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教育羊皮卷3(2 / 3)

如果成人未能提供一個有序的環境,孩子便沒有一個基礎以建立起對各種關係的知覺。當孩子從環境中逐步建立起內在秩序時,智能也隨之逐步建構。所以給孩子一種有秩序的生活,能穩定孩子的情緒,並能建立良好的生活規律。

4.感官敏感期(0~5歲)

在感官敏感期,孩子能以驚人的方式從環境中吸收印象,他們都是積極的觀察者,當他們獲得清晰的印象,並且能對它們進行區分時,就形成了智力。

孩子從出生起,就會借助聽覺、視覺、味覺、觸覺、嗅覺等感官來熟悉環境和了解事物。其智力的開端也始於這五種感覺。視覺指用眼看,並進行手眼配合。聽覺指用耳朵聽,和中樞神經的反應。味覺指用舌頭感受酸甜苦辣的味道。嗅覺是指感覺氣味。觸覺是指皮膚對外界的感受觸摸。感官敏感期,指的就是孩子以驚人的方式從環境中吸收印象,這個敏感期可以一直持續到5歲。

我們都知道,嬰幼兒都是積極的觀察者,通過他們的感官吸收印象,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像鏡子一樣容納它們。一個真正的觀察者是根據一種內在的衝動,一種感覺或特殊的興趣而行動的,這體現在他們會挑選印象。

大量的實驗已經表明,不到1歲的幼兒能對他們周圍的環境獲得很清晰的感知印象,以致於能從圖片中認出它們。幼兒保留他所得到的清晰印象是絕對必要的,因為隻有當這些印象清晰,並且對它們進行區分之後,才能形成智力。而印象一旦獲得,就能引起強烈的興趣。

0~3歲,孩子通過“吸收力的心靈”吸收周圍事物,3~6歲則更能具體透過感官判斷環境裏的事物。在“兒童之家”,許多感官教具被設計出來,如聽覺筒、觸覺板等以訓練和加強孩子的感官敏銳度,引導孩子智力的發展。父母們也可以在家中用多樣的感官教材,或在生活中隨機引導孩子運用五官,感受周圍事物。

在語言出現之前,兒童通過看、碰、摸、聽、聞、嚐、動來認識著周圍的世界。尤其是觸覺,是嬰幼兒與世界接觸、交流的一個重要途徑。

5.語言敏感期(0~6歲)

0~6歲是兒童語言發展的敏感期,兒童從不會發音到學會了怎樣說話,知道並能運用母語的語言規則,這都是無意識活動的結果。一些心理學家發現,2歲半的孩子隻有兩三百個詞彙,6歲時便知道了上千個。這些詞都不是教師教的,而是他們自學的。在這一時期,如果孩子處於良好的語言環境中,便可事半功倍地掌握某種語言。但語言的敏感期具有階段性,一旦錯過便無法彌補,所以一定要好好利用。

1.嬰兒期(0~1歲)

2個月左右,嬰兒就開始吸收語言了,他所獲得的語言是他從周圍環境中聽到的。這時嬰兒開始注視大人說話的嘴型,並發出呀呀學語的聲音,就開始了他的語言敏感期。當他說第一句話時,並不需要為他準備任何特殊的東西。

2.幼兒期(1~3歲)

(1)語言的“爆發現象”

幼兒學習語言的心理機製始於無意識,並在無意識中發展、成型,然後才表現出來。學習語言對成人來說,是件困難的大工程,但幼兒卻能輕鬆學會母語,這正是來源於幼兒的語言敏感力。幼兒獲得的語言是他從周圍環境中聽到的。他的記憶力使他能記住以前所聽到的詞彙,但是他會根據某個時刻的特殊需要來自己運用這些詞彙表達。

①兩次“爆發”

幼兒的進步並不是漸變,而是跳躍性的。語言的發展也不是逐字地、均衡地發展,而是存在著“爆發現象”。

嬰兒說話的最初努力表現為呼喊、驚歎等,接著是發出雙音節的階段,然後是三個音節,再是單詞。先是各種名詞,然後是雙詞短語,這些短語表達整句的意思,每個字表示許多意義。

