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解家人心情:愛心家庭心理學20(1 / 3)

第5章家庭生活中常見的公公心理誤區

當男人升級為公公,其內心的變化也是很大的。而不同的老人也有著不同的想法,這才造成了我們現在繽紛的世界,和老人們萬花筒般的心理。有些老人看著兒子成親了,兒媳婦迎進門了,突然意識到自己對兒子的義務已經盡完了,下麵該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了。而還有些公公會突然增強自己的當家意識,覺得雖然兒子已經成家了,但還是應該自己說了算。

而更多的時候,家庭成員中間難免某個人難以脫俗,比如想有自己生活的公公遇到了想讓公公為自己看孩子的兒媳婦;而想為兒子、媳婦做點事的公公恰好遇到獨立性強的兒子和兒媳婦,家庭矛盾就這樣一點一滴地積累起來了。而造成這些的根本因素還是心理問題!

我退休了,就要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了

張老退休前是一名教師,教了一輩子的書,可謂是桃李滿天下。這不剛迎來了兒媳婦,又接著辦了退休。這對於張老來講是從來都沒有過的輕鬆和自在。

張老從小就愛吹口琴,隻是當時家庭條件不好,隻有一隻破口琴,還沒有像樣的老師教。小時候的張老隻能憑感覺吹吹口琴,卻一直都沒有奢望過能有機會學習。現在退休了,突然看到不知道是哪年帶的學生送給自己的漂亮的口琴,他的心一下就被觸動了。他想:一定要趁這個機會學習吹口琴。

張老的老伴比張老退休還早,看著張老退休了,心裏很開心。終於有人能陪自己一起逛街、一起買菜、一起鍛煉身體了。可是沒有想到,張老一退休就紮進了學習口琴的培訓班。培訓班裏都是那些為了學習特長而來的孩子們,就張老這麼一個老大人。對此,老伴不理解,和張老鬧過很多次,但是都沒有什麼效果。

而張老學習口琴除了兒子支持外,兒媳婦也不支持。兒媳婦說,本來還想著等公公也退休了,就生個孩子,讓公婆給帶著呢。沒有想到他一退休就進了口琴學習班,學這東西有什麼用呢?又不用升學考試……

對於家人的不理解,一向脾氣很好的張老心裏也很不開心,他解釋說:“我這大半輩子都沒有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現在退休了,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難道真的那麼難嗎?”

從張老的話中,我們不難體會到他的心情。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那麼一點點理想和奢望,隻是在平凡的生活中,我們不能將自己的這些理想和奢望一一實現,我們能做的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遷就著這個社會。如此而已!張老想學口琴,應該說是一種樂趣和愛好,是一種理想。

對於家人來講首先應理解張老的這種心理,其次是給張老一定的鼓勵,如果真的需要張老為家庭做出某項犧牲,也可以和張老講清楚。但是心理學家建議,讓老年人有一個自己的愛好和樂趣,對老年人來講是非常重要的,能很好地避免老年人的內心孤獨感。

就張老這個情況,心理學家給出了如下建議。

一、老伴和張老一起尋找口琴的樂趣

首先,就張老的老伴來講,她盼望張老退休的目的是為了讓張老陪自己鍛煉身體、逛街,從而使自己有了個伴。對此,可以和張老提出條件,比如準許你一個星期學習三天的口琴,你必須有四天的時間在家陪老伴。因為培訓班學習,純粹是張老的一個心願而已,他要的也是學習口琴的樂趣,不是參加什麼比賽或考試,因此,相信張老會同意的。

其次,如果張老的老伴對口琴有興趣,也可以買一把口琴和張老一起學習。這樣業餘時間,兩口子還可以切磋技藝。

二、兒媳婦應端正態度

在我國,很多兒媳婦覺得讓老人給自己看孩子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事實上並非如此。老人應該有自己的生活,如果老人不願意看孩子,做兒媳婦的高興也好、不高興也好,都應明白他們有權利這麼做。而且他們不看孩子,也並不代表他們不愛孩子。

現實生活中,有些老年教師在退休後會被某學校反聘,這種情況下有些老人接受了,有些老人不接受。事實上,大多數的老教師從心裏都是願意接受的,這會使他們從心裏感覺到自己還有熱量,對這個社會還是有用的。而且時不時地和學生接觸,能使他們經常回顧自己的教學生涯,對他們的心理調節是有好處的。然而有些時候,這些老人的家庭成員會對這些做出反對,比如說帶一節課沒有多少錢,何必呢?既然退休了,就在家好好休息吧,別再拋頭露麵了。有些老人為了遷就家人,不再出去了,而是按照家人的安排來生活,但是他們的心裏未必真的很幸福。為了避免老人抑鬱,我們必須學會尊重老人自己的選擇——退休了,就讓他們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吧!

