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你對江浙人罵一聲混賬,還不是十分嚴重,你如果罵北方女子一聲,那就會被認為是奇恥大辱,非與你大肆交涉不可。從前有一位小學教師,在爭執時罵學生的母親混賬,不料這位家長是一個北方人,因此來學校“問罪”,要那位教師舉出她混賬事實來。原來“混帳(賬)”二字,在北方是女子偷漢的意思。這種解說使問題顯得嚴重了,學校雖一再道歉,聲明誤會,家長還是不肯罷休,學校隻好請出他人勸解,才算了事。這近乎笑話的故事,更足以證明方言上的忌諱是必須特別留心的。
留心對方的忌諱,在交際上原是小事,卻對交誼有著極大影響。你在社會上做人做事,冤家越少越好,因為說話不識忌諱而多招空心冤家,那更是不值得了。
找到大家的共同話題
當你試圖與對方交談時,最先需要選擇的就是談話的主題。通俗地講,就是你要與對方談什麼,從什麼開始交談。如果你常常覺得與人談話很吃力,恐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你對應該講什麼話這個問題有很深的誤解。
人們對交談有這樣一個最普遍的誤解:以為隻有那些最不平凡的事件才是值得談的。這樣的結果使得雙方把交談搞得索然無味。他們在搜腸刮肚地尋找重大事件的同時,卻忽略了談話本身所應具有的意義。你是否有過這樣的體會,當你見到熟人的時候,會在腦子裏苦苦地搜索,想找一些怪誕的奇聞、驚心動魄的事件,或是令人神往的經曆,以及令人興奮刺激的事情?自然,這一類事情是一般人最感興趣的了。能夠在談話的時候講出這樣動聽的事情,無論對聽的人還是對講的人來說都是一種滿足。但是,這一類事情在我們的生活中畢竟不多。有些轟動社會的新聞,是用不著你來說別人就已經聽說過的。即使是你親身經曆過的比較特殊的事情,也不必到處一講再講。此外,你在某一個場合講的很受歡迎的故事,在另外一些場合就不一定受歡迎了。因此,若你認為隻有那些最不平凡的事情才值得談,那你就會經常覺得無話可談。
其實,人們除了愛聽一些奇聞逸事以外,也很願意和朋友們談一些有關日常生活的普通話題。比如,小孩子長大了要進哪一所學校比較好啦,花木被蟲子咬了應該買哪一種殺蟲藥啦,這個周末有什麼好電影看啦,等等,這些都是良好的談話題材,也都能使談話雙方感到有興趣。總之,當你選擇談話的主題時,要了解對方是否對此感興趣,對方所具備的知識和經驗是否能夠將這次談話進行到底。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那麼,你就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優秀的談話者。
與人說話時要多留意
與人說話時,應該特別留神。你要說的話,最好事先打好腹稿,列出綱要,免得臨時遺漏。說話,先要定一定神,態度從容,雙眼注視對方,表現出誠懇的神情,隨時注意對方是否讚成你的意見,並據此隨時調整你的說法,如果發覺他露出不願意多聽的神情,你就該設法結束話題。如果他有疑問,你就該多做解釋,如果他樂於接受你的見解,你就該單刀直入,不要再繞圈子;如果發覺他有要插口的樣子,你就該請他發表意見。
對於對方的答話,你要特別注意、特別留神。同樣一個“哦”字,有不同的表示。“哦。”是表示知道了;“哦!”則是表示驚奇;“哦?”是表示疑問。如果他說,“好的,就這樣吧。”這是完全接受。“好的,以後再談吧!”這表示不肯接受。“好的,等我研究研究。”這是原則上已同意,辦法還須討論。如果他說:“好的,你聽我的回音。”這是肯幫忙的表示。“好的,我替你留意。”這是沒有把握的表示。“好的,我替你設法。”這是肯負幾分責任的表示。老於世故的人,往往不肯做露骨的表示,很容易使你誤解他的意思。你能夠細細體會,便知道此次說話是否成功了。
回答時,也要有分寸,認為對的,就回答他一聲“很好”。你認為不對的,就回答他:“這個問題很難說。”自認為可以辦到的就回答他:“我去試試,但成功與否不敢肯定。”自認為辦不到的,則回答:“這件事太困難了,恐怕沒多大的希望。”
