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反複的運動
很多例子證明,兒童不但需要一些有趣的事情,他們也想準確知道如何去做這些事情。準確對於他們來說有很大的吸引力:這也是他們不斷進行探尋的原因。由此也可以推斷,兒童對事物的興趣有一個下意識的目的。兒童的一個本能就是:努力協調自己的運動,並把它置於自己控製之下。
通過觀察發現,兒童一旦被某一事物所吸引,他會不斷重複地做這件事情,並且全神貫注。例如,他會認真仔細地磨一件銅器,直到把銅器磨得發光,如此數次。這表明,表麵的目的僅僅是一個刺激點;真正的目的是滿足一種下意識的需要。這就是兒童做這種事情有助於兒童成長的原因,因為兒童這種不斷重複的運動,會增加兒童精神係統的控製能力,在兒童的肌肉之間建立一種新的和諧。成年人不停地做各種遊戲、運動也是同樣的原理。我們打網球、踢足球的目的不僅僅是把球打得更準確,而是這些運動可以鍛煉出一種以前不具有的技巧和能力。
兒童的這些行動都可以稱之為遊戲。但這種遊戲有助於兒童獲得將來他們所需要的能力。兒童的本能要求他們適應他所生活時代的需求。這需要兒童內部的不斷努力,好像有人在對他說:“你必須培養這種能力,這正是你將來所需要的。”兒童時期是完成這一任務的最好時期。兒童具有建立自己能力的動力。周圍人的行為對兒童來說是一個刺激,他們會對這些行為進行模仿,然後培養自己的能力。6歲以前的這一階段是非常重要的。他們在這一期間所建立起來的各種能力會伴隨他們終生。他們的走路方式、做事方式都會定型,並且會成為他們性格的永久特征。
7.細節敏感期(15~4歲)
幼兒固然會被歌曲、鍾聲、燈光等所吸引,但對於處在細節敏感期的孩子來說,他們往往能捕捉到被成人們所忽略的細小事物。
從兩歲開始,孩子開始對成人不注意的細小事物感興趣了。他們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最小的細節上,或對不顯眼的東西感興趣。這表明孩子精神生活的存在,以及孩子和成人具有兩種不同的智力視野。
有一次,一個一歲多的小男孩玩著很多色彩豔麗的明信片。這個小孩對這些收藏品似乎很感興趣,並拿給阿姨看。他用孩子的語言對阿姨說:“吧吧”,即“汽車”。於是,阿姨知道他要看汽車的圖片。
但在這些明信片上並沒有汽車的圖畫,而是蜜蜂、獅子、長頸鹿和猴子等動物的圖畫。阿姨對這孩子說:“我沒有看到汽車。”當時他看著阿姨,挑出一張明信片並洋洋得意地說:“呶,這裏!”仔細一看,在這幅圖畫的中央,可以看到一隻美麗的獵狗,遠處有一個獵人,肩上扛了一把槍。在一個角落裏,可以看到一座小屋和彎彎曲曲的一條線,那應該是一條路,在這條線上還可以看到一個黑點。這個小孩用手指著這黑點說:“吧吧”。事實上,雖然它極小以至幾乎看不到,但可以看出這個小黑點確實表示一輛汽車,一輛汽車按如此小的比例描繪出來,以至很難發現它,這個小孩卻發現了它,並產生興趣!
即使在一個15個月大的小女孩身上,也能發現這種敏感性。這是發生在“兒童之家”的一件小事情:當時這個小女孩在花園裏捧腹大笑,這笑聲對於這麼一個小孩來說,很不尋常,於是一名老師來到她身邊。隻見小女孩坐在平台的磚塊上聚精會神地看著什麼。附近的一塊種著天竺葵的美麗花壇在驕陽下顯得十分豔麗,但這個小孩並沒有看它們,而是緊盯著地上,用鄭重其事的口氣對老師說:“那裏有一隻小東西在奔跑。”經她的指點,老師看到了一隻實際上跟磚塊顏色一樣,微小得幾乎看不出的昆蟲正在迅速地跑動著。原來,激發起這個孩子想像力的是一個小生物,它會動,甚至會奔跑!好奇心正是從這快樂的叫喊聲中迸發出來的,叫嚷聲遠遠高過小孩們尋常的聲音,這種歡樂並不是來自太陽,也不是來自花朵,或她周圍豔麗的色彩,而是來自一隻難以察覺的昆蟲!
