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合理地選拔、使用人才是管理者的必備素質
企業之間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人才是企業最重要的資源,哪個企業能吸收並聚集優秀人才,就會獲得競爭的主動權,就會在激烈的科技和經濟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要想吸引、留住人才,管理者必須懂得識才和使用人才,讓人才在各自的領域內發揮最大的潛能,這才是成功的關鍵。
選人才事業興,選奴才事業衰
人才和奴才,雖然在字麵上都帶有一個“才”,但在本質上卻有著很大差異。前者有才,後者也有“才”,隻不過後者之“才”是歪才罷了。問題是,蘿卜白菜,各有所愛,有的管理者喜歡用人才,有的領導者喜歡用奴才,畢竟是現實生活中一個不爭的事實。這是為什麼?有人簡單地概括為八個字:人才難用,奴才好用。
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在一些單位裏,有用的人才被閑置不用,而沒用的奴才卻被委以重任,“掌門人”往往振振有詞,美其名曰“不拘一格用人才”。究竟是選張三還是選李四心裏早有主張,隻是心照不宣罷了。某些人就是喜歡奴才,奴才聽話、順從和好用,可以不厭其煩地跑前跑後,並且還有領會意圖、投其所好、逆來順受、阿諛奉承等一大堆“優點”,如果再加上連著裙帶和沾點賄賂之類的微妙關係,那就是“密不可言”了,用來“輔佐”,夫複何求?在這樣的管理者眼裏,人才與奴才一比顯然沒了“長處”,靠邊站也就不足為奇了。所以,用奴才不用人才,追究到更深一層,則是用人機製不合理。
“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有人喜歡奴才,有人就當奴才,這是奴才能夠生存的環境所產生的因果關係。試想,如果沒有人喜歡奴才世界上怎麼會有奴才!可怕的是,選用奴才的結果,隻能是更加惡化用人環境,把事業搞得越來越糟。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切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重用人才,不用奴才,我們的事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美國IBM公司的總裁小托馬斯·沃森是位經營企業的高手,其用人的特點是,選人才不選奴才。
小沃森自小生活在其父老沃森身邊,耳濡目染,非常崇敬和欽佩那些有本事的人。他從小就認識一位經理,叫雷德·拉莫特,這是一個極有能力的人。雷德·拉莫特認識IBM裏所有的人,無論老少,對人有著合乎情理和不偏不倚的看法;麵對老沃森敢於毫無顧忌地說出自己的真心話,敢於對小沃森提出嚴厲的忠告。小沃森說,這位經理對他教益極大,否則他會犯更多的錯誤。
有位“未來需求部”經理叫伯肯斯托克,是剛剛去世不久的IBM公司第二把手柯克的好友。由於柯克與小沃森是對頭,所以伯肯斯托克認為,柯克一死,小沃森就會收拾他。於是決定破罐子破摔,打算辭職。有一天,他闖進小沃森的辦公室,大聲嚷嚷道:“我還有什麼盼頭!銷售總經理的差使丟了,現在幹著因人設事的閑差,有什麼意思?”
小沃森的脾氣相當暴躁,但麵對故意找碴的伯肯斯托克,小沃森並沒有發火,他了解他的心理。小沃森覺得,伯肯斯托克是個難得的人才,甚至比剛去世的柯克還精明。雖說此人是已故對手的好友,性格又桀驁不馴,但為了公司的前途,小沃森決定盡力挽留他。
後來,事實證明留下伯肯斯托克是極其正確的,因為在促使IBM做起計算機生意方麵,伯肯斯托克的貢獻最大。當小沃森極力勸說老沃森及IBM其他高級負責人盡快投入計算機行業時,公司總部響應者很少,而伯肯斯托克卻全力支持他。正是由於他們倆的攜手努力,才使IBM免於滅頂之災,並走向輝煌的成功之路。
小沃森在回憶錄中寫道:“我總是毫不猶豫地提拔我不喜歡的人。那種討人喜歡的助手,喜歡與你一道外出釣魚的好友,恰恰是管理者的陷阱。相反,我總是尋找精明強幹、愛挑毛病、語言尖刻、幾乎令人生厭的人,他們能對你推心置腹。如果你能把這些人安排在你周圍工作,耐心聽取他們的意見,那麼,你能取得的成就將是無限的。”
選人才事業興,選奴才事業衰。管理者一定要對這一問題有一個充分的認識,千萬不能有婦人之仁,畢竟企業發展靠的是人才,而不是奴才!
