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曉曉開始分析自己的道理了:公公生病住院多久,老公就請假多久,辦理後事全是老公一個人。那兩個孝順女兒又沒事做,天天在家打麻將,更可恨的是在為公公(她們老爸)守靈的夜晚,竟然在靈堂裏打撲克賭錢,氣得老公把撲克撕了,兩個大姑子還振振有詞地說老公脾氣大。曉曉把這些說出來後,婆婆無言以對。也覺得兒子和兒媳婦對自己還不錯,也沒有什麼好挑剔的。
但是這件事後,曉曉就開始懂得用一顆感恩之心對待婆婆了,比如婆婆對自己的好,她都經常念叨著。當然每當這個時候婆婆也會回應曉曉,念叨的自然是自己的好。曉曉也是比較爽快的人,在婆婆的問題上,從來都是有理講清楚,沒理的事自然不做,和婆婆之間如果有個拌嘴什麼的,都不帶記仇的。事實上,曉曉是非常感激婆婆的,俗話說得好,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自從婆婆來後,曉曉的確省心了不少。她老人家除了肚量小、愛聽奉承話之外。其他也沒什麼,要知道她老人家在鄉下可是過慣了人上人的生活,熱鬧慣了的,在深圳,曉曉和老公上班,兒子上幼兒園,剩她一個人在家,無人聊天,也怪可憐的。
所謂感恩,說到底就是將心比心。和婆婆之間的交往就是如此,當你用一顆善良的心去對待身邊的一切,包括婆婆的時候,婆婆自然可以體會得到。即使婆婆體會不到,你也可以告訴婆婆你的心情。至於你對婆婆所做的那些事情,婆婆自然會感激你。相反,如果你不顧一切地和婆婆爭吵,你們之間的傷害也是互相的,這樣隻能讓你增加痛苦的滋味。
心理學家認為,人是一種具有極強的自私心理的高級動物,也就是說,隻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會有爭鬥。這種爭鬥大到集團利益,小到個人利益,包括人與人之間也總是在不停地“搏殺”。這種搏殺既有真刀真槍的以命廝殺,也有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鬥智鬥勇的競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與自己不是同一個利益集團的人,對你不好,自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所以,隻要和婆婆之間沒有嚴重的本質矛盾,就應懂得以感恩之心去麵對,這種“報之以李”的做法,婆婆還是非常容易接受的。
生活中,你或許經常聽到一些抱怨之聲,再或者是親人之間的互相挑釁,這些會破壞你的感恩之心。比如你明明對婆婆很好,婆婆和你也沒有什麼爭執。但是你的小叔子突然對你說,婆婆背後說你舍不得給她買衣服,你會不會覺得很委屈?你會想:這個老太太,有什麼事不能跟我說,怎麼在背後嘀咕人家?
麵對這件事,你千萬不可怒火衝天地找婆婆對峙,一笑了之是最好的辦法。如果你實在想不明白,可給婆婆買件衣服,然後以開玩笑的方式把小叔子的話說出來。如果婆婆確實說過這樣的話,她會感覺不好意思,同時為你的大度而感恩。
孔老夫子提倡“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以德報德,就是要學會感恩。感恩不僅是一個正常人應該擁有的品質,而且於人於己都是有利的。心懷感恩,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可以消除自己心中的憤懣,也可以促進家庭和社會和諧。
婆婆為什麼要那樣對待孫子
小芬每天聽著大家說和婆婆之間的矛盾,心裏覺得很欣慰,因為她有一個很好的婆婆。事實上,婆婆住在鄉下,平時隻有放假的時候才和老公一起回家,而每次回家婆婆都為自己做很多好吃的,看著婆婆對自己無微不至的照顧,小芬心裏可高興了:
怎麼就攤上這麼個好婆婆呢?
但是後來,小芬有了孩子。婆婆自然要從鄉下來幫忙帶孩子了。可是,婆婆卻想把孩子帶到鄉下,小芬自然不同意了。她和老公商量說:“如果婆婆來幫我們看孩子,那最好;如果婆婆把孩子帶到鄉下去,那是絕對不行的,我不能讓孩子到鄉下去,孩子這麼小,正是吃奶的時候,不能離開媽媽。如果婆婆不同意,非要把孩子帶到鄉下,那麼我就自己來看孩子好了。大不了,請個保姆也一樣!”
