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40枕邊書14(2 / 3)

生活是自己的,隻要自己過得開心、舒適就好,何必讓有害無益的攀比損害自己的幸福呢?

3.從林語堂的半半哲學中感悟點什麼

四十歲女人常常覺得生活和工作不相容,她們既想在工作上做出一番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又想過著自由愜意的生活,但結果,她們總是兩頭不討好,顧此失彼。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工作可以使一個人高貴,但也可能把他變成禽獸。”這句話也可能是你的寫照。意氣風發的時候,你覺得自己仿佛可以征服天下;沮喪疲憊的時候,你看你自己可能連一隻小螞蟻都不如。

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為了生計又不能辭職,那麼別忘了,下了班之後,記得把自己拉回來!除了工作之外,你應該還有其他人生的目標,一些希望完成的事,例如,你真的想在陽台上種番茄,想到海邊釣魚,不要遲疑,趕緊動手吧!除了工作之外,生活依然屬於你自己,不要忘了為自己的快樂奮鬥!

做“雙麵人”時同樣可以將自己塑造成“雙贏人”。工作是贏家,生活也是贏家。不管你有過多少豐功偉業,不管你是不是受人注目的偶像,回到生活裏就把它忘掉吧!其實,世上大多數人的人生目標都很簡單:平安地活著,擁有幸福的家庭,做一點讓自己開心的事,就足夠了!

人們生而有欲又從不加以限製,致使現代社會的大多數人都不約而同地追求欲望的滿足,於是,無休止的競技爭鬥和自我欲望的無限膨脹也就應運而生。有人將獲取無限財富,並躋身於世界富豪的排行榜,視作自己一生的奮鬥目標;有人聲色犬馬、日耗鬥金,過著奢靡得不能再奢靡的生活;還有的人為了名聲地位、出人頭地,以至於竭思盡慮、無所不用其極。林語堂也是一個充滿欲望的人,無論工作、金錢、感情和飲食上他都有著強烈的需求,但與眾不同的是,他對這些欲望常常加以限製,這就帶來了林語堂人生追求的“中庸”性質,即半半哲學的人生觀。

林語堂深受儒家學派思想的影響,特別是孔子,所以林語堂對中庸思想推崇備至,他說:“我像所有的中國人一樣,相信中庸之道。”林語堂還非常喜歡清代李模(密庵)那首《半字歌》,認為它最形象地反映了自己的人生理想。這首《半字歌》寫道:“看破浮生過半,半之受用無邊。半中歲月盡悠閑,半裏乾坤寬展。半郭半鄉村舍,半山半水田園。半耕半讀半經廛,半士半姻民眷。半雅半粗器具,半華半實庭軒。衾裳半素半輕鮮,肴饌半豐半儉。童仆半能半拙,妻兒半樸半賢。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顯。一半還之天地,讓將一半人間。半思後代與滄田,半想閻羅怎見。飲酒半酣正好,花開半時偏妍。半帆張扇免翻顛,馬放半韁穩便。半少卻饒滋味,半多反厭糾纏。百年苦樂半相參,會占便宜隻半。”這是對中庸哲學的形象闡釋,它將天地人生的種種現象與關係寫得繪聲繪色,一覽無餘,其中在對天地萬物的悲憫中又有著達觀超然的人間情懷。沒有對世界、人生的本質性理解,如何能深刻、透徹以至於此。作者也將天地間的冷暖、得失、出入、是非、進退、悲歡描述得入木三分。

其實,人生中存在著多個矛盾體,對每個矛盾體都應采取一種“半半哲學”的調和方法。因為人生永遠有兩個方麵,工作與消遣、事業與遊戲、應酬與燕居、守禮與陶情、拘泥與放逸、謹慎與瀟灑。其原因就在於人之心靈總是一張一弛,若海之有潮汐,音之有節奏,天之有晴雨,時之有寒暑,日之有晦明。