拿出淘金的精神去挖人才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競爭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商海浪潮中無時無處不存在著產品競爭、市場競爭、管理競爭等,但這一切的競爭歸根結底還是人才的競爭。人才就是一切,它是世界上所有資本中最寶貴、最有決定意義的資本,也是利潤最高的資本,隻要恰當地投入並加以利用,就能給企業帶來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利潤。
人才無異於企業中永不貶值的黃金。對於人才,管理者隻有拿出淘金的精神去挖,方可滿足現代企業生存所必須的條件,才能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爭得一席之地。
那麼,作為管理者,應當如何下手去“淘金”呢?不妨采取以下幾種手段。
1.去人才交流中心“淘金”
在全國的各大中城市,一般都有人才交流服務機構。這些機構常年為企事業用人單位服務。他們一般建有人才資料庫,用人單位可以很方便在資料庫中查詢條件基本相符的人員的資料。
2.多參加招聘洽談會
人才交流中心或其他人才機構每年都會舉辦多場人才招聘洽談會。在洽談會中,用人企業和應聘者可以直接進行接洽和交流,節省了企業和應聘者的時間。隨著人才交流市場的日益完善,洽談會呈現出向專業方向發展的趨勢。比如,有中高級人才洽談會、應屆畢業生雙向選擇會、信息技術人才交流會,等等。洽談會由於應聘者集中,企業的選擇餘地較大。通過參加招聘洽談會,企業招聘人員不僅可以了解當地人力資源素質和走向,還可以了解同行業其他企業的人事政策和人力需求情況。
3.借助傳統媒體
在傳統媒體刊登招聘廣告可以減少招聘的工作量,廣告刊登後,隻需在公司等待應聘者上門即可。在報紙、電視中刊登招聘廣告費用較大,但容易體現出公司形象。現在很多廣播電台有人才交流節目,播出招聘廣告的費用會較少,但效果也比報紙、電視廣告差一些。
4.走進校園
對於應屆生和暑期臨時工的招聘可以在校園直接進行。主要方式有張貼招聘廣告、招聘講座和畢業生就業辦公室推薦三種。
5.網上招聘
通過互聯網進行招聘是近幾年新興的一種招聘方式。它具有費用低、覆蓋麵廣、時間周期長、聯係快捷方便等優點。
6.鼓勵在職員工推薦
員工推薦對招聘專業人才比較有效。員工推薦的優點是招聘成本小、應聘人員素質高、可靠性高。據了解,美國微軟公司40%的員工都是通過員工推薦方式獲得的。為了鼓勵員工積極推薦,企業可以設立一些獎金,用來獎勵那些為公司推薦優秀人才的員工。
7.挑出身邊“沙粒”中的“金子”
淘金者淘金時,需要耐心、細心地在一堆看似不值一文的沙粒中精心挑選,才能找出其價不菲的金沙。這是考驗一個人眼力及性格的工作。挖掘本企業內部的人才也是一樣,管理者要先了解員工的優點、特長,發現員工潛在的才能,並且不氣餒地幫助他發展才能。如果具備了這樣的精神,或許別人認為平凡或一般水準以下的人,也有可能在某方麵迸發出非凡的能力。
很多企業的管理者總抱怨自己公司內沒有可用的人才,所以不得不去企業外招聘或找獵頭公司。但成功的管理者從來沒有這種感覺,相反內部挖掘是他們更常用的挖掘人才的方法。其實如果管理者對所有員工的技能、經驗、期望和抱負有所了解的話,就會驚訝地發現,原來自己的企業裏有很多被大材小用或未受重用的人才。
企業家羅伯特·湯森在《企業上層》一書中說:“大多數經營者抱怨企業缺乏人才,所以到外麵招人進來占據關鍵職位。這簡直就是糊塗透頂!我采用的是‘50%原則’。在公司內部找一個有成功記錄(在任何領域)、有心做這份工作的人。如果他看起來符合你50%的條件,就把這個工作給他。”
許多企業就是通過內部調職係統來為自己提供合適的人才的。內部提升不但為企業減少了從外部招聘人才所需支付的種種費用,而且還對企業內部的所有員工產生激勵作用,有利於員工的成長。
8.把筷子伸到別人碗裏去
有些時候,劃給淘金者的區域相對來說比較貧瘠,而別人的地盤上卻資源豐富。在這種情況下,淘金者不免會趁其不備,在別人那裏弄一些回來。這種事,在企業中也屢見不鮮,俗稱“挖牆腳”。對於高級人才和尖端人才,用傳統的渠道往往很難獲取,但這類人才對公司的作用卻是非常重大的。通過“挖牆腳”的方式可能會更加有效。人才獵取需要付出較高的招聘成本,一般委托“獵頭”公司的專業人員來進行,費用原則上是被獵取人才年薪的30%。
在現代企業中,“挖牆腳”雖摻雜著一些不算光明正大的成分,但也不受法律的限製,因此,管理者也可以謹慎地運用這種手段。這其中的關鍵是要能夠提供比人才所在的企業更為優厚的待遇,或更高的職位,或者是能夠吸引他的項目。這就需要管理者視本企業的實力量力而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