緊接著是巨大的爆發時期。在這個階段,孩子使用的新字爆發性地增加,這是第一階段的爆發。2歲一過,便馬上進入第二個階段,詞語有次序地分組,這是字詞到句子的爆發性階段。可見,第一次爆發是字詞的爆發,第二次是思想的爆發。

在爆發出現以前,一定存在著某種準備過程。這種準備可能是秘密的,但孩子的其他活動表明,他的內心世界正在持續穩定地發展。

②事物的名稱

大約在1歲的時候,孩子發現了一件事實,那就是每樣東西都有自己的名稱。他意識到他生活在一個物質的世界裏,而且每一個物體都有一個相應的詞來表示。孩子已經能夠從他聽到的所有詞語中挑選名詞,特別是具體名詞。至此為止,他已經邁出驚人而又嶄新的一步。起初,他隻能用一個詞來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但孩子的探索不會終止,他使用的相類似的詞彙會逐漸增多。

③詞語和句子

在孩子年滿2歲時,能突然說出許多發音完全正確的詞語,還能在三個月內輕鬆學會運用名詞、動詞、副詞、助詞的各種變化形式。

在過了2周歲以後仍然存在著表達能力的爆發性。簡單句和複雜句的使用、動詞的時態和語態的變化、主語的用法以及並列複句和主從複句等都不知不覺地出現在孩子的話語中。這樣就形成了孩子所屬民族或特有的心理結構和語言表達機製。這是在無意識中積蓄起來、由意識傳遞出去的寶貴財富。這時,孩子擁有了新的能力,開始喋喋不休地講話了。

2歲半是一個人的心理形成分界線。2歲半以後,孩子開始了組織語言的新階段,這一階段持續穩定地而不是爆發性地發展。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主動性和自發性。這一階段要延續到大約5~6歲。在這個時期,孩子學習許多新的單詞,完善句子結構。

這一時期如果孩子生活在一個隻能聽到很少的單詞或方言的環境中,那麼他能說的也隻局限於這些詞或方言。如果孩子生活在一個有文化的環境裏,他的詞彙就能得到豐富。環境顯然是非常重要的,但無論環境怎樣,孩子在這個時候的語言會更加豐富。

④效果強的語言

就詞彙的運用而言,孩子並不像鸚鵡。他不僅僅模仿聲音,而且能運用他已獲得的和儲存起來的知識。在模仿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對一些語言敏感是一種普遍現象。孩子對效果強的語言十分敏感。這跟成人有關。很多罵人的話很快就被孩子學會並使用,就是因為成人在使用時強烈的反應。換句話說,孩子在學說話時期,會無意中學會粗話,因此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責罵孩子,而是要為孩子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畢竟這時的孩子分不出好壞。

(3)表達障礙的時期

①愛發脾氣的幼兒

幼兒的心理活動豐富多彩,但表現出來的卻非常有限,這就意味著幼兒的心理活動和表現能力極不相稱。當他們盡力用一個單詞告訴成人某件事情的時候,如果成人聽不懂,他們就會大發脾氣,沉溺在徒勞無功的怒氣之中。

幼兒豐富的內心世界急需表達。然而,即使是正常幼兒,要找到恰當的表達方式也是非常困難的。在這個年齡,煩惱是幼兒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他的努力沒有獲得成功,他就會生氣。由於還不會說話,他惟一能做的就是發怒。他的惱怒在於,盡管他盡了最大努力,還是沒有找到恰當的詞彙。

這時,他是一個正在爭取獨立又被誤解的幼兒。幼兒的孤立無援很容易使他們陷入痛苦。而理解幼兒的語言,對把他們從這種痛苦中解救出來,使其內心趨於平靜起著重大的作用。孩子的父母以至整個社會都不應該使幼兒陷入這種孤立的狀態中,應該讓他們同成年人多接觸,讓他們經常聽到發音清晰的話語。

