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做媽媽的你應該注意了,切不可低估孩子他爹對孩子的影響,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要盡可能地讓他也參與進來,努力營造出一個男女搭配的教育環境,以讓孩子的性格心理得到合理的發育,盡量降低由於心理上的缺陷給孩子帶來的負麵影響。
譬如,為了教育孩子,是嚴一點還是寬一點,是即刻處理還是冷靜下來再說,是啟發誘導還是強製灌輸等,都應該是夫妻雙方共同討論的話題。
造成夫妻雙方教育觀點不一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一是夫妻雙方的父母對自己的養育方式不同,由父母教育方式的影響,自己可能采取相似方式教育子女;二是由於知識經驗和閱曆的不同,導致雙方對該如何教育子女方麵觀念不同;三是親子之間性別差異影響,夫妻可能對教育同性別子女有經驗而對教育異性子女缺乏深刻認識,可能出現嚴格要求同性子女而對異性子女不加管教,因而出現雙方在教育子女上的分歧。
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男人催孩子寫作業:“天快黑了,還玩,快寫作業去!寫不完不要吃飯!”見兒子委屈得要哭,妻子心疼兒子,就埋怨男人:“看你把孩子嚇的!你小時候不也是這樣!”聽到媽媽為自己鳴不平,孩子便一頭紮在媽媽懷裏大哭起來。男人狠狠地瞪著妻子:“孩子非叫你寵壞不行!”妻子也不甘示弱,衝男人發起脾氣來:“你根本不像個爸爸,你是不是想把孩子管成書呆子?”結果,夫妻兩人就這樣當著兒子的麵一口罵、一嘴回,吵起架來……
如何避免這種情況呢?首先,夫妻二人都應該打開自己的心胸,放下自己所堅持的意見,去傾聽一下對方在說什麼,然後再心平氣和地去化解彼此的分歧。而不是當著孩子的麵各執己見或者爭吵不休。要知道,無謂的爭吵不僅會傷害夫妻感情,還會對孩子產生不良的影響——
年齡小一點的孩子會有情緒不穩的情況產生,這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學習能力和生活習慣的訓練;有些孩子則會像牆頭草一樣無所適從,不知該聽爸爸的話,還是該遵守媽媽的規定,或是隻好選擇聽從聲音大的人,完全失去了方向;有些孩子會認為爸媽的吵架是因他而起,造成心理負擔,影響性格發育;有些孩子會產生內心的焦慮、不安全感,他們害怕看到爸爸媽媽吵架的樣子,甚至在心中產生陰影,到成年後也難以抹平,對人的一生都造成消極影響。
其實,夫妻之間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大家都是為了把孩子教育得更好,這又何必起衝突呢?所以,當夫妻雙方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意見不一致時,不要當著孩子的麵去責備另一方,而應先私下解決衝突,達成共識,協調出雙方都滿意的教養方法,然後再以一致的態度去麵對孩子。
比如,孩子到了睡覺時間仍不肯就寢,這時媽媽可能一直催著孩子去睡覺,但爸爸和他的玩興正濃,怎麼也不肯去睡。這時你就應該和他談談,孩子究竟幾點睡覺、幾點起床、誰陪他玩等問題。在達成共識後,就有了相同的教育態度,這樣不但可以避免無謂的衝突,也有利於對教育理念有更深入、更廣泛的了解,進而找到對孩子最有利的教育方法。同時,孩子也會覺得這個家庭無比溫暖,能給他充足的安全感。
3.讓孩子成為家庭幸福的後續動力
當父母步入中年,今生的格局已定,生活再無什麼大起大落,那麼孩子便成了父母們後半輩子幸福的原動力。孩子是否能以一個健全、完善的人格立足於社會,將直接關係到以後整個家庭的生活質量,從這一層麵上講,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質的培養要比讓他們擁有一項具體的職業技巧重要得多。
健康的心理素質是一個人獲得成功的關鍵。如果一個人性格孤僻、怪異、不易合作;自卑、脆弱,不能麵對挫折;急躁、固執、自負,情緒不穩定,他智商再高也很難有成就。希望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這是所有家庭共同的願望,也是家庭幸福最根本的保障。
因此,作為父母,首先需要懂得對於孩子心理素質的要求和內容,具體包括:具有堅強的自信心和健全統一的人格;獨立、自覺獲取信息和知識的智能,對周圍世界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有敏銳、深刻的認識能力;具有很強的創新能力,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對環境有機敏、靈活的應變應急能力;善於協調人際關係,能約束自己,對他人理解、尊重、寬容;具有正確的競爭意識,具有耐受挫折、承受失敗的良好心理素質;富於合作精神,具有奉獻精神和責任感及優良的意誌品質。
(1)自信:讓孩子身上充滿陽光
如果你的孩子在家庭之外的環境裏過於害羞、膽怯、內向、安靜或過分依賴你或其他什麼人,這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你的孩子對自己在人群中的受歡迎程度信心不足。如果你的孩子在新的挑戰麵前總是畏首畏尾,對可能的失敗充滿畏懼之情,哪怕犯了很小的錯誤也變得忐忑不安,一到考試的時候就如臨戰場,這些現象也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你的孩子對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沒有把握。也就是說,你的孩子可能是在自信心方麵出了點兒問題。