成人總以為幼兒僅僅對炫麗的東西、鮮明的色彩和震耳的聲音產生敏感,於是就用這些東西來吸引幼兒。我們都能注意到幼兒如何被歌曲、鍾聲、旗幟、明亮的燈光等所吸引,但這些強烈的吸引力是外在的和瞬息即逝的,它可能使幼兒分心而得益甚少。
對於處在細節敏感期的孩子來說,孩子往往能在成人們所忽略的周邊環境中,捕捉到細小的事物。當一個孩子對泥土裏的小昆蟲或衣服上的細小圖案產生興趣時,正是培養孩子細節觀察能力的好時機。
8.社會規範敏感期(25~6歲)
孩子在剛開始形成自我,還不知道如何同別人溝通時,教師和父母的啟蒙非常重要。到了兩歲半,孩子逐漸脫離以自我為中心,而對結交朋友、群體活動有了明確傾向。
他們請求的心理過程和成人的沒有根本區別,但他們心裏沒有世俗的考慮。交往對他的心理影響遠遠超過實際的交往內容,在交往中學會遵守秩序、調整自己,能為孩子將來的人際關係智能打下基礎。
社會規範敏感期的社會教育極為重要。父母應與孩子建立明確的生活規範,日常禮節,使其日後能遵守社會規範,擁有自律的生活。此階段也是糾正人格偏差的一次良機。
9.書寫敏感期(35~45歲)
在書寫敏感期,孩子通常能較快學會字母書寫,這是他們最容易也最喜歡掌握的一種本領。
1.書寫的開始
在“兒童之家”,一般是4歲的孩子就對書寫產生了強烈興趣,不過也有3歲半的孩子就開始書寫的。從第一次準備練習到第一次寫字之間的平均時間,4歲大的孩子是一個月到一個半月;5歲的孩子是大約一個月。但是有一個孩子隻用了20天就學會在書寫中應用全部字母。4歲的孩子在他們入學兩個半月後,就能聽寫出任何詞,並能用鋼筆在練習本上書寫。“兒童之家”的孩子一般經過3個月後,就能熟練地書寫,6個月後,可以和小學三年級學生相比。無疑,書寫是一種孩子最容易和最喜歡掌握的本事了。
2.練習
父母可以為孩子提供相應的練習工具,讓孩子進行如下活動,培養其書寫能力:描畫幾何圖形嵌板、描摩砂字母板、製作砂紙字母、在沙盤裏寫字、在黑板上寫字、打洞粘貼字母、在字母線上擺字母、縫字母、製作拚音字母表、描畫字母凹槽板、連虛線畫圖案、描摹姓名、塗色遊戲、製作立體文字、記錄菜單、抄寫、製作海報、製作邀請卡、寫信、寫日記等。
10.閱讀敏感期(45~55歲)
4歲到5歲之間,孩子對於閱讀的敏感力越來越強,他們逐漸開始理解閱讀的含義了。這一時期即是閱讀敏感期。這一階段的進步,主要來自於他們把讀和寫結合了起來。
在“兒童之家”,一天,當老師在一張白紙上寫字,邊寫邊說著“打開窗戶”,“到我跟前來”等等,孩子們注視著她的手,並逐漸認識到,老師正在跟說話一樣表達她的思想。他們一認識到這一點,就開始拿起老師寫過字的那些紙,把它們帶到角落裏,試圖閱讀它們。他們隻是默讀這些字,並未發出聲音來。由於努力思索而緊皺的臉蛋突然露出了一絲笑容,接著孩子們高興地蹦跳起來,仿佛隱藏在他們體內緊壓的彈簧突然放鬆了。這情景說明,他們已經理解老師所寫的這些字了,這就是他們閱讀的開始。他們最終進展到能夠閱讀包含有複雜命令的長句子。但這些孩子似乎隻把書寫理解成表達自己思想的另一種方式,就像言語本身一樣,它成為言語的另一種方式,直接在人與人之間進行交往。