老公和婆婆商量的結果是:婆婆來城裏幫著帶孩子。
小芬以為這件事結束了,但是沒有想到僅僅過了不到10天,婆婆就對小芬說:
“我想,我還是把孩子帶回鄉下吧。不然你爸爸一個人在家,我不放心。如果你不舍得讓我帶孩子回家,那你就自己看孩子好了。”
小芬聽著心裏可難受了,這是什麼婆婆?孩子難道是別人的?為什麼婆婆會如此對待自己的孫子呢?
對於小芬的這種心理心理學家表示理解,但同時也想對小芬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很多時候或許你為了孩子會犧牲自己的工作,而別人未必會這樣,但是你並不能因此而判斷別人不愛你的孩子。婆婆也是如此,婆婆也有自己的生活,小芬不想把孩子帶到鄉下喂養,是因為自己不方便,同時也是擔心鄉下的環境不好。但是婆婆也有自己的想法,孫子的爸爸不就是在鄉下長大的嗎?也沒有什麼不好。再說了,鄉下有自己的家,自己的丈夫。這種尊重自我需要的婆婆其實是值得尊重的。
隨著人們認識的提高,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兒媳婦不願意由婆婆來帶孫子了。一方麵是這種隔代教育對孩子的成長不利,另一個方麵是兒媳婦希望自己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多一些。她們或者請保姆,或者做全職媽媽。這樣做也並不是看不起婆婆,而是有自己的認識。對於婆婆也是如此,所謂“隔代親”,沒有哪個婆婆不愛自己的孫子的,隻是方式方法不同而已。
可兒結婚前就經常聽到已婚女性在一起總會有意無意地談起自家不講理的婆婆,婆婆如何如何霸道;婆婆如何如何給她們找別扭;婆婆如何如何挑撥兒子和她們鬧事兒等等,那一刻,婆婆幾乎成了“瘟神”的代名詞,可兒還沒有結婚就得了婆婆“恐慌症”。
結婚前,媽媽一再叮囑可兒,到了婆婆家不要像在自己家,眼活點兒、手勤點兒、說話注意點兒……。媽媽越是囑咐,可兒的心裏越是七上八下,跟婆婆在一起難道就那麼難處嗎?可兒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邁進了婆婆的家門。
可兒百倍謹慎,每天早早爬起來接水掃院子做飯,做好飯又小心翼翼地端到公婆麵前。吃完飯後,又是洗又是涮的,整個一個典型的賢妻良母,後來發現婆婆也不過是隻溫柔的紙老虎,漸漸地可兒的偽裝就暴露了出來。
早晨再也不願意從熱乎乎的被窩兒裏爬起來,然後做那些可兒在家都不曾做的活兒了。一看天色不早,可兒就發揮自己的特長,一個勁兒地蹬老公,催他起來做那一套家務活兒。夫君自然也不願意起,但他苦於可兒的“淫威”,隻好極不情願地爬了起來。一連幾天都見兒子忙裏忙外地做家務,婆婆自然心疼,夫君又很順利地將這一套活兒交給了婆婆。
可兒雖然懶,但是卻有自己的一套小聰明,她常常放棄外麵的宴席陪公婆共進晚餐;她常常放棄和夫君卿卿我我來陪婆婆聊天;她常常從工資袋中拿出一部分錢為婆婆買些衣物補品……
可兒的這些做法得到了婆婆的好評,逢人便說可兒如何如何懂事兒、如何如何孝順,倒把可兒弄得不好意思了。就這樣可兒和婆婆相處的和和睦睦,一點也不覺得辛苦,該撒嬌時就撒嬌,該偷懶時就偷懶,好像永遠是婆婆跟前長不大的孩子。
對於婆婆一再詢問可兒什麼時候要孩子,可兒笑著說:“現在把事業基礎打一打,過兩年就要孩子,到時候可要請保姆照看孩子呢!”同時可兒虎著臉對婆婆說:“您老太溺愛孩子了,您看我老公被您寵得都難以管教了,早晨還愛睡懶覺,吃飯一遍一遍地都喊不起來。我可不想自己的孩子將來也這樣。”
婆婆笑著說:“誰看也擋不住我愛孫子。”可兒和婆婆笑作一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