我是一家之主,就要我說了算

曉晴和丈夫的感情很好,他們是自由戀愛結的婚。曉晴從一開始就很尊重公婆,對他們非常友好。每逢過年過節都給他們送很多禮物,彼此都有好感。但是,矛盾卻從曉晴和丈夫結婚後住進這個家開始了……

那天,丈夫剛吃完晚飯,要帶曉晴出去轉轉。公公想讓兒子刷完碗再去,兒子像小時候一樣調皮地說:“爸,你刷吧!我明天——”公公站在兒子背後,大聲喊著:

“小兔崽子,不要以為有了婆娘就可以繼續偷懶……。”餘下的話曉晴實在是聽不下去了,就放開丈夫的手,去刷碗了。

曉晴並不是因為刷碗而心裏不開心,而是因為公公的話。曉晴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正因為如此,她對長輩從來都是很尊重的,而且不說半點粗話。但是,曉晴的公公確實很粗俗,這點在結婚前、沒有住在一起的時候,她沒有發現。雖然曉晴現在很反感,但是卻從來都不敢說什麼。由於丈夫是獨生子,他們的孩子又小才1歲,還要上班,不得不和公婆一起生活。對於公公的這些言行,曉晴和丈夫也有意見,但是丈夫不敢說,因為公公從來都是非常不講理的。試過和公公溝通,但一點效果都沒有。也試過從婆婆入手,但婆婆是一個很傳統的女人,對公公的話從來都是言聽計從,無論他做得怎麼不對,她都讓忍著。有一次,丈夫對公公有意見,想通過婆婆間接地溝通一下,沒有想到卻遭來了婆婆的不滿:“誰讓你是他兒子呢,他是你爹!”

事實上,婆婆心裏也知道公公的問題,知道公公也不講道理。但是她也明白兒子和媳婦的感情好,婆婆對此很嫉妒。例如,每次吃飯時,他總是先給曉晴挾菜,公公婆婆看不慣。而每次丈夫和婆婆爭執時,曉晴總是向著婆婆批評丈夫,而婆婆卻把矛頭指向曉晴,這讓曉晴很為難,不知道該如何是好。而曉晴和丈夫發生矛盾的時候,婆婆不僅不懂得勸架,而且還慫恿兒子打曉晴。對此,曉晴想或許還可以理解,因為婆婆年輕的時候肯定也是被這位不講理的公公打過來的。而丈夫也沒有按照婆婆的說法做過,因為丈夫畢竟是愛曉晴的。而且丈夫知道曉晴在這個家裏很委屈,曉晴也不敢對自己的母親講這些事情,主要是怕他們擔心,但是這樣的日子確實太難過了,曉晴經常為此睡不好覺。

曉晴的公公很明顯的有一種以我為中心的心理,事實上,通過故事我們也可以看出來,公公的這種心理其實是在婆婆的忍讓和慫恿下滋生起來的,正是因為多年來婆婆的忍讓,使公公將自己當成了一家之主,一切都要自己說了算,而從來都不顧及別人的感受。

這種心理對於老年人來講,一旦形成,想改變是很難的。這就如同要改變老年人的做法和習慣一樣,需要兒媳婦做出一番努力才行。

一、和丈夫一起想辦法

如果你們家和曉晴家一樣,也有這樣的情況,那麼最好是和丈夫先溝通一下,共同努力尋找解決的辦法,一切以避免衝突和矛盾為主。如果確實不行,還可以考慮帶著孩子搬出去自己住,困難會有,但要考慮如何更有利,尤其對孩子的影響,同時方式方法要講究一些。

二、和婆婆多談自己的苦衷

對於現代年輕人來講,社會的轉型使得競爭非常激烈,而和諧的家庭則能給他們無限的動力和支持。對於這一點作為公公婆婆那一代人很難看到,他們看到的或許隻是自己小時候吃過多少苦,挨過多少餓,而兒媳婦出於對公婆的尊重,很少和他們講一些工作上的不順心。

對於曉晴的婆婆來講,她或許覺得自己年輕的時候被自己的老公打都是很正常的事情,為什麼這個兒媳婦就可以將兒子擺弄得服服帖帖的?這麼想的話,婆婆自然會嫉妒兒媳婦。所以,兒媳婦必要的時候應懂得向婆婆示弱,比如讓婆婆知道你也很不容易,為了這個家,為了自己的孩子,為了給老公買一點什麼東西,自己得拚命地工作。婆婆可能就會體會到你的不容易,從而感受到其實你雖然在這方麵沒有吃過苦,但是你的精神卻壓力很大。如此,婆婆的惻隱之心就被調動起來了。