與此同時,這些孩子開始閱讀在周圍環境中所能發現的印刷體的文字,比如,他們在街上停下來讀商店招牌上的文字。很明顯,這些孩子更感興趣的是理解這些字母而不隻是認出它們。他們看到的是一種不同的書寫文字,並通過一個字的含義而學會閱讀。這是一個直覺的過程,就像成人辨認刻在岩石上的史前文字一樣。他們在這些符號中所發現的含義就證明他們已經把它們辨認出來了。
如果這時我們匆匆忙忙對這些孩子解釋這些印刷符號,我們就可能扼殺他們的興趣和強烈的探究欲望。過早地強求他們通過閱讀書本來識字也會產生一種消極的影響。追求這些並不很重要的東西會削弱他們生氣勃勃的心靈的能量。
一天,一位孩子很激動地走到學校裏來,在他的手中捏著一張揉皺的紙,他悄悄地對一位同伴說:“你猜這張紙上有什麼東西。”
“什麼也沒有,這隻是一張破紙。”
“不,這張紙裏有一個故事。”
“上麵有一個故事?”這吸引了一群孩子的好奇。
這個孩子拿著這張從一堆廢紙中撿起來的書本上散落下來的紙,開始讀起來,並整整讀了一個故事。
於是,他們理解了一本書的意義,書本成為他們迫切需要的東西。
在整個這段學習時間裏,並沒有做任何事情去改善孩子的健康,但沒有一個人能從他們充滿生氣的紅潤的臉上看出,他們曾經是迫切需要食物滋補以及治療營養不良和貧血的孩子,他們身體健康,是由於他們接觸到新鮮空氣和曬太陽而治愈的。如果說心理的壓抑會影響新陳代謝,並因此降低了一個人的活力的話,那可以肯定,富有刺激的心理體驗能夠增加新陳代謝的速度,因而促進一個人的身體健康。
作為父母,在家根據實際情況,可給孩子進行閱讀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如看圖做動作、圖片的配對、模型與圖片的配對、方向配對、看口型猜字、汽車圖標與圖片的配對、學習象形字、閱讀與繪畫、名詞盒中的實物模型與文字卡片的配對、動物圖卡與名稱卡片的配對、轉盤遊戲、拋文字魔方識漢字、製作教具標簽、量詞盒中的實物模型與文字卡片的配對、閱讀兒歌、活動字卡與圖片的配對、閱讀句子、生活照片與句卡的配對、完成句子、天氣預報、閱讀短文、閱讀自製圖書、閱讀謎語等。
11.文化敏感期(6~9歲)
在文化敏感期,孩子產生了探索事物的強烈訴求,他們的心智就像一塊肥沃的田地,準備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種。
孩子對文化學習的興趣,萌芽於3歲,但是到了6~9歲會出現探索事物的強烈要求,因此,這時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塊肥沃的田地,準備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種。成人可在此時提供豐富的文化資訊,以本土文化為基礎,延伸至對整個世界的關注。
孩子對文化的敏感與書寫和閱讀能力有關,後兩者的發展雖然較遲,但如果孩子在語言、感官肢體等動作敏感期內,得到了充足的學習,其書寫、閱讀能力便會自然產生。此時,父母可多選擇讀物,布置一個“書香”的居家環境,使孩子養成閱讀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