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解家人心情:愛心家庭心理學16(1 / 3)

如果你遇到的這個男人和母親的關係非常親密,從來不會忘記母親的生日,是那種會被天下所有母親列為模範兒子的人,其結果又會如何呢?

在很多人的觀念裏,這樣的男人是一個絕對理想的丈夫。但是心態健康的孝順和對母親的過度依賴是不同的,有些男人看起來對母親體貼得無微不至,但事實上卻是一種不正常的依戀。他習慣於被母親控製,所以在找對象時便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找一個可能完全受他控製的人以向他母親炫耀,一種則是找一個像母親一樣可以控製他的人,使他可以繼續活在熟悉的禁錮感覺中,然而不論是哪一種,都無法構築一份健康的兩性關係。

為什麼你尊重的婆婆不尊重你

張小姐下了班回到家,準備把衣服洗了再睡覺。卻看見陽台上飄著女兒的衣服,好像是婆婆剛洗過的。看著衣服不停地往下滴水,張小姐想重新弄到洗衣機裏甩甩吧,這樣一夜也就幹了。

就在張小姐把衣服重新放到洗衣機的時候,婆婆看見了。老太太一臉的不高興,張小姐馬上意識到自己做錯了,婆婆好心洗了衣服,自己這樣一來,婆婆肯定要誤會自己了。果真,婆婆開始動怒了:“也不知道整天窮燒個啥,以為自己是皇帝的女兒啊?你以為自己有多幹淨,你也不過如此啊!”

麵對婆婆的怒火,張小姐也生氣了:“我怎麼窮燒了?”

婆婆指著盆裏的衣服喊:“你是什麼意思啊,我洗的衣服沒你洗的幹淨還是怎的?”

張小姐生氣地說:“我隻是順便甩幹,我不覺得錯了,您發什麼火?”

婆婆還是很生氣地叨嘮著:“好像我應該給你做的,不知道好歹,真是不清白。

什麼都不會,長的又不漂亮,你什麼啊?開始都說不同意要你,還是我要你……”

總之,婆婆將張小姐說得一無是處,張小姐看著婆婆不停地說著,那一張一合的嘴,感到非常氣憤。但是卻又不知道如何是好!沒有想到晚上吃飯的時候,婆婆又來勁了,她隻喊自己的兒子吃飯,而且還對兒子說:“要這媳婦幹嗎,你弄回來氣我,把我氣死了對你有什麼好處?”

聽著婆婆的聲音還在繼續,張小姐再也聽不下去了,抱著孩子拿著包就離家出走了。隻聽後邊婆婆的喊聲:“讓她走,反正這不是她的家,她今天要去哪,哪裏是她家,到那裏呆一輩子去!”

張小姐痛苦極了,自己的丈夫聽他父母的話,就算張小姐帶著孩子走的那刻,依然沒有挽留,他任由他的母親對張小姐進行數落。把張小姐的人格和尊嚴全部都放在他媽媽的腳下踐踏。張小姐實在無法忘記婆婆對自己語言上的侮辱,字字句句像利刃刻在心上,就算是自己的不是,也不應該如此說自己啊?難道就不能好好交流,難道就不能彼此尊重一點點嗎?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婆媳不是母女,少了一份血脈相連,也便少了一份彼此容忍及矛盾發生後的互相體諒;多了一份天性中地位的對立,許多在常人看來並不算什麼的小事與言語,也往往會激化成不可挽回的矛盾。

不管是從婆婆的心理,還是從媳婦的心理上看,都是不能容忍對方有一點點過錯的。但是這種心理未免有點太不現實了。長時間地身處同一屋簷下,即便是親生母女也難免產生種種口舌之爭,何況在中國傳統中最難相處的婆媳關係。當然,我們不能否認這個世界上,還有大度的婆婆,懂事的兒媳,即使產生矛盾也不至於有種種嫌隙。但是,絕大多數的時候,不是有大度和懂事就可以消解所有的矛盾。吵一回架,離一回心,這在婆媳之間是最正常不過的了。

從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婆婆是好心幫忙洗了衣服,而兒媳婦也全然沒有責怪婆婆沒洗幹淨的意思。但最終還是發生了這個矛盾,看似很小的問題,卻隱藏著巨大的心理問題。

對於丈夫來講,怎麼就能袖手旁觀看著媳婦跑出家門呢?怎麼就能聽媽媽指責自己的媳婦而無動於衷呢?

萬事以“和”為先,家庭生活尤其如此。當媳婦和婆婆之間發生矛盾或“戰爭”的時候,家裏的其他成員應懂得勸架,而不是沉默或火上澆油。

很多時候,婆婆好心,難免因對兒子疼惜得太甚而讓兒媳覺得自己置身事外,明明是自己最親近的丈夫而自己卻好像是外人;婆婆年邁,不免嘮叨,有時候根本不值一提的一件小事卻會重複幾遍而讓兒媳覺得厭煩,而當這種厭煩表現出來,婆婆又會因自己的好心落得如此下場而備覺委屈;兒媳好強,對自己家中的事情時而以主婦的身份做些決定,婆婆便不免認為自己的地位與權威受到威脅,從而本來應該很好辦的事情卻產生種種波折;兒媳事忙,對家中的事稍有懈怠,如不能按時做飯整理屋子,婆婆嘴裏不說什麼,心裏卻難免有些不舒服,長久下去,矛盾便必然會發生。

記得在一本書上看過這樣一段話:兩個男人可以化敵為友,男人與女人也可以,但兩個女人之間的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尤其是婆媳關係。隻要有了芥蒂,就很難互相諒解,即便表麵上平靜,其實也是各自較著一股勁兒。

如果你的家庭存在這樣的問題,就應該趕緊找到解決的方法。不然總有一天,兩個較著勁的女人會將這個家庭掀翻。

那麼,有什麼好的辦法嗎?俗話說:相見時,念的隻是彼此的好,又有誰會想起去製造矛盾產生積怨?如果你試圖化解矛盾了,但是沒有什麼效果的話,那麼就要想辦法將兩個女人分開。分開住,一則盡量避免了同一屋簷下產生長遠矛盾的高危性,很大程度上減少相互摩擦的機會;二則,定時地回家去探望父母公婆,可借彼此想念之情,大大增進彼此的親密關係。

為什麼婆婆和嫂子那麼親

可兒的婆婆開朗明理,個頭不高,身材圓潤,笑起來眼睛眯得很漂亮。一看就是一位非常慈祥的好婆婆。可是可兒卻在心裏有個疙瘩:為什麼婆婆和嫂子更親一些呢?

而自己卻不能做到這一點呢?

嫂子是家裏的長媳,隻要有嫂子在的地方,整個家就會顯得喜氣和熱鬧。特別是過年的時候,很多親戚朋友來串門,都衝著嫂子來的。很多人不相信為什麼婆婆和嫂子之間磨合得那麼好,簡直會讓人誤以為就是母女關係。至於其中的原由,可兒可是比誰都明白。

某天嫂子出差回來,趁著換季打折扣之便,順便買了些衣物孝敬老人家,有婆婆的小絲巾、小東西,公公的襯衫,以及自己的一件洋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