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成大事的男人必知的57個細節12(1 / 3)

35.當別人給你難堪時,機智還擊

許多人交際不成功的原因就是不管對什麼人,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結果常常鬧出一些矛盾和是非。要成大事的男人要避免犯這樣的錯誤,注意說話時的細節,做到說話看對象,比如當別人給你難堪時,要采用機智而不失風度的方式進行還擊。

坎龍也曾遇見過這樣的情況。他第一次在美國眾議院發表演講時,被言辭犀利的新澤西州的代表菲爾普斯在中間這樣譏諷了一句:“這位從伊裏諾斯來的先生,恐怕口袋裏裝滿了燕麥吧。”

全院的人聽了便哄堂大笑起來。要是換了一個薄臉皮的人,遭到這番譏笑恐怕就會不知所措了。但是坎龍卻不然,他雖然外表粗蠻,但心裏卻非常明白這句話的意義。

“是的,我不僅口袋裏有燕麥,而且頭發裏還藏著草籽。我們西部的人,很多都有濃厚的鄉土味兒,不過我們的草籽是好的,能夠長出好苗來。”

就憑著這種反駁,坎龍的名聲越來越大,人們都稱他為“伊裏諾斯的草籽議員”。他能夠把別人的批評,轉變為一種對自己有利的稱讚和同情,是因為他熟悉一種自嘲的方法。但在這自嘲之外,他又能從容地對別人的指責進行反擊。

納爾遜·曼德拉是南非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一生都致力於解放南非黑人的偉大事業。1962年被捕後被判終身監禁。在獄中,他從不妥協,並為將來的鬥爭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迫於南非黑人的抗爭和國際輿論的壓力,南非白人政府被迫釋放了曼德拉。1994年4月,曼德拉當選為南非曆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在那漫長的反種族歧視的鬥爭中,他的喜、怒、哀、樂都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

曼德拉出獄後,不僅要處理繁忙的工作,還得應對南非右翼勢力的威脅和迫害。當有人告訴曼德拉白人右翼勢力已經放出風來要暗殺他時,曼德拉卻十分輕鬆地回答:“我太忙了,無暇顧及我的生命。”

1991年10月,英聯邦國家舉行首腦會議,曼德拉應邀參加。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一位年輕的白人記者問曼德拉:“南非局勢那麼亂,黑人參政到底有無希望?”

對於這樣的提問,本來應很生氣的曼德拉竟然十分親切地回答了他:“小夥子,我的年齡是你的一倍還多,但我比你樂觀得多,你為何如此悲觀呢?”

此言一出,全場哄堂大笑。原以為所提問題會使曼德拉十繃難堪的那位白人記者卻落得自己難堪起來。

輪到一位黑人記者提問題了,他支支吾吾地說:“我的問題被剛才那個人提過了……”

曼德拉緊接著說:“那麼剛才那個人是把你嘴巴叼走的小狗。”

會場裏又是一次哄堂大笑。

這裏,針對不同的對手,曼德拉采用了不同的回答方式。對那位首先提出問題的白人記者,作為黑人的他控製住自己的情緒,以一個長者的身份做了非常巧妙地回答;而在回答那位黑人記者時,他又不露聲色地將自己的情緒發泄了出來,而且是以一種幽默機智的形式。

人際交往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自己的情感,和不同的成長環境,所以在人際交往時他們所體現的方式自然也就不同。因此,麵對不同的交際對手,成大事的男人會使用不同的應對方法,如此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著名人際關係學家蘭·勒貝茨先生通過自己的多年人際關係實踐證明,他說,與人交往時,他最害怕碰到的是以下5種人:

第一種人是所謂的凶悍派。

這種人在人際交往中常用語言或肢體暴力威脅對方。比如“這是什麼話”或“我現在就要……”,或者“你要是不……我就……”等等。

第二種人是所謂的逃避派。

這種人在人際交往中往往避而不見,或采取拖延戰術。他會說:“明天再說吧”或“我沒時間”或“這不歸我管”等等。

第三種人是所謂的龜縮派。

這種人在人際交往中通常采取完全逃避的態度。他們總說“我不懂”或“這不行”或“我不知道”等等。

第四種人是所謂的高姿態派。

這種人在人際交往時習慣於用極端的要求來恐嚇對方。他們往往會說“我隻等到5點”或“中午以前一定要成交”這樣的話。

第五種人是所謂的兩極派。

這種人根本不談,隻逼你在“要”或者“不要”之間做決定。

以上所列舉的5種人,我們可能在人際交往中經常會遇到。那麼,我們如何對付蘭·勒貝茨先生所說的自己最害怕的這幾種人呢?下麵請看蘭·勒貝茨先生總結出的9種策略:

