3 / 3)

薛嶽的這一決策至為關鍵。評論者認為,若不是他看透敵情,迅速捕捉戰機,很可能會為敵所算,一旦日軍一〇六師團突入南潯線背後,“那就根本無仗可打,哪裏還有什麼萬家嶺的大捷”。

舞台已經搭好了,各位,抄家夥吧。

戴著鋼盔的木牌

萬家嶺戰役結束後一年,一位叫唐永良的師長奉命率部到廬山敵後打遊擊。因為萬家嶺交通不便,當時社會上還有很多人不知道這個地方以及這場戰役,加之已處於敵後,一般人就算有興趣,也不容易前來一探究竟。唐永良沒有參加過萬家嶺戰役,他當然也有興趣,於是便決定帶上照相機,對戰場做一次實地尋訪。

“老鄉,這裏距離萬家嶺還有多遠?”

“什麼,你說萬家嶺?不曉得!”

唐永良感到十分困惑,明明地圖上標注著“萬家嶺”三個字,還爆發過那麼驚天動地的一場戰爭,為什麼當地百姓都說不知道呢?

沒人引導,不過唐永良自有辦法。沿途不斷出現死人死馬,那就順著白骨多的地方走吧,一定可以找到。

穿過一片竹林,接著又穿過一座鬆林,一座連綿起伏的山丘地帶赫然出現在眼前。這座山丘約三百米高,遠遠望去,山頂上木牌林立,也數不清到底有多少列。

山下有一座茅廬,唐永良一行信步走上前去。茅廬的院子裏坐著一位七十歲老者,自稱是湖北廣水人。他告訴唐永良,此地就是萬家嶺。

“去年秋天,有成千上萬的日本鬼子被打死在這裏,鬼子還在我這茅廬裏吃過飯呢。”

唐永良問他,哪裏死的鬼子最多,得到的回答是:“東南方向死的最多。”

在東方的文化傳統中,死人是不吉利的,何況死這麼多人。顯然,沿途百姓都在刻意地避諱“萬家嶺”,那麼麵前這位老者何以不但不懼,還住在此處呢?

經過交談,才知道老者年輕時候也是一員好漢,曾經參加過中日甲午戰爭。原來是一位老抗日軍人!唐永良注意到,老者一邊跟他們談話,一邊還在用剪刀製作一頂氈帽,而用來做氈帽的材料,居然是日本的軍用毛毯。

在老者的指點下,唐永良踏上了萬家嶺的山道。終於可以跟這座名震寰宇的山丘近距離接觸了。行至半坡,三三兩兩的白色木牌就陸續冒了出來;再到頂上,山下所能見到的那些木牌全都觸目驚心地擺在眼前。最高的一根大木牌上寫著:“噫噫皇軍陣歿將士之碑”。再次是“瀨川部隊北川隊奮戰之地”。除了這兩根木牌算集體的外,其餘都是日軍官兵個人的木牌。

唐永良一行無意醜化或蔑視死者,相反,作為軍人,他們有理由對戰場上所有奮戰至死的勇者表示出某種敬意,哪怕那是對立的敵方。地上有很多帶鏽的鋼盔,唐永良他們從中撿拾了幾十頂,然後一頂頂戴在了木牌之上。

岡村寧次說過,“戰爭是戰爭,武將愛武將”。早在長城抗戰時,日軍步兵聯隊為中國軍人的英勇精神所感動,曾鄭重埋葬戰死者的遺體,並樹立“中國將士之墓”的墓碑。事後,中國軍隊的某旅長在訪日時,不避嫌疑,對樹碑的日軍聯隊表示了感謝。

在岡村看來,隻有具備讓敵人也為之感動的武士道德,才能夠稱得上是真正的勇者,而禮葬這些勇者的遺體,乃是武將自古以來就應該具備的教養。

在贛北戰場上,中國武士的教養和道義精神亦令岡村歎服。曾有一名日軍大隊長率十餘名士兵衝入中方陣地,結果被中國軍隊用火炮全部轟死。中方認為這十餘名日軍官兵在戰鬥中確實具有超凡的勇敢,所以進行了妥善安葬,並且破例沒有收繳戰刀和其他裝備。對此,岡村說他感到“難以想象的敬佩”。

戴著鋼盔的木牌仿佛雨後叢生的香菌。在萬家嶺山頂,比鋼盔更多的是子彈殼和刺刀鞘。唐永良從中撿拾了一把值得紀念的刺刀鞘,上麵穿過了十幾個子彈孔。

那場逝去的戰爭該有多麼激烈啊!

屍橫遍野

1938年10月1日,萬家嶺。日軍一〇六師團的後續部隊不斷湧上,日軍集中了兩個中隊的山炮,對五十八師三四八團進行連續射擊。

在熬過彈雨之後,三四八團以牙還牙地實施了反擊。在萬家嶺的南方高地上,兩軍展開了劇烈的陣地爭奪戰。多次往返衝殺,雙方均傷亡慘重,自進入萬家嶺後,三四八團已死傷了兩千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