林語堂將“半半哲學”運用到人生上,也為自己找到了一個有力的支點。他說:“我們承認世間非有幾個超人——改變曆史進程的探險家、征服者、大發明家、大總統、英雄——不可,但是最快樂的人還是那個中等階級者,所賺的錢足以維持獨立的生活,曾替人群做過一點點事情,可是不多;在社會上稍具名譽,可是不太顯著。隻有在這種環境之下,名字半隱半顯,經濟適度寬裕,生活逍遙自在,而不完全無憂無慮的那個時候,人類的精神才是最為快樂的,才是最成功的。”這裏所提到人生成敗得失的問題,也涉及到人生的最終目的問題,也可以這樣說,是將人生的歡樂刪除掉而一味追求所謂的創造,還是在創造之餘保有一顆快樂、幸福之心?因此,在生活中一無所求,就沒有憂慮。心態從容平靜,精神飽滿豐盈,生命充實內在,此種人生才值得一活。

人生苦短,最長命者亦不過百歲。以往我們的人生觀可能比較注重不斷地奮鬥、獲得,扼住命運的咽喉並與之抗爭之精神,但卻相對忽略了充分地體會人生,細細地咀嚼生命中的每一時刻。

《菜根譚》中有這樣幾句話:

花看半開,酒喝微醉,此中大有佳趣。

若至爛漫爛醉,便成惡境。經曆盈滿者,慎思之。

凡事適可而止,欲念隻求適度而已,不宜過火,太過猶如不及。對事情過分追求,效果反而不美。不如放寬胸懷,追求另一種殘缺的美,這更能將美發揮得淋漓盡致。僵化的觀念,隻會把自己活生生地釘死在框子裏,生命遂變得呆板乏味。曾有心理學家說:“若不能改變眼前的事實,則改變自己對這事實的看法。”正如一句歌詞中唱的一樣:“人生就像一場戲,又何必太在意。”不要對此過分的認真或操心。

儒家講“中庸”,佛教則提倡“隨緣”。膽憨山大師的醒世歌,大有哲理,合乎中庸、隨緣之道。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

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

謹慎應酬無懊惱,耐煩做事好商量。

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

世界由來多缺陷,幻軀焉得免正常。

語氣何等踏實,不愧為真參實學的箴言!

究竟要多少名、多少利,人才會有所滿足?媒體的廣泛傳播,使人們很容易了解各種階層各種身份的人如何爭名逐利,又如何為了名利而身陷江湖,身不由己。看到那麼多宦海浮沉、人情冷暖,應該想到,在名利之外,女人總是要為自己保留一些尊嚴。一介布衣不見得一定清寒,但絕對可有萬丈豪氣。

4.快樂是簡單的姊妹篇

一直以來,人們不斷地把各種有形、無形的東西加在自己身上,好讓自己富有、充裕,讓自己壯大、盈滿,人們相信隻有這樣才能擁有幸福。然而,事實是我們想擁有的越多就會越煩惱,而簡單的生活才能讓我們快樂。

在報上讀到一篇報道:信用卡滋生欠款一族,美國青年開始花“退休”後的錢——

約翰·唐納德是休斯頓大學的一年級學生,他第一次用信用卡支付簽了名,得到了一件T恤衫。20年後,他發現自己已經用24張信用卡支付簽了字,總計消費高達16萬美元。

四十歲的米娜·霍爾度完蜜月回來,發現自己已經被老板炒了魷魚。她和丈夫不得不開始盤算如何償付旅行以及購置新房家具的4.6萬美元的現金。

與以往其他年代的人不同,現在二十歲至四十歲的美國人都是伴隨著債務文化成長的。這種文化是由方便易行的信用卡產品、持續繁榮的經濟以及奢華的生活方式組成的。有關人士指出,現在許多美國人往往是靠欠單生活,利用信用卡和貸款,來支付餐館費用,來購買高技術玩具,以及新款汽車。有很多學生在他們大學畢業之前,就已經債台高築。因債務纏身,不少人發現自己現在已經很難買得起房了。就像有人說的:我們得竭盡全力來償還我們的欠款。

那麼,這裏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是信用卡不好,是“超前消費”不對,還是經濟繁榮、高科技發展有罪?你看,什麼手機、尋呼器、語音郵件、配有第二部電話線的計算機或者DSL的接頭、因特網服務產品和掌上電腦等等,可不都是高科技的產物?而這些東西又是年輕人最喜歡的,盡管它們價格昂貴。

還是一位美國女人自己說出了問題所在:電影、電視節目以及廣告都在鼓吹這樣一種觀念——現代人有權享受豐富的生活方式。“在那瘋狂的緊跟時髦生活的浪潮中,我們便不知不覺地陷入了金融麻煩中。”

