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解家人心情:愛心家庭心理學14(1 / 1)

三、不注意形象的父母

很多父母認為,教育孩子形象並不重要。事實上,孩子比成人往往更容易看重一個人的外表。因此,他們對自己最愛的父母也是如此要求的,他們喜歡看到漂亮整潔的父母形象。

因此,為了孩子,也為了自己,請學會美化自己吧!過於肥胖的父母最好還是注意節食、運動和減肥,並適當關注自己的衣著服飾。

四、過於嚴厲的父母

事實上,嚴厲並沒什麼錯誤,關鍵是要掌握一個“度”。有些父母對孩子過於嚴厲了,總是說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這樣的父母屬於完美主義者,他們批評的“弦外之音”是:孩子呀,你還沒有盡力呢。

但是,這種行為對孩子心理上的最大傷害是逐漸剝奪了孩子的自信!要知道,孩子都需要從心理上不斷地作出自我肯定,來獲取前進中必不可少的原動力。特別對原本就比較自卑的孩子來說,要擺脫自卑的陰影,並樹立自尊和自信,自我肯定無疑更為重要。

五、不尊重孩子朋友的父母

孩子的心靈是非常單純的,他們做事要比成人幹淨和透明得多,因此作為孩子的父母應做好孩子的引路人,在孩子麵前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知道,尊重孩子的朋友本身就意味著對孩子的尊重。

六、說話不算數的父母

說到底,“說到做不到”的父母缺失的就是誠信。誠實守信,不僅是一種公認的美德,更是一種可貴的素質。孩子接受的或有形或無形的“誠信教育”,往往始於牙牙學語時,並且貫穿於整個童年時期。

因而從孩子剛剛懂事起,就理應幫助他們在心中樹立起“以誠信為本”的觀念。屢屢“說得到做不到”的父母,為孩子提供的恰恰是反麵教材,起的負麵影響可想而知!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很多父母的無奈和感歎:現在的孩子怎麼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還不懂得尊重父母!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這些狀況和父母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很多父母不懂得孩子的心理,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教育方式來教育孩子,怎麼能不出現問題呢?

有一家子在電視上看到這樣一個鏡頭,兒媳婦正給白發蒼蒼的婆母一邊洗腳,一邊談笑。四五歲的小孫子注目看了片刻,也急忙去廚房端來半盆水:“媽媽,我也給你洗腳!”看電視的全家老少看了這個鏡頭,無不為之感動。小男孩的一個極為普通的動作,卻顯示了隱藏在兒童心中的一個秘密:父母是孩子心中的偶像,學習的榜樣。

父母的行為在很大的程度上會左右孩子將來成長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做孩子喜歡的父母,應懂得尊重孩子,正確把握住孩子的心理狀態。

一般情況下,孩子的心理狀態會不同程度地有所暴露。父母這時就要善於把平時對孩子的了解與他在談話中的外部表現聯係起來,細心觀察孩子的神情、言語、注意力和習慣動作的變化等,從而正確把握住孩子的心理狀態。

比如,談話時孩子低頭不語,往往是感到委屈或產生抵觸等心理的表現,而抽抽答答則往往是孩子內心羞愧失衡的反映。

初中時期的孩子已經有了較強的自尊心和獨立意識,這個時候他們希望父母能像對成人一樣對待自己,另一方麵,他們的認識仍有很大的片麵性,缺乏自我控製能力,容易衝動,對後果缺乏考慮,出了事又不知所措,表現出一定的孩子氣。和這類孩子說話的時候,父母應考慮孩子的這些心理特點,談話時還應關注孩子的個性。個性傲慢的孩子常對談話表示輕蔑;膽小怯弱的,又易心情緊張;心境不好時常沉默少言,或動則易怒;情緒興奮時又常喜形於色,絮絮不休。父母必須對各種因素綜合分析,準確地把握住孩子的真實心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