總之,不要說得太肯定,太肯定的回答,最易造成不愉快的後果。一切回答,必須留些回旋的餘地,萬一臨時不能決定,你可以回答:“待我考慮後,再答複你吧!”或者說:“待我與某某商量後,由某某答複你吧!”前者是接受與不接受各占一半,後者多數是婉言拒絕。如果對方嘮叨個不停,你不願意再聽下去,也有幾個方法可以應付:你可以講些其他無關緊要的話,轉移目標;也可以說“好的,今天就談到這裏為止”,然後立起身來說“對不起,再見!再見”,他自然會終止談話,離開你那裏。
對方若是一個喜歡刺探你的意思的人,往往會采取迂回曲折之法,中間插入一句主要的話,希望你暴露真情,你如果不願意告訴他,應該特別留神那句主要的話,設法避過,或者故意裝作沒有聽見,或者含糊其詞,或者說“不便奉告”來阻擋他不斷地進攻你。此外,宿醉未醒,不要見客;盛怒之後,不要見客。因為,醉時容易說錯話,泄露秘密;怒後容易遷怒來客,無端得罪人。人與人之間好感難得,惡感易成,所以與人對話時必須謹慎。當然,知己相聚,上下古今、東西南北,與之所至,無所不談,不必有所拘束,但是謔浪之談,也以不虐為度,否則一言失誤,感情便會產生裂痕,這是不可不防、不可不小心謹慎的。
注意不要總自以為是
在我們的周圍,有些人喜歡抬杠,隻要和別人一搭上話就針鋒相對,無論別人說什麼,他總要加以反駁,其實他自己一點兒主見也沒有。當你說“是”時,他一定要說“否”;到你說“否”的時候,他又說“是”了。這是一種極壞的習慣,事事要占上風,處處自以為是。生活中,如果你不幸成了那樣的人,就請認真地聽從別人的告誡。
即使你真的比別人見識多,也不應該以這種態度去和別人說話。這種不良習慣會使你自絕於朋友和同事,導致沒有人願意給你提意見或建議,更不敢向你提一點兒忠告。你或許本來是一個很好的人,但不幸染上了這種習慣,導致朋友、同事們都離你而去了。唯一改善的方法是養成尊重別人的習慣。首先你要明白,在日常談論當中,你的意見未必是正確的,而別人的意見也未必就是錯的。把雙方的意見綜合起來,你至多有一半是對的。那麼,你為什麼每次都要反駁別人呢?
大概有這種壞習慣的人當中,聰明者居多,或者是些自作聰明的人,也許他太熱心,想從自己的思想中提出更高超的見解,他以為這樣可以使人敬佩自己,但事實上完全錯了。一些平凡的事情,是沒有必要費心進行高深的研究的。至少我們平常談話的目的,是消遣多於研究吧?既然不是在研究問題,又何必在一些瑣碎的事情上固執己見呢?另外,有一點應該注意,那就是在輕鬆的談話中不可太認真了。
別人和你談話,他根本沒有準備請你說教,隻不過是大家說說笑笑罷了。你若硬作聰明,拿出更高超的見解,即使確是高超的見解,對方也絕不會樂意接受的。因此,你不可以隨時顯出像要教訓別人的樣子。
當你的同事向你提出建議時,你若不能立刻表示讚同,也要表示自己會考慮,不可馬上反駁。假如你的朋友和你聊天,那你更應注意,太多的執拗會把有趣的生活變得枯燥乏味。
如果別人真的犯了錯誤,而又不肯接受批評或勸告,你也不要急於求成,不妨往後退一步,把時間延長一些,隔幾天再談,否則,大家各執己見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傷害感情。因此,在社交中,要隨時考慮別人的意見,不要做一個固執的人,唯有這樣才能獲得別人的讚賞和喜愛。
大量事實說明,人們談話時都有一個目的:想知道別人對某件事的看法是否和自己相同,並進一步希望別人能和自己有相同的看法。如果別人的看法與自己的看法略有不同或大不相同,便會感到極不舒服,甚至立即不高興起來,這是人的一種很正常的情緒反應,當然這也是一種很不利於人際交往的現象。因此,人們在日常交往中更應該注意的是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切莫自以為是,即使在別人不同意你對某事的看法時,也應該顯得大度一些。
當然,當你聽到別人的意見和你一樣時,你要立刻表示讚同。不要以為這樣做會被人認為你是隨聲附和,因而就不吭聲了。不吭聲,雖然不會被人誤解為隨聲附和,卻也容易使人認為你並不同意他們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