(1)對付凶悍派,最有效的方式是引起他們的注意,必須把他們嚇醒,讓他們知道你忍耐的底線在哪裏。當然,我們的目的不是懲罰,而是要讓他們知道你忍耐的極限。

(2)指出對方行為的不當之處,並且建議雙方應進行建設性的談話,在這種情況下對方也許會收斂火氣。這時最重要的是提出進一步談話的方向,給對方一個可以繼續交涉下去的台階。

(3)對付逃避派或龜縮派,要先平定他們的情緒,了解他們。恐懼的原因,然後建議更換時間或地點進行商談,適時說出他們真正的恐懼所在,讓他們覺得你了解他們而產生安全感。這種方法對付凶悍派也很有效果,隻要他們產生了安全感,自然就不會失去控製。

(4)堅持一切按規矩辦事。凶悍派、高姿態派、兩極派都會強迫你接受他們的條件,你應拒絕逼迫,並堅持公平的待遇。

(5)在人際交往時,當對方采取極端手段威脅你時,可以請他解釋為什麼要采取這樣極端的手段,並且可以說:“我需要更好地了解你為什麼會這樣想、這樣做,以便於我能接受你的要求。”

(6)沉默是金。這是最有力的策略之一,尤其是對付兩極派,不妨可這樣說:“我想現在不適合談話,我們都需要冷靜一下。”

(7)改變話題。當對方提出極端要求時,最好假裝沒聽到或聽不懂他的要求,然後將話鋒轉往別處。

(8)不要過分防禦,否則就等於落入對方要你認錯的圈套。在盡量聽完批評的情況下,再將話題轉到“那我們針對你的批評如何改進呢”這一方麵。

(9)避免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辯解,應多問問題。隻有問問題才能避免對方進一步的攻擊。盡量問“什麼”,而避免問“為什麼”。問“什麼”時,答案多半是事實,問“為什麼”時,答案多半是意見,就容易有情緒。

總之,在與人交往的談話中有許多細節需要注意,能注意到這些細節的男人才能在人際關係中遊刃有餘,為成大事打下良好的基礎。

36.不要輕易承諾

一個男人的誠實與信譽是他獲得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而能否兌現其承諾便是一個男人是否講信用的主要標誌。

“你的承諾和欠別人的一樣重要。”這是人們的普遍心理。所以,成大事的男人一定要注意,當你要應承別人某一件事情時千萬要三思而行。

因為當對方沒有得到你的承諾時,他不會心存希望,更不會毫無價值地焦急等待,自然也不會有失望的慘痛。相反,你若承諾,無疑在他心裏播種下希望,此時,他可能拒絕外界的其他誘惑,一心指望你的承諾能得以兌現,結果你很可能毀滅他已經製定的美好計劃,或者使他延誤尋求其他外援的時機,一旦你給他的希望落空,那將是扼殺了他的希望。

並且如此一來,你的形象就會大跌,別人因你不能信守承諾而不相信你了,別人也不再願與你共事,不願再與你打交道,那麼,你隻能去孤軍奮戰。有些人在生活或工作上經常不負責,許下各種承諾,而不能兌現承諾,結果給別人留下惡劣印象。如果承諾某種事,就必須辦到,如果你辦不到,或不願去辦,就不要答應別人。

成大事的男人不會輕易去承諾某一件事,即使有把握,也不會輕易承諾。

而生活中有許多人都把握不了承諾的分寸,他們的承諾很輕率,不給自己留下絲毫的餘地,結果使許下的諾言不能實現。

某高校一個係主任,向本係的青年教師許諾說,要讓他們中三分之二的人評上中級職稱。但當他向學校申報時,出了問題,學校不能給他那麼多的名額。他據理力爭,跑得腿酸,說得口幹,還是不能解決問題。他又不願意把情況告訴係裏的教師,隻對他們說:“放心,放心,我既然答應了,一定要做到。”

最後,職稱評定情況公布了,眾人大失所望,把他罵得一錢不值。甚至有人當麵指責他說:“主任,我的中級職稱呢?你答應的呀!”

