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在工作中也要注意,總有一些員工心懷叵測,在你下命令時故意裝作不明不白。對付這些人,你必須始終抱著一個原則:令出如山倒,不可動搖!隻有這樣,你才能在下屬當中建立起領導應有的絕對權威!
當然,在現實生活中,並非一切都很順利,有些時候也會遇到阻礙而無法達預期的工作目標。比如,沒有按你的命令達到預期的營業額,經費超出預算,拿不到預約的原料,無法在約定期限內交貨,無法回收成本等;或許你也可能聽過員工的抱怨:“這很難辦呢!”“請再多寬限幾天吧。”“我已經盡力了。”對此類問題的處理基本原則是,你不可輕易地與員工妥協。雖然達成目標並非易事,然而若每次都延遲進度,重新修正,最後任務的內容就變得含糊不清。此時你需要堅定地重複你的命令,並大聲地激勵對方:“不要淨說些喪氣的話,努力去做看看!”
在這樣鼓勵與責備共存的話麵前,大多數員工都會奉命行事,並在工作中發揮最大的潛力,讓你的命令真正地得到貫徹實施。對於那些拒不從令的員工,你隻能動用“軍法”處置,記住,他們挑戰的不僅僅是你的命令,更是你的權威。
製度下以身作則
在一個公司中,管理者的行為是員工們的榜樣。製度作為大家共同遵守的準則,對管理者的要求遠勝普通員工。管理者隻有在製度下身體力行,以身作則,才能維護自己在員工們心目中的威信,才能讓下屬自覺地遵守製度。
許多員工眼中的管理者,都具有某種其他人所沒有的特質,若你不具備某種獨特的風格,就很難獲得員工的尊敬。在此特質中,最重要的即在於管理者的“自我要求”。你是否對自己的要求遠甚於對員工的要求呢?偶爾,你會站在客觀的立場,為對方設身處地想想嗎?這種態度與涵養是身為管理者必須具備的。
員工服從管理者的指導,其理由不外以下兩點:
一是因管理者地位既高,權力又大,不服從則將遭受懲罰。
二是因管理者對事情的想法、看法、知識、經驗較自己更勝一籌。
這兩個條件無論缺少哪一個,部屬都將叛離而去,而其中第二點尤為重要。因此,作為一個管理者應當時刻不忘如此地反省自己:
“我的各方麵能力比不比員工強?想法、看法以及做法是否比他們更具超前性?我應當怎樣做才能更出色?”
“在要求員工做一些事情之前,我是否應先負起責任,做好管理工作呢?”
“我是否太放縱自己了?要求別人做到的,我自己有沒有做到?”
優秀管理者對自己的要求遠甚於員工,優秀管理者常會站在客觀的立場設身處地為員工著想。一天到晚為自己打算的人,絕非一個優秀的管理者。
不過遺憾的是,相當一部分管理者總是忽視或沒有能力做到這個“自我要求”,發生錯誤時總是喜歡歸咎於他人。譬如,一個公司必須開發新產品了,趕緊召開員工大會,一個無能的管理者常常是自己大腦空空,卻在抱怨別人:“這些員工淨是窩囊廢,竟然拿不出一個新構想!”其實,新構想不能全靠員工去構思,身為管理者應該多動動腦筋,先製定個框架,或先為員工指明個方向,然後再要求員工全力籌劃,這樣靠著雙方的努力才能順利達成目標。如果隻是把責任全部推給員工,即使事情成功了,也會失去員工對你的信任。要知道,如果員工在心裏對一個管理者沒有什麼信任可言了,那麼就別想讓他們再很好地服從你的管理了。
“善為人者能自為,善治人者能自治。”一個公司的業務能否在激烈競爭的潮流中得到發展,重點在於管理者是否有正確的自律意識。管理者隻有身體力行,以身作則,才能建立起人人遵守的工作製度。比如說要求公司的職員遵守時間,管理者首先要做出榜樣;要求員工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管理者也必須明白自己的職責,並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管理者要培養良好的自律性,成為員工的表率,最好能參照以下兩點建議身體力行:
(1)要樂於接受監督。據說,日本“最佳”電器株式會社社長北田先生,為了培養自己員工的自我約束能力,自己創立了一套“金魚缸”式的管理方法。他解釋說,員工的眼睛是雪亮的,管理者的一舉一動,員工們都看在眼裏,如果誰以權謀私,員工們知道了就會看不起你。“金魚缸”式管理就是明確提出要提高管理工作的透明度,管理的透明度一大,把每個人置於眾人監督之下,每個人自然就會加強自我約束。
