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心的父母會發現,在孩子1歲之前,每天中午都會小睡一會。可是一旦孩子進入1歲,孩子就拒絕中午的小睡了。他們很有精神,一直玩到下午三四點鍾。下午三四點的時候,孩子困了,倒下來呼呼睡,這樣一來,晚飯後的那一覺可能就省去了,到了晚上就一點也不困了。
這個時候即使父母付出再大的努力,也別想叫孩子進入夢鄉。
對以上這些狀況,父母可以讓孩子在上午的時候稍微休息一下,如果孩子此時玩興太足,父母可以讓孩子靜靜地躺一會或坐一會,以此法來取代上午飯前的這一覺。
還有的孩子並不屬於以上這樣的情況,他們不想睡覺的時候,如果父母強硬將他們放在床上,他們會非常惱火,根本不願意休息。這個時候父母可以聰明一點,比如將午飯提前到11點半,甚至是11點。這樣,吃過午飯後,孩子就能睡一個長覺了。這樣,無論孩子是午飯前休息,還是午飯後休息,到了晚飯後,孩子怎麼著都會覺得非常困倦,就不會有那麼多事情,而安心地入睡了。
孩子到了2歲之後,最害怕的是和父母分手。他們會極力拒絕上床睡覺。因為他們擔心自己一上床,父母就離開了,有時孩子會非常害怕而苦惱好幾個小時。如果父母坐在小床旁邊一動也不動,孩子也能老老實實地躺下來。但是,隻要父母一朝門口走去.他就會立刻站起來。
還有的孩子會非常害怕自己尿床,所以他在睡覺時會不停地說:“尿!尿!”或者用他表達要撒尿的別的字。但是當父母把他帶到廁所以後,他卻隻尿幾滴。可是等他剛回到床上,就又嚷嚷著要撒尿。這樣的孩子也非常容易產生對睡覺的恐懼,即使晚上他們睡著了,也會每隔兩個小時醒一次。如果孩子是因為這樣的原因而害怕睡覺,父母可以設法打消孩子的這種念頭。告訴他尿床沒有什麼關係,父母仍然會喜歡他。
如果孩子一睡覺就害怕,最有效、也是最難實施的辦法就是大人放鬆地坐在他的小床邊,一直陪他睡著為止。在孩子入睡前,父母不要急於悄悄離開,以防再一次引起孩子的警覺,從而使他更難以入睡。如果父母和孩子分床,父母最好能堅持陪伴孩子幾個晚上。如果孩子出生後父母第一次外出工作,每天出門時要親切地向孩子說“再見”。但是要表現得愉快,態度要堅決。如果父母臉上掛著一種苦惱的表情,好像不知道是不是應該出去工作,那就隻能加重孩子焦慮不安的心情。
在父母和孩子分床的時候除了陪伴孩子之外,還要告訴孩子夜晚並不可怕,夜晚有許多可愛的東西會出來陪伴孩子,比如星星、月亮,以及你能想到的一切美好的東西。隻要孩子不覺得夜晚是冰冷的,就不會覺得寂寞和恐懼。
除此之外,父母和孩子的溝通還要從以下幾點出發。
首先,在溝通的過程中要保護孩子神經係統的正常發育,人的一切心理活動都要通過神經係統的活動來實現,保護孩子神經係統的正常發育是保證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前提。所以,父母不要用各種恐怖的手段來嚇唬孩子,不要讓孩子聽恐怖的故事、看恐怖的電視(電影),避免他們受到刺激。
其次,孩子在5~6歲的時候最容易有恐懼的心理,這些孩子常常說什麼都不怕,但是心裏卻非常害怕。父母要仔細地觀察孩子,保持和藹可親的教育態度,十分委婉而平靜地向孩子說明:“很多像你這麼大的小孩都會害怕的,我自己小時候也害怕過,隻是以後才不怕的。”
讓孩子明白,任何時候,都不是隻有他一個人才會害怕,允許孩子將他的恐懼毫無顧忌地流露出來,並給予開導,使孩子懂得恐懼是會消失的。
然後,對於孩子來說,父母要明白他們害怕的事物是什麼。一般來說,孩子最害怕的是鬼和怪物。如果父母僅僅對孩子說,世界上沒有鬼怪,這對孩子是無濟於事的。因為對孩子來說,鬼怪都是實際存在的。孩子需要的是安全感,實際上,孩子的許多恐懼是想得到父母的安慰和愛的無意識渴求。
最後,父母可以從生活中給孩子樹立一個積極的榜樣,時刻注意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決不能給他們留下膽小害怕的印象,家庭其他成員和大人們都要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給孩子創造一個有利於培養勇敢精神和堅強意誌的環境。
另外,也有的孩子並不是真的恐懼,而是想以此來騙取父母的愛和憐憫。因此,孩子會裝出想和父母一起睡的樣子或一副可憐而害怕的樣子來。如果父母發現了孩子的這種毛病,一定要指出來,加以誘導,不受孩子的擺布。
孩子為什麼愛衝動
小丹的媽媽對小丹容易衝動的行為感到非常地頭痛。媽媽抱怨說:這孩子不論是在家裏還是在外做客,他都很容易衝動,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隻要他有所感覺,他都會大聲喊叫;上課喜歡自由發言,下課與小朋友玩時又不守遊戲規則,常常與同學發生爭吵,還打同學;寫作業也不好好寫,總在在作業本上亂畫……然而,小丹卻不覺得自己衝動,小丹覺得在家裏麵不如在公園好玩,控製不住自己;自己很想和同學們一起玩,但他們不想和自己玩,還經常到老師那裏打小報告,那就隻好打他們了;寫作業的時候,總比別人寫得慢,不想寫,隻好在作業本上畫畫……雖然媽媽事後與小丹一起分析,小丹都會表示後悔,可小丹就是不改,真拿小丹沒辦法!
雖然孩子都是好奇心強而且好動的,但是有的孩子好奇心特別強,也特別好動,往往憑本能去做事,這樣就會使父母覺得孩子有點愛衝動了。比如,孩子可能僅僅因為父母不讓孩子在睡覺前吃糖而大吵大鬧,也可能因為小朋友不和自己玩遊戲而和人家打上一架,甚至僅僅因為父母責備了一句,而衝動地說一些過激的話或者做一些過激的行為。孩子的衝動行為經常給別人或自己造成麻煩,不僅對解決問題毫無幫助,而且會讓孩子更難控製自己。
很多父母感到奇怪,孩子為什麼這麼愛衝動呢?
首先,孩子因為年齡比較小,雖然大腦神經係統的興奮過程和抑製過程都有發展,但很不成熟,興奮過程仍占優勢。因此,孩子的情感是不穩定的,一旦遇有緊張刺激,很容易引起興奮,不能約束自己,從而發生衝動行為。
其次,父母對孩子過於溺愛,對孩子百依百順,也是孩子產生衝動心理的一個原因,而且會使孩子的衝動行為得以強化。
然後,父母對孩子過分保護和限製,如不允許孩子與小夥伴在一起玩等,會使孩子封閉自我,缺乏合作的體驗,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一旦有什麼不滿就會表現得非常衝動。同時,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一致而產生爭吵,會使孩子感到不安全和不知所措,進而產生衝動心理。
最後,遭遇疾病或外傷的打擊等也會導致孩子的興奮而產生衝動情緒。這類好衝動孩子的父母經常為孩子的衝動行為而焦躁不安,父母的這種擔心也不無道理。如果孩子幾歲了都無法安靜的坐下來,如果孩子不顧禁令抵擋不住誘惑,如果孩子在任何情況下都不願意等待,那麼孩子今後的確很有可能會無法適應社會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