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就是好好說話08(2 / 3)

5.忌虛偽

對於你不知道的事情,不要冒充內行。不懂裝懂是一種不老實的自欺欺人的行為。你知道多少,就說多少,沒有人要求你做一本“百科全書”。即使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也必有所不知。所以,坦白地承認你對於某些事情的無知,這絕不是一種恥辱,相反,別人會認為你的講話有值得考慮的價值,因為你不虛偽,沒有吹牛。

6.忌炫耀

別對陌生人誇耀你的個人生活,例如你的成就、你的富有,或是你的兒子怎麼了不起。

活躍社交氣氛的十個方法

如果你想在生活中給別人留下一個好的印象,就應該巧用精彩的語言活躍氣氛,在社交場合中更是這樣。無論是主人還是客人,都有責任把活躍的氣氛帶進這種場合。當你跨進大廳,千萬不要讓冰霜結在臉上,須知一個麵帶愁容的人絕不會受人歡迎的。所以最好是神態自若。神態自若是難得的心理平衡的體現,它包含有嘲笑自己的勇氣和對別人的寬容與真誠。

那麼,如何活躍社交氣氛呢?

1.善意的惡作劇

有分寸地、善意地取笑別人並不是壞事。善意的惡作劇具有出人意料的效果,它能使眾人歡笑。人們在捧腹大笑之際,超脫了習慣、規則的界限,享受到不受束縛的“自由”和解除規律的“輕鬆”。

2.帶些小道具

朋友相聚,也許在初見麵時因打不開局麵而陷入窘境,也許在中間會出現冷場。這時,你隨身攜帶的小道具便可發揮作用。比如,一條精致的鑰匙鏈可能引發一大堆話題;一把扇子,既可用來遮陽光,又可在上麵題詩作畫,也可喚起大家的興趣。因此,小道具的妙用不可小瞧。

3.引發共鳴

成功的社交應是眾人暢所欲言,各自都表現出最佳的才能、做出最精彩的表演,最忌唱獨角戲,大家當聽眾。為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尋找能引起大家共鳴的內容。有共同的感受,彼此間才可各抒己見,互相交流看法,氣氛才會熱烈。所以,你若是社交活動的主持人,一定要把活動的內容同參加者的好惡、最關心的話題、最擅長的技藝等因素聯係起來,以免出現冷場。

4.自我解嘲

自我解嘲,顧名思義就是自己嘲諷自己、調侃自己,這也是一種正話反說。它是一個人心境平和的表現。它能製造寬鬆和諧的交談氣氛,能使自己活得輕鬆灑脫,使人感到你的可愛和人情味,從而改變對你的看法。在現實生活中,適時適度地“自嘲”,往往會收到妙趣橫生、意味深長的效果。

5.給一個無痛苦的傷害

有時候,那些舉案齊眉的夫妻未必就沒有矛盾,而平日吵吵鬧鬧的戀人卻可能會更親熱。社交也是如此,若彼此開句玩笑,互相攻擊幾句,打一拳、給兩腳,反倒顯得親密無間、無拘無束。

6.怪問怪答

交談中,不時穿插一些意想不到的、貌似荒謬而實則有意義的問題,是很好的一種活躍氣氛的形式。那些一本正經的人會給人古板、單調、乏味的感覺。也許會有人時常問你一些荒謬的問題,如果你直斥對方荒謬,或不屑一顧,不僅會破壞交談氣氛、人際關係,而且會被人認為缺乏幽默感。

7.誇張般的讚美

和朋友久別重逢後不免寒暄一番,你完全可以借此發表一番高論,把每個人的才能、成就做一番誇張式的炫耀與渲染,這會讓朋友們感到你深深地了解、傾慕他們。這種把人抬得極高,但沒有虛偽、奉承之感的話語,會立即使整個氣氛變得異常活躍,使友情加深一層。

8.寓莊於諧

社交需要莊重,但長時間保持莊重氣氛就會使人精神緊張。寓莊於諧的交談方式比較自由,在許多場合都可以使用。用幽默、詼諧的語言,同樣可以表達較重要的內容。

9.製造懸念

在相聲裏,懸念是相聲大師的“包袱”。有意製造懸念,會使人更加關注你的一舉一動。在大家精力集中、全神貫注時抖開“包袱”之後,人們發覺這是一場虛驚,都會付之一笑,報以掌聲。

