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兒童的敏感期
——抓住兒童心智發展的最佳時機兒童是怎樣從一無所知到適應這個複雜世界並學到各種知識,獲得各種智力的呢?這與敏感期密切相關。正是這種敏感,使兒童以一種獨特、強烈的方式對待事物。但如果孩子在這一時期得不到恰當的發展,就會失去智力發展的最佳時機。
兒童的敏感期,是指在初期發育階段所具有的一種特殊敏感性。它是一種靈光乍現的稟性,隻在獲得某種特性時閃現出來。一旦獲得了這種特性之後,兒童的敏感性就消失了。
兒童的成長不能隻取決於一種模糊的遺傳,它要靠本能的悉心引導。這是一種生機勃勃的本能,它能使兒童做出驚人之舉。如果這種本能遭到了破壞,那就意味著兒童將會軟弱和缺乏活力。成人對這些不同的狀態沒有直接的影響。但是,如果兒童在其敏感期沒有按他的敏感指令行事,他將永遠喪失這種天賦。在心理發展期間,兒童已經表現出了驚人的征服力,隻是由於我們對此已習以為常,使得我們對這些奇跡熟視無睹。
兒童是怎樣從一無所知到適應這個複雜世界的呢?他是怎樣辨別事物的呢?他是怎樣憑借一種不可思議的手段,無師自通一門語言並掌握所有細節的呢?這些問題看似複雜,實際上都表現為兒童在生活中毫無疲勞地、愉快地學習。與之相比,一個成年人卻需要不斷地幫助才能適應新的環境,以及學會一種他感到沉悶乏味的新語言,並且他永遠也不可能像兒童掌握自己的母語那樣完美地學會這門新語言。
兒童在其敏感期能學會自我調節和掌握某種東西,這就像一束光能把他的內心照亮,像電池一樣能提供能量。正是這種敏感性,使兒童以一種獨特的、強烈的方式來對待外界事物。在這一時期,他們對一切都充滿了活力和激情,能輕鬆地學會每件事情。他們的每一次努力都能使自己的能力大大增強。
通過觀察與研究,兒童的敏感期有如下七種:秩序敏感期(0~4歲)、感官敏感期(0~5歲)、語言敏感期(0~6歲)、動作敏感期(0~6歲)、細節敏感期(15~4歲)、社會規範敏感期(25~6歲)、書寫(35~45歲)和閱讀敏感期(45~6歲)、文化敏感期(6~9歲)。
敏感期是自然賦予孩子的生命魔力,當敏感期泯滅之後,人們心智上的進步,就隻能通過思維的加工、主觀的努力和不倦的研究才能獲得。因此,在敏感期內,如果孩子生理和心理需求受到妨礙而無法得到恰當的發展,就會失去最佳時機,無論是能力還是智力都會受到很大影響。如果希望之後重新獲得這些東西,就會付出更大的心力,並且也很難達到本應取得的效果。
2.把握孩子敏感期的總原則
對於孩子的敏感期,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細心觀察,並給予孩子適度的自由,讓其自由探索,絕不橫加幹涉。
兒童的培養和教育應符合其發展規律,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都應注意科學的引導方法。以下五點,是成人把握兒童敏感期教育工作的總原則:
1.把孩子當作有完全行為能力的個體
道理很簡單,任何孩子都是天生的學習者,尊重孩子的自然屬性,他們就會循著自然的成長法則健康成長。也就是說,孩子是能夠在正常的環境中不斷地成長為“更有能力”的個體的,父母的責任是為孩子提供一個正常的環境。這是一個觀念,成人隻有改變了原來不正確的觀念,才能對此有深刻的認識。
2.細心觀察孩子敏感期的出現
有了一個好的觀念並不等於就可以高枕無憂了,父母還必須時刻注意孩子敏感期的到來。每個孩子都有敏感期,但不是每個孩子的敏感期都是一成不變的,恰恰相反,每個孩子的敏感期出現時間並不相同。因此,父母就必須學習,認真地觀察,以客觀的態度,細心觀察孩子的內在需求和個別特質,把握著孩子敏感期的到來,隨之給孩子提供必要的條件。
