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40枕邊書16(1 / 3)

第六章 正麵看孩子:做個“懂事”的好媽媽

1.偉大的母愛是孩子成長最肥沃的土壤

孩子是婚姻生活最重要、最直接的成果,可以說孩子的缺陷就是婚姻的缺陷,一個缺乏母愛的孩子帶給婚姻的隻能是陰影和悲哀。母愛是世界上最無私、最高尚的愛。一個孩子擁有了這樣的愛將是他這輩子最大的福分,也是一個母親在婚姻生活中最基本的責任。

倫敦大學心理學家多蘿西·埃諾博士,談到那些渴望成功並取得成功的人們時說:“母親那種獻身精神、那種專注,灌輸給一個男孩的是偉大的自尊,那些從小擁有這種自尊的人將永遠不會放棄,而是發展成自信的成年人。你有了這種信心,如果再勤奮就可以成功。”英國皇家醫院心理學家悉尼·克朗認為,確保一個孩子健康、幸福成長的最佳之路仍然是傳統之路——一個父母相親相愛的穩定家庭。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英國前首相希思、英國歌唱家埃爾頓·約翰、電影演員史泰龍、國際象棋大師加裏·卡斯帕羅夫……他們在各自的領域裏並非都是最聰明、最富創造性或最佳之人,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即是母親幫助他們樹立雄心壯誌,並為他們的成功傾注了全部精力。

國際象棋大師加裏·卡斯帕羅夫,在22歲時成為世界上最年輕的國際象棋冠軍,是國際象棋史上的奇才。卡斯帕羅夫能講15國語言,是一位有造詣的數學家、計算機專家、紐約華爾街雜誌的定期撰稿人。卡斯帕羅夫7歲時父親不幸去世,自那以後,他的母親克拉拉成了他前進的指導力量。在他的自傳《變化的童年》中,卡斯帕羅夫把童年對象棋的興趣歸結於觀看母親下棋。是母親鼓勵他樹立強烈的自我,這對他走向國際象棋世界級大師起了關鍵作用。卡斯帕羅夫的密友、英國國際象棋大師雷蒙德·基恩說:“每一場比賽他的母親總要到場,在隱蔽的地方,因為她是他的侍從副官、他的參謀長。他依賴她的出現,他需要知道她在哪裏。”另一位國際象棋大師回憶起一盤家庭錄像帶,上麵記錄了卡斯帕羅夫20多歲時的情況。他說,錄像上拍攝了他在遊泳池裏遊了許多個來回後從水中上來的情景:他的母親趕忙走上前去為他裹了一條大浴巾。許多20多歲的青年對母親對他們這樣的摯愛會感到不好意思,但卡斯帕羅夫感到十分自然。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也是母親培養出來的一位成功者。在克林頓來到人間前3個月,他的父親去世了。克林頓的母親弗吉尼婭是上夜校成為一名護士的,她下決心要使兒子不但有個好職業,而且要上升得很快。她一心撲在兒子身上,讓克林頓住大房間,在他3歲時就開始教他讀寫。克林頓上小學時,弗吉尼婭每天接送他上學,為此克林頓被同學們譏笑為“膽小鬼”。上高中時,克林頓是同學中第一個擁有汽車的學生,是他母親從小給他存錢買的。後來克林頓到牛津上學時,弗吉尼婭要求他每星期給她寫一封信,並審查他結交的新朋友,叮囑克林頓“永不停止學習,永遠不要說‘我做不到’”。

英國前首相希思是由勞動階級家庭成為保守黨首相的第一人。希思回憶個人的成長史時說,是母親伊迪絲向他灌輸了信念——隻要努力就能成功。伊迪絲是一個貴夫人的女傭,後來和一個木匠結了婚。她深信,她的兒子將來一定能解決當時流行的階級成見,出人頭地。希思83歲時仍然對50年前逝世的母親十分懷念。他深情地說:“當母親逝世時,我心力交瘁,簡直要垮掉,我幾乎不知道如何生活下去。”

“子不教,父之過”,這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古訓。然而近代教育學研究得出的結論卻是:“母親對兒童智商及後天智力開發的影響大於父親。”

據介紹,在影響兒童智商的遺傳與後天智力開發與環境兩個方麵,中外專家得出基本一致的結論:即遺傳因素占61%,後天智力開發與環境因素占39%。父母與子女智商相關係數都很大。相關領域的專家們在進一步研究中發現,在遺傳方麵,對中國兒童智商的影響,母親方麵與父親方麵占比約為5∶4。

那麼,母親對孩子,尤其是嬰幼兒階段孩子的智力影響具體是怎樣的呢?嬰兒啼哭時,被母親抱起,即使沒有吃奶,哭聲也會立即停止,並表現出安詳的麵容,這說明嬰兒對母親的依賴是十分明顯的。孩子在1~2歲時,雖然已經會一個人玩,但母親不在身邊時,他們就會感到不安,玩的興趣立即減少。孩子在母親麵前可以任意撒嬌,但在別人麵前就沒有那樣隨便和自然。母親懷抱嬰兒,用手輕輕撫摸,嬰兒會流露出歡喜的表情。幼兒3~4歲時已經學會了自己走路和自己動手做各種各樣的事,但在母親身邊會表現得更活潑些。比如母親坐在某一個地方,孩子可以在周圍任意地玩耍,如果母親走遠些,小孩會經常回來看母親在不在原地,如果不在就會哭叫,這是一種失落感和不安全感。在母親身邊的孩子總是無憂無慮、無拘無束、活潑自然。孩子對母親的依賴和在母親身邊的自由自在,使孩子感到無比幸福,這對孩子早期的精神智力發育肯定具有重要作用。有人研究觀察孤兒院的兒童,即便得到同樣的營養護理,他們的生理活動和智力發育比由親生父母養育的兒童遲緩,其關鍵在於缺乏母愛。如果把智力落後的兒童早年從孤兒院送到充滿情感和知識刺激的地方,他們的智力水平就會很快提高。