三、正確認識矛盾

對於家庭生活中的矛盾,其實都是內部的矛盾,並沒有上升為階級矛盾。對於父母來講,不管是公公還是婆婆,都是想讓子女好的,隻要你讓他們意識到你們是幸福的,父母的心裏或多或少都會得到一些安慰。至於那些嫉妒之心,隻要你們的幸福流露得恰倒好處,他們自然就會淡忘的。

我就是喜歡煲電話粥

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目前60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超過10%,按國際通行標準,已步入老齡化社會階段。雖然大多老人衣食無憂,但子女多忙於工作,無法陪伴老人,老人生活寂寞、孤獨,缺少精神安慰。一些老人由於念子心切,獨自在房間徘徊等待,往往會引發激烈的心理衝突。

處理這種問題應從心理著手,幫助老人擴大社交圈。比如多結交同齡的朋友,多參加老年人聚會,和老年人一起參加體育鍛煉等,都能很好的化解老人內心的孤獨感。

有一位老人的愛人突然離去了,他很傷心,之後他的麻將友們逐個來安慰他,並組成了一個團隊。每天吃過中午飯後,這位老人就會習慣性地拿起電話,逐一給每個牌友打電話約大家出門搓麻將,這幾乎是他獨居生活中惟一的娛樂方式。如此,這位老人不感到孤獨,生活也很愉快。

這位老人的生活很儉樸,但是他打起電話來卻一點都不“節約”,他一個人每個月交付的電話費高達七八十元,相當於一個普通家庭話費的月開支。老人說:“大部分都是打給孩子和老牌友的,其實,也沒什麼特別重要的事。”其兒媳也說,老人在電話裏講的都是無關緊要的話,常常提起電話就問兒孫:“今天忙什麼呀?”一天都要問好幾遍。而他給牌友的電話則更瑣碎,都是問一些諸如“今天輸了贏了?”“跟誰打牌呀?”之類的話題。

對於公公的這些行為,兒子和兒媳婦一點意見都沒有,鄰居也說,老人的兒孫都非常孝順,他的兒子每天下午都要過來看老人,有一陣子老人身體不好,孫子也搬過來照顧老人。老人也說:“我兒子非常孝順,媳婦也常常過來幫我弄衛生。”

俗話說“少時夫妻老來伴”,我們是希望每對老人都能和睦幸福,但是卻不能阻止有些老人的喪偶現象,對於因喪偶而發生孤獨的老人們,我們應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幫助他們走出這種孤獨的心境。至於他們做出的一些過分行為,我們應首先想想是不是自己哪裏做得不夠好,然後再想如何去解決。如果一切工夫你都下了,卻沒有什麼好的效果,那麼一切都以家庭為主,必要的時候走上法庭,也是可以理解的。

想要自己獨立空間的公公

阿華公公和婆婆的生活可謂是多姿多彩,唱歌跳舞彈琴旅遊,他們的精神狀態超級好。他們的想法也很獨特,他們不帶孫子。這在我國來講好像很難做到,多少兒媳婦都想讓公婆給帶孫子。但是阿華能理解公婆的這種心理,因為他們該為自己而活,每個人都該為自己活著,有自己的獨立空間,沒有什麼不好,被那麼多的包袱拖累,活得很難。

而且現在很多教育專家指出,隔代教育孩子的方法並不科學,對孩子也非常不利。

因此,阿華對於公公能做到不帶孫子的想法很感激。阿華想嚐試著把自己的寶寶獨自帶大,從生下來就自己一個人搞定,不請保姆,不用雙方父母幫忙。在西方,年輕的父母一個人帶好幾個孩子,他們都能做到啊,為什麼自己就做不到呢?那些沒有父母的年輕人,就不要孩子了嗎?而且當媽媽的吳小莉、楊瀾等等女性不是都兼顧得不錯嗎?

但是,阿華對公公的一個做法看不慣。

阿華的公婆都退休了,現在65歲,公公的父母都90多歲了,本來前年把老人接到身邊養老的,請了個保姆,可是保姆懷孩子(已婚二胎)要做人流請假一個月,隻是一個月他們就無法忍受了,他們就想把老人送去養老院,也不打招呼。婆婆的公公聽說後,哭得很傷心,後來他們就把兩個老人送到小兒子家過,每個月給1千元直到老人都去世為止。由於小兒子家住得比較遠,坐公共汽車輾轉幾個小時才能到,所以他們想去看老人們的話,就得小兒子開車來接他們才能去,所以一兩周能去一趟就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