常言道,自信是成功的基礎。信心就像人的能力催化劑,將人的一切潛能都調動起來,將各部分的功能推動到最佳狀態。而高水平的發揮在不斷反複的基礎上,鞏固成為人的本性的一部分,將人的功能提高到—個新的水準。一個人的成長路線如果是沿著這樣積極上升式行進,可以想像其積累效果是十分可觀的。
為人父母的家長們,要想你的孩子充滿自信,就應從家庭開始,從小抓起。
①父母要檢查自己的價值觀。你是否因為你的孩子沒有顯示出超人的天賦而暗中失望?你是否因為你的孩子沒有別的孩子漂亮而臉上無光?要知道,孩子對自己的評價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父母對他們的評價上的,很多孩子知道自己的父母很愛他們,但很少有孩子認為他們與父母是平等的。你的孩子相信你可以為他獻出生命,但同時也認為你並不拿他當回事兒。因為當孩子與你的客人攀談時,你曾打斷過他的話,厲聲叫他走開。隻有讓孩子堅信他的父母喜歡他,這個孩子才會有很強的自信心。
②對孩子的期望莫不切實際。作為父母,我們對孩子的期望一定要符合實際,根據孩子的能力、才幹和興趣製定努力的目標。如果我們僅是單純把自己的希望和理想以及未能實現的抱負一股腦兒地集中到孩子身上,會使孩子不堪重負,會導致孩子產生一種持續的失敗感,他會拒絕努力做本來可以做好的事情,更不用說向困難應戰了。所以,在孩子的幼年階段,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隻能限製在有節製的合理的範圍內,給孩子提供發展才能的各種機會,而不是強迫孩子學這學那,更不能要求孩子做他不能勝任的事情,否則,會對他的自信心造成破壞。
③樹立孩子對自己身體的正確評價。作為一個家長對於孩子的相貌、身高、美醜等外形特征進行評價時,您需要讓孩子堅信一點:你自己的身體永遠是獨一無二、最好的。你可采用各種形式來進行:鼓勵孩子在鏡子前照一照,看看自己的五官長得怎麼樣、身材如何;啟發孩子通過不同的手段,繪出自己的形象,比如躺在地上,請父母幫忙描出身體的輪廓,然後自己進行剪貼,也可自己畫自畫像;引導孩子對自己的照片、作品進行分類、整理,按日期前後進行排列,或按照內容進行編排,建立一個較為完整的成長檔案;把各種折紙作品收集起來裝訂成冊,使孩子能經常翻閱、觀賞,為自己的成長感到驕傲和自豪。
④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長處。有些孩子會唱歌,有些孩子能做模型飛機,有些孩子能獨立喂養小動物,還有些孩子踢得一腳好足球。其實幹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培養孩子一種愛好,然後以此來鼓勵他,督促他,推動他,讓他不停地去學習,發展他的長處。否則最大的悲劇也許會是,你強迫孩子向你認為是最好的方向發展,然而這個方向並不是孩子真正的長處。
⑤讓孩子感到自己有用。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所作所為是有價值有意義的,讓孩子感受到成就感,這會激發孩子的自信,從而帶動他在學習上的熱情。傾聽孩子的想法和建議,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麵臨的問題,這能使孩子感到自己的智能和潛力。有三個不到4歲的小孩搶著一輛小自行車,誰也騎不成。旁邊的家長讓他們想想看,有什麼辦法讓大家都能騎到。一個小孩想了想說,我們一人騎一會兒,輪流騎。大家采納了他的建議。這種采納帶給他的高興和鼓勵,恐怕不亞於成人在單位所提的合理化建議被采用。除了采納孩子的建議外,還可引導孩子做些對家庭、對別人有益的事,哪怕隻是讓孩子種種花草,買買東西。
⑥讚揚和鼓勵。想要讓孩子提高自信,父母要經常讚揚孩子,讓他感覺到“我很可愛”、“我有能力”。兒童對自身力量的認識很膚淺、不穩定,他們對自己自身力量的估計和評價依照他人作標準,別人怎樣看待孩子,他們就怎樣看待自己。周圍人的鼓勵,特別是他最熱愛和崇敬的權威者對他的評價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鼓勵、讚揚對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是很有益的。但須注意得當、得法。過度地或過於輕易地濫用鼓勵和讚揚,會使孩子感到你不真誠、對他的期望過低,或不懂得什麼才是真正值得讚揚的。最好是對孩子的行為或進步給予及時的、準確的反應,比如對他說:“我看到你已經學會分數的加減了”,“你的那首詩確實寫得不錯”。這比籠統地說“好極了”,效果會好得多。
⑦不要隨意懲罰孩子。打罵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損傷嗎?這全在於父母打罵的意圖。給固執的孩子一巴掌有時可以奏效,但我們不能因此把自己的煩惱全發泄在孩子的身上,更不能當著其他孩子的麵打自己的孩子或嘲笑挖苦他,而且父母要時刻牢記:自己是孩子眼中公正秩序的化身,如果你以很惡劣的態度對待孩子,孩子就會懷疑你是否真的愛他,從而失去自信。
⑧讓孩子體驗成功。完成某項任務、學會某項技能、取得某種成績都屬此例。這裏要注意的是,在激勵孩子做某種具有挑戰性的事情時,不要隻是誘之以物質。最好把他作為已有一定智力和能力的人,以自尊心、榮譽心來激發他。這樣才能保持激勵的持久和深入。比如讓4歲的孩子自己穿褲子,不要說:“你現在自己穿上,下午就給你買雪糕。”而隻需說:“我想你已經長大了,能夠自己穿上它了。”在這樣的提示下,他努力穿好了,就會感到自己確實已長大了,就會在此後每天的努力中鞏固這種感覺,從而自信心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