總之,無論經濟條件多麼好,是否有專人照顧小孩,這都不能代替母親對孩子的影響。如果母親工作忙,經濟條件好,在小孩出生後就將孩子完全交給保姆,與孩子長期分開,孩子長期體驗不到母愛,將會影響小孩的智力發育。因此母親再忙,經濟條件再好,也應盡量抽出時間關心和愛護小孩,經常和小孩一起玩耍,讓孩子從中得到快樂,學到知識,這將對兒童的智力發育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對孩子來說,“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而天下做母親的方式卻是千差萬別。

讓我們再看一個成功的母親的教育案例:

在北京一家公司工作的宋女士,有一個7歲的兒子,3年前,她的丈夫因病故去,對她和孩子都是一個很大的打擊。不完整的家庭使她在教育孩子方麵也麵臨重新調整自己的任務。“我記得有一件事,對我觸動很大。我常念報紙給孩子聽,有一次讀到一個失去父親的中學生生活困難的報道。兒子說:‘媽媽,咱們給他送點錢吧。’我說可以,就到那個學校去了。但是見了那個孩子,我覺得很失望。他學習成績很好,但非常孤僻,對人很冷淡,不知道怎麼與人交往,我感覺他發展得很偏。我的孩子也沒有父親,我不希望他向這個方向發展。所以我從各方麵鍛煉他,讓他懂得關心別人,知道與人交往的規則,有獨立意識,做一個有用的人。人們說‘望子成龍’,我也這樣想過,但不強求。成才就行,一定要做個有用的人。現在的孩子在學習方麵抓得都比較緊,但是忽略了適應社會的問題,將來走出校門他們是不是有很強的生存能力,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

什麼樣的母親才算現代意義上“合格的母親”呢?

首先,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理解孩子,做一位開明的母親。當孩子遇到問題時,應該讓他自己去解決自己的問題;

其次,有意識地讓孩子了解母親的弱點,彼此平等相待,保持比較自然的母子(或母女)關係,當母親出錯時也能得到子女的諒解,並應勇於向孩子認錯;

第三,孩子一天天在長大,總有一天要飛走,我們對感情上的“空巢期”要做好心理準備。空巢期引起的家庭秩序的混亂、精神上的困惑甚至不亞於更年期。母親在為孩子付出的同時也要保持自己的個性,這一點也很重要。

最近,台灣的一個婦女組織提出了“學習媽媽”的概念,探討現在的母親如何跟上時代,讓生活更豐富、更有品位的問題,同時還提出了“婦女十大生活指標”,供母親們自我檢測是否夠格做“學習媽媽”。這十大指標是:

①每天看報紙;

②每天運動30分鍾;

③每周閱讀一本書;

④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及社會團體;

⑤每月參與知識性講座;

⑥每天至少說一句讚美家人的話;

⑦喜歡書寫表達意見;

⑧選擇知識性的電視節目;

⑨主動參與各項成長的課程;

⑩學習上網查詢及閱讀資料。

做母親是每一個女性最基本的權利,但做一個優秀的母親則需要下另一番苦功了。因為母愛可以提供給孩子成長所需的最肥沃的土壤。無論對於婚姻還是你自己這都是一種責任。你沒有任何理由逃避,惟一的選擇就是以愛的名義把母親這個角色扮演好。

2.不要低估男人對孩子的影響

中國幾千年來“男主外,女主內”的婚姻生活格局,使大部分女人片麵地以為教育孩子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而男人似乎就可以優哉遊哉地在一旁看熱鬧。但是據權威人士研究證明,孩子的健康成長環境離不開男人的身影,父親不能老是遊離在孩子的視線之外,這樣天長日久,對孩子的身心發育極為不利。

據報道,廣東省青少年研究所曾經對700多名有犯罪行為的未成年人進行調查,在問及“你在被管教期間最想念的人是誰”時,父親名列首位,高居70%;問及“生活中對你產生正麵影響最大的人是誰”時,父親再次奪冠,為31.2%,其次是朋友,占20%,母親隻排在第三位,占15.2%。

上海市某小學有個小男孩,平日說話嗲聲嗲氣,愛與女孩一起玩,大家都覺得他“怪”,不太像小男子漢。後來,他做了有關心理行為測試,證實他的確存在不認同自己性別的不健康心理。更令人驚訝的是,該校209名高年級學生中竟有42人存在這種不良心理傾向,其中除了一名女孩外,41人全為男孩。

事實上,上述現象在小學生中帶有一定的普遍性。有位心理學家調查了上海市部分小學五六年級的學生,也發現有13.9%的學生希望自己是異性。

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但有一點毋庸置疑,一些家庭中父愛不足,也是導致男孩不像男子漢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