②心理創傷

對孩子來說,這是一個困難時期。因為其發展的障礙都產生於環境,或者是因為其自身能力的局限。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第二次感到適應環境的困難。第一次是在嬰兒剛出生時,嬰兒在缺乏足夠的關心和理解的情況下,造成他心靈的創傷以及由此產生的退化。孩子語言困難期的狀況與此類似。而且一如在這個時期兒童保留了他們所學習的、對生活有用的東西,他們也保留了其心理障礙的消極影響。所以,在這個時期,孩子的個性可能會出現畸形和偏差,尤其對於那些性格敏感的孩子,這種畸形和偏差更易造成傷害。心理障礙也會阻撓孩子清晰發音。例如口吃或發音有缺陷,這些缺陷起源於言語機製的形成時期。

我們應該記住,孩子在這一創造性階段心理接受的印象和印象激起的情緒都會長期存在。

在“兒童之家”,有些3歲和4歲的孩子從來沒有開過口,甚至連2歲孩子說的複合詞,他們都沒有說過。這是怎麼回事?一定是某種嚴重的心理創傷或長期的障礙,壓抑了孩子們豐富的語言。

作為父母應該牢記的是,人生的最初兩年將會影響人的一生;人們對嬰兒所具有的巨大的心理能力還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孩子極其敏感,因此,任何粗暴的行為不僅會引起當時的反應,而且這種影響還會造成孩子終生的缺陷。

3.口語敏感期的練習

在孩子的語言敏感期,要根據情況進行一些練習來促進孩子語言的發展。練習的內容有:

練習發音、辨別語音、對答遊戲、詞語接龍、說反義詞、故事接龍、悄悄話、“一分鍾”分享、玩具展覽會、主持節目、每日一問、談話活動、繞口令、看圖說話、講故事、排圖造句、看圖編故事、戲劇表演等。

語言能力影響孩子的表達能力,父母應經常和孩子說話,或多用反問的方式加強孩子的表達能力。

6.動作敏感期(0~6歲)

兒童具有建立自己能力的動力。他們會對周圍人的行為進行模仿,然後培養自己的能力。他們在這一期間所建立起來的各種能力將伴隨他們終生。

動作敏感期(0~6歲)是在孩子發展中最易觀察到的一個敏感期。動作發展主要包括兩個大的方麵,一個是身體運動如走路,一個是手的動作。手表現為喜歡抓東西,用手探索環境、認識世界。這中間包括了對空間的敏感表現,比如爬、抓、移動物體等,稍大一點的孩子則喜歡爬高、旋轉、扔東西等。

2~3歲時,幼兒通過個人的努力學會走路,並逐漸取得平衡和走出穩健的步伐。幼兒從邁步到學會走路這個過程中,是非常願意走路的,而且不願意讓成人拉著走。尤其是兩歲的孩子,活潑好動,父母應充分讓幼兒運動,使其肢體動作正確、熟練,並幫助左、右腦均衡發展。除了大肌肉的訓練外,小肌肉的練習也必須強調,即手眼協調的細微動作教育,這不僅能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動作習慣,也能幫助智力發展。

1.有意識的運動

兒童對動作的學習有它固定的規律,每一動作的學習都有其特定的時期:走路的敏感期是1~2歲,手的敏感期是15~3歲。在兒童開始學習動作時,他的大腦也已經開始學習周圍的環境。在開始學習動作之前,兒童就已經有了無意識的心理發展。當他開始學習第一個動作時,無意識的就開始變成了有意識的。如果觀察一個3歲的兒童,就可以發現他總是在玩弄一些什麼東西。這就意味著,他對最初無意識的東西開始變得有意識起來。通過一些他看起來是遊戲的外部經驗,他開始對以前無意識學習的東西進行研究。他開始變得完全有意識了,並且通過自己的行動完善自己。他通過自己的經驗親自完成這一過程,最初,他把這些看做遊戲,後來就變成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