10.反話正說與正話反說

運用反話正說的方法時,重要的一點在於處理好一反一正的關係。在交談中,準備對對方進行否定時,卻先來一個肯定,也就是在表達形式上好像是肯定對方的,但在肯定的形式中卻巧妙地蘊藏著否定的內容。正說時要一本正經、煞有介事,使對方產生聽下去的興趣。然後,再以肯定的形式抖出反話的內容,與原先說的正話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產生鮮明的諷刺意味,讓人信以為真,增加談話的效果,並以此活躍氣氛。

反話正說能引人入勝,正話反說也頗意味深長。正話反說,就是對某一話題不做直接的回答或闡述,卻有意另辟蹊徑,從反麵來說,使它和正話正說殊途而同歸。這樣便可以避免正麵衝突,含蓄委婉,入情入理,收到一種出奇製勝的勸諭和諷刺效果。有時。正話反說的曲折手法,可使人們在輕鬆的情境中加深溝通,使處於緊張的局麵得到緩解。

通達交談之世故

說話之難在於無法修改,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它不像寫文章一樣,可增刪改動,可仔細思考,話一說出口,幾乎就沒有收回的餘地了。

現實中,社交對象形形色色,因此,交談之前宜先打個腹稿,理出主題,免得臨時口不擇言或摸不著重點。說話時兩眼當然要注視對方,並隨時注意對方的反應,以調整自己的話題。如發現對方有不想聽下去的表情,或不時瞄一眼手表,你就該長話短說,盡快結束談話。如果他表情疑慮,你就該多加解釋。如果他很感興趣,你就不妨加以發揮。如果他想插嘴,你就讓他發表意見。總而言之,與人交談時必須懂得察言觀色,以免誤會。

表明態度時,也要有個分寸,譬如認為是對的,就回他一聲“很好”;覺得不對,就表示此問題很難說,各有各的立場;可以辦到的,不妨回答“我去試試,成功與否不敢保證”;辦不到的,就直說“此事太困難,恐無多大希望”……總之,在交談中要留有餘地,以免事後進退兩難。

事實上,交談是應該受到一點限製的,因為交談本來即受三方麵局限:一是人;二是時;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說;非其時,雖得其人,也不必說;得其人,得其時,而非其地,仍不必說。非其人,說三分真話已嫌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時,隻說三分話,給他一個暗示,看看他反應如何;得其人,得其時,而非其地,則可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擇地另作長談,這才叫作通達世故。

舉例說,有時碰到喜歡刺探別人隱私的人,他會迂回進攻,在交談當中插入一些主要的問句,希望你暴露真情,你如果不願意告訴他,應該特別留神,可顧左右而言他,或者幹脆說“無可奉告”,以阻止他不斷地煩擾你。

此外,宿醉未醒,或是盛怒之後,都不宜交談。因為此時心緒不寧,最易“禍從口出”。

別人的忌諱一定要注意

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的方言不同,往往同樣一句話,意義卻完全相反。你以為侮辱,他以為尊敬;你以為尊敬,他以為侮辱。所以古人才有“入境隨俗”的主張。

從前有個浙江人,到北方去做官,他的妻子也是南方人。有一天,太太教女仆洗衣服,她說:“洗好後,出去晾晾。”“晾晾”的字音,南方人讀作“浪浪”,“浪浪”在北方是不好聽的詞。女仆聽了,當然覺得奇怪。太太詢問原因後出口笑罵道:“堂客!”“堂客”在江蘇、浙江一帶,是罵人的名詞,女仆聽了,卻急著說:“太太,不敢當!”太太又問其所以,才知道原來在湖北等省,“堂客”是尊敬女人的意思。

這是一個笑話,卻證明了方言意義的不同。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對於別人家的小男孩,你叫他小弟弟,總不算錯吧?但是在太倉人聽來,說認為你是在罵他。對於老年男子,你叫他老先生,總算不錯吧?但是在江蘇嘉定人聽來,就認為你是侮辱他。你在安徽,稱朋友的母親為老太婆是尊敬她;但是在江浙地方,若稱朋友的母親為老太婆,那簡直是罵她了。各地的風俗不同,說話上的忌諱各異,所以與人交際時,必須留心對方的忌諱話。否則,一不留心,脫口而出,最易令人不快。雖然對方知道你不懂他的忌諱,情有可原,但於你而言總是近乎失禮,至少是你犯了對方的忌諱,在友誼上是不會再增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