睿智的中國古人早就指出:“世味濃,不求忙而忙自至。”所謂“世味”,就是塵世生活中為許多人所追求的舒適的物質享受、為人羨慕的社會地位、顯赫的名聲等等。現代人追求的“時髦”、“新潮”、“時尚”、“流行”,像被鞭子抽打的陀螺一樣忙碌——或拚命打工,或投機鑽營,應酬、奔波、操心……很難再有輕鬆地躺在家中床上讀書的時間,也很難再有與三五朋友坐在一起“侃大山”的閑暇。忙得會忽略了自己孩子的生日,忙得沒有時間陪父母敘敘家常……

可憐的美國人,在電影、電視節目以及廣告的強大鼓動下,“世味”一“濃”再“濃”,瘋狂地緊跟時髦生活,結果“不知不覺地陷入了金融麻煩中”。今日的美國人盡管也在努力工作,收入往往也很可觀,但收入永遠也趕不上層出不窮的吸引你的消費產品的增多。如果他們不克製自己的消費,不適當減弱濃烈的“世味”,他們就不會有真正的快樂生活。

菲律賓《商報》登過一篇署名陳美玲的文章。作者感慨她的一位病逝的中年朋友一生為物所役,終日忙於工作、應酬,竟連孩子念幾年級都不知道,留下了最大的遺憾。作者寫道,這位朋友為了累積更多的財富,享受更高品質的生活,終於將健康與親情都賠了進去。那棟尚在交付貸款的上千萬元的豪宅,曾經是他最得意的成就之一。然而豪宅的氣派尚未感受到,他卻已離開了人間。作者問:“這樣汲汲營營追求身外物的人生,到底快樂何在?”

這位朋友顯然也是屬於“世味”濃的一族,如果他能把“世味”看淡一些,像陳美玲那樣“住在恰到好處的房子裏,沒有一身沉重的經濟負擔,周休二日不值班的時候,還可以一家大小外出旅遊,賞花品草……”這豈不是愜意的生活?

陳美玲寫道:“‘生活簡單,沒有負擔’,這是一句電視廣告詞,但用在人的一生當中卻再貼切不過了。與其困在財富、地位與成就的迷惘裏,還不如過著簡單的生活,舒展身心,享受用金錢也買不到的滿足來得快樂。”

“隻有簡單著,才能快樂著。”不奢求華屋美廈,不垂涎山珍海味,不追名逐利,不扮貴人相,過一種簡樸素淨的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快樂,一種外在的財富也許不如人、但內心充實富有的生活,這才是自然的生活。有勞有逸,有工作著的樂趣,也有與家人共享天倫的溫馨、自由活動的閑暇,還用去忙裏偷閑嗎?“世味淡,不偷閑而閑自來。”

“簡樸生活”並不是要你放棄所有的一切。實行它,必須從你的實際出發。簡單生活不是自甘貧賤。你可以開一部昂貴的車子,但仍然可以使生活簡化。一個基本的概念就在於你想要改進你的生活品質而已,關鍵是誠實地麵對自己,想想生命中對自己真正重要的是什麼。

空閑時,你不妨回想一下自己的生活處境,因為一味追求繁複的生活,我們吃了多少苦頭!因此我們要懂得放棄和放手的藝術,要樹立簡單生活的觀念,這樣一來生命就會向你展現出另外一個截然不同的景致和局麵。

5.不要讓名利吞噬了你的心靈

名利,是一種榮譽、一種地位。不僅男人熱衷名利,不少四十歲女人為了一時的虛名所帶來的好處,也會忘我地去追求名利。結果她們得到了名利,卻失去了快樂的心境。

沉溺於名會讓你找不到充實感,讓你備感生活的空虛與落寞。尤為可怕的是,虛名在凡人看來往往閃耀著耀眼的光芒,引誘你去追逐它。盡管虛名本身並無任何價值可言,也沒有任何意義,但是總有那麼一些人為了虛名而展開搏殺。真正體會到生命的意義、人生的真諦的人都不會看重虛名。

幾年前,馬思尼自己創業當老板,年收入超過50萬美元。不料,就在公司的業績如日中天的時候,他突然決定把公司交給太太經營,自己則轉到一家大企業上班,月薪驟減為6000美元。周圍的人都無法理解他:“你到底在想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