(2)要保持清廉儉樸。作為一個公司管理者,應該清楚自己的節儉行為,不管大小,都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管理者的言行舉止是員工關注的中心和模仿的樣板。中國台灣塑膠集團董事長王永慶曾說:“勤儉是我們最大的優勢,放蕩無度是最大的錯誤。”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台塑內部,一個裝文件的信封他可以連續使用30次;肥皂剩一小塊,還要粘在整塊肥皂上繼續使用。王永慶認為:“雖是一分錢的東西,也要撿起來加以利用。這不是小氣,而是一種精神,一種良好的習慣。”
隻有不斷地反省自己,高標準地要求自己,才能樹立起被別人尊重的良好形象,並以此感染手下所有的員工,使他們產生尊敬、信賴、服從的信念,從而推動工作的發展。
公正比公平更重要
公平是處理衝突的最佳境界。但在實際操作中,管理者很難做到公平,因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公平標準,有時對很多人來說是公平的事對部分人來說卻意味著不公平。
有7個人住在一起,他們每天都要分一大桶粥。麻煩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夠的。最初,他們抓鬮決定誰來分粥,每天輪一個。結果每周下來,他們隻有一天是飽的,那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後來,他們推選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來分粥。強權就會產生腐敗,大家開始想盡辦法去討好他,賄賂他,搞得整個小團體烏煙瘴氣。再後來,大家決定組成三人的分粥委員會及四人的評選委員會,但他們常常互相攻擊,等粥吃到嘴裏時全是涼的。最後,有人出了個主意:大家輪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後才拿最後的那一碗。為了不讓自己吃到最少的,每個人都努力將粥分得平均。最後,大家快快樂樂、和和氣氣,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還是同樣的7個人,不同的分配製度就產生不同的風氣。所以,一個單位如果有不良的工作習氣,一定是機製問題,一定是沒有做到完全公平、公正。
公正,即“公正地評價員工”。共同的價值觀是對員工作出公正評價的基礎;為每個員工提出明確的、具有挑戰性的目標和任務,是對員工績效作出公正評價的依據。
公平,即“公平地對待員工”。對每位員工的勞動給予能夠體現“內部公平和外部公平”原則的回報;為每位員工的發展提供公平的機會和條件,在真誠合作與責任承諾的基礎上展開公平競爭。
公正是公平的前提,公平是公正的體現,但是公正了不一定就能公平。例如,管理者為實施激勵,出台了一些相應的規定以配合獎懲。但很多人為了達到獎勵標準,會根據考核辦法,全力做到符合規定,這時真的、假的、半真半假的、亦真亦假的情況都會出現。弄得考核的人頭昏腦漲,很不容易分辨清楚,以致每次公布結果,員工都覺得不公平。
激勵的用意,原本在改善組織的氣氛,鞭策員工積極向上,保持團隊穩定的工作步伐。然而,不公平,就可能導致員工互相猜忌,甚至怨聲載道,消極怠工,破壞生產計劃,反而得不償失。
得到獎賞的人是少數,但是一旦他們認為獎賞不公平,自己獲得的東西少於自己應得的回報,感激心理就會蕩然無存。得不到獎賞的人居多數,他們可能認為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心裏不服氣。這些反應,往往抵消了激勵的功能。
激勵不好,不激勵也不好,這是個兩難問題。人性既不像有些人所描述的“天生懶惰,討厭工作”,也不像有些人所寄望的“經過適當激勵,人人均能自我領導,並且具有一定限度的創造性”。人性隻是具有可塑性,不激勵不足以調動員工的行為,而激勵也無法完全改變員工的行為,不平的心理,更是激勵的一大阻礙。
最好的辦法,便是根本改變公平的觀念。管理者坦誠說明“我隻能夠公正,卻很難保證公平”,因為如果管理者自己強調“公平”,員工就會用不公平來批評他。得到獎賞不感激,未得獎賞不服氣,完全是管理者自認為公平所招致的惡果。堅持公正但承認不公平的存在,是解開兩難選擇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