3.及時提供必需的環境和條件
父母對孩子的行為舉止必須認真的觀察和分析,並且作出客觀的評價。一旦確定孩子到了某一個敏感期,父母就要竭盡全力,為孩子準備一個能夠滿足這個敏感期所需要的條件和環境。
4.鼓勵孩子獨立探索、勇敢嚐試
在一個適當的環境裏,孩子會感到自由而快樂,孩子就會感覺父母的尊重與信賴,雖然孩子不可能用語言表達,可是他們會用歡樂給父母以最明顯的回答。因此,孩子也就會在這種環境裏自由探索、大膽嚐試。在這好像是不知不覺的行動中,孩子的天賦就會得到很好的發揮。
5.成人應該協助,盡量不幹涉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可能會做出一些讓父母意想不到的事情。遇到這種情況,父母不是出麵幹涉,而是盡量地幫助孩子尋找其合理性,並且加以良性引導。比如孩子熱衷於某件事情時,父母必須“放手讓孩子自己做”,而不是越俎代庖。這個時期,孩子所做的事情可能是他無法完成的,可能還是一種添亂的舉動,父母是不是能夠容忍,這是檢驗父母是不是明白了我們一再提醒的那種好方法。當然,這裏不是主張對孩子放任自流,而是發揮父母的主導作用,發揮孩子的主體作用。父母的責任是適時協助和指導。
3.秩序敏感期(0~4歲)
秩序感不僅能使幼兒感到穩定和安寧,而且當孩子從環境中逐步建立起內在秩序時,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構。
1.兒童的秩序感
在敏感期,大自然賦予兒童的第一個本能是與秩序有關的,這就如同大自然給予人類指南針,讓他們去適應世界;如同一位教師給了學生一張教室平麵圖,從而教給他們第一個與地理有關的概念。
秩序感的出現,是孩子很重要和神秘的一個時期。這種敏感在孩子出生後第一年就出現,第三年表現得最為明顯。這是孩子的一種內部的感覺,常表現在對順序性、生活習慣、所有物的要求上,以區別各種物體之間的關係,而不是物體的本身。換句話說,孩子急切需要並保護一個精確而有秩序的環境。這對成人來講似乎有點奇怪,因為人們通常認為幼兒是無秩序可言的。
在許多情況下,孩子發脾氣很可能都是由於這種敏感。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天,一個出生大約6個月的小女孩呆在一個房間裏,碰巧一位婦女走了進去,並把陽傘放在了桌子上,於是,這個孩子變得不安起來。她之所以如此,並不是因為那位婦女,而且由於那把傘的緣故。小女孩對著那把傘看了好一會兒,然後開始哭起來。那位婦女以為她要那把傘,就拿起它,微笑著送到她麵前。但小女孩把傘推到了一邊並繼續哭喊。那位婦女安撫她,但毫無用處,反而讓她更加焦躁不安。怎樣才能使她不再哭鬧呢?正當小孩不安之時,她那富有心理洞察力的母親把傘從桌子上拿走,並把傘放到了另一間屋子裏,小女孩立即就安靜了下來。使她不安的原因是那位婦女把傘放在了桌子上。一件東西放錯了地方,就嚴重打亂了這個小孩物放有序的記憶方式。
這一例子表明兒童對秩序的敏感。在“兒童之家”的學校裏可觀察到一些有趣現象:當一件物品放在不恰當的地方,往往是孩子先發現了它,並把它放到正確的地方。例如,一塊肥皂被放在臉盆架上而沒有放在肥皂盒裏,一把椅子被放在不恰當的地方,一個2歲的孩子會突然注意到它,並將它放到原處。甚至那些3~4歲的孩子,在做完練習之後,也會把那些東西放回到過去習慣安置的地方。這是他們所執行的一個令人高興和自發的任務。
幼兒對秩序的熱愛與成人對秩序的熱愛是完全不同的。幼兒對秩序的要求,是在於認識每樣物品在環境中的位置,記住每件東西應該放在哪裏。這意味著一個人能夠適應環境,在細節方麵能支配它。
環境中的所有物體是否放在平常習慣放置的地方?一天的各種活動是否按照自己已經熟悉和習慣的順序進行?對於處於這一時期的幼兒來說,這些問題都是非常重要的,他們最快樂的事是將物品整齊地放回原位,如果幼兒發現桌椅搬離了通常放置的地方、櫃子的門被打開、物品沒有放在原來的位置等,就會變得焦躁不安或發脾氣。
2.內部定位
兒童還有一種秩序感,即“內部定位”。這種秩序感從外在行為上不容易被察覺。因為這是在肌肉中存在的一種感覺,它能使每個人意識到自己身體的不同部分所在的不同位置。這要求有一種特殊的記憶,即“肌肉記憶”。
但這種解釋是機械的,它建立在有意識地進行活動並積累了經驗的基礎之上。例如,這種解釋主張,如果一個人移動手掌去拿東西,那麼這個動作就會被感知並保存在記憶裏,因而可以再次重複這個動作。一個人之所以可以選擇移動他的右臂或左臂,朝著這個方向或那個方向轉動,是因為他已經有了理性的和由意誌所控製的經驗。
不過,兒童的行為表明,遠在能自由運動和具有那些經驗之前,他就已經具有了對身體各種姿勢的高度敏感。換句話說,大自然已經給兒童提供了一種特殊的敏感性,這一特性能使他感受到身體的各種姿勢和位置。
那些舊理論是建立在神經係統機製的基礎上。但敏感期是與心理活動有關的。這些敏感性是一種洞察力和本能,它們為意識的形成打下了基礎。這些敏感性是一種自然形成的能量,將會形成心理發展的基本原則。因此,是大自然為人類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和有意識的經驗。如果兒童所處的環境阻礙了這種敏感性的正常發展,我們將看到能證明這一敏感性存在的反麵例子。這個兒童會出現諸如極度的焦躁不安、發脾氣的疾病征兆。隻要環境中依然存在這種有害的情況,這些病症將無法被治愈。隻要有害的情況不再繼續,發脾氣的疾病也會隨之消失。這很明顯地說明了病症的原因。
一個有趣的例子也可以說明這個問題。一位英國的保姆請假離開一段時間,她找了個能幹的保姆頂替她幹幾天。但是這個新保姆在給小孩洗澡的時候遇到了很大的困難。不論在什麼時候,小孩一洗澡就會變得狂躁不安。他不僅僅是哭泣,還在保姆懷裏掙紮,試圖推開她逃跑。這位保姆為孩子做了她能想到的一切事情,但小孩子還是厭惡她。當原來的保姆回來後,這個孩子便恢複了平靜,並明顯地喜歡洗澡了。
這位英國保姆曾在“兒童之家”受到訓練,並對兒童產生厭惡的心理因素感興趣。她開始耐心地觀察嬰兒的這種表現。她發現了,這個小孩把第二個保姆當成了壞人。為什麼呢?因為她是用相反的動作給小孩洗澡的。於是,兩位保姆比較了她們給小孩洗澡的姿勢,並發現了這個差異:第一個保姆是右手靠近他的頭,左手靠近他的腳;第二個保姆恰好與她相反。
3.秩序感對兒童的意義
秩序的敏感期在“兒童之家”的管理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為了適應幼兒對秩序的敏感性,“兒童之家”的每件物品都有固定的位置。“兒童之家”的幾十名孩子能自由活動,而不發生混亂,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所有物品的位置都已確定,從而使幼兒感到穩定和安寧。
在幼兒的發展中,秩序的敏感期對於幼兒人格的形成,同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個時期,孩子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環境和適應環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環境消失,就會令他無所適從,不是害怕、哭泣,就是大發脾氣,性格執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