而校領導也批評他是“本位主義”。從此,他既在係裏信譽掃地,也在校領導跟前失去了好感。

因此,我們在工作中,不要輕率許諾,許諾時不要斬釘截鐵地拍胸脯,應留一定的餘地。當然,這種留有餘地不是給自己不作努力尋找理由。自己必須竭盡全力去實現諾言。

即使是自己能辦的事,也不要馬上答應。

事物總是發展變化的,你原來可以輕鬆地做到的事也可能會因為時間的推移、環境的變化而有了一定的難度。如果你輕易承諾下來,會給自己以後的行動增加困難,對方因為你現在的承諾而導致將來的失望。所以,即使是自己能辦的事,也不要輕易承諾,不然一旦遇上某種變故,讓本來能辦成的事沒能辦成,這樣一來,你在別人眼裏就成了一個言而無信的偽君子。

給人承諾時,成大事的男人不會把話說得太滿,因為那很容易給人留下虛偽的印象。那麼該怎樣承諾才會不失分寸呢?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承諾方式和方法。以下三種方法可供借鑒:

1.對把握性不大的事兒,可采取彈性的承諾

如果你對情況把握不大,就應該把話說靈活一些,使之有伸縮的餘地。例如,使用“盡力而為”、“盡最大努力”、“盡可能”等有較大靈活性的字眼。這種承諾能給自己留一定的回旋餘地。

2.對時間跨度較大的事情,可采取延緩性承諾

有些事情,當時的情況認準了,可是由於時間長了,情況會發生變化。那麼,在你承諾中可以采用延緩時間的辦法,即把實現承諾結果的時間說長一點,給自己留下為實現承諾創造條件的餘地。

比如:有人要求老板給自己加薪,老板可以這麼說:“要是年終結算,公司經濟效益好,公司可以給你晉升一級工資。”用“年終結算”一語表示實現承諾時間的延緩,顯得既留有餘地,又入情入理。

3.對不是自己所能獨立解決的問題,應采取隱含前提條件的承諾

如果你所作的承諾,不能自己單獨完成,還要求別人幫忙,那麼你在承諾中可帶一定的限製。

比如:你承諾幫朋友辦理家屬落戶的問題,這涉及到公安部門和國家有關政策,你不妨這樣說更恰當一點:“如果以後公安部門辦理農轉非戶口,而且你的條件又符合有關政策,我一定幫忙。”這裏就用“公安部門辦理”、“符合有關政策”等對承諾的內容做了必要的限製,既見自己的誠意,又話語靈活,具有分寸,還向對方暗示了自己的難處(也要求別人),真是一石三鳥。

為人處事,應當講究言而有信,行而有果。因此,承諾不可隨意為之,信口開河。明智者事先會充分地估計客觀條件,盡可能不做那些沒有把握的承諾。

男人要成大事就須知有了承諾,就應該努力做到,千萬不要亂開“空頭支票”,不然不僅傷害了對方,還會毀壞自己的聲譽,使自己在社會上難有立足之地。

37.公共場合要保持自身的清潔

出入公共場合時,成大事的男人要特別注意自己的儀表,保持自身的整潔。

襯衫領子汙黑,皮鞋沾著泥點,西服皺巴巴的,汙跡斑斑,頭發蓬亂,指甲裏滿是汙垢。這個樣子出現在公共場合是缺乏修養的表現,會失去自身的尊嚴,成大事的男人必須避免這些。因為任何人對這種滿身不清潔的人都不會信任也不會留下一個好印象。

日本鬆下電器公司創始人鬆下幸之助在他的日記裏曾記下了這麼一件事:

有一段時間,因為事多忙得夠嗆,他很久沒有理發洗澡刮胡子了,身上的衣服來不及換洗也髒兮兮的。他去一家理發店理發,理發師忍不住客氣地批評他太不重視自己的容貌和整潔了,理發師對他說:“你是公司的代表,卻這樣不修邊幅,邋遢不潔,別人會怎麼想,試想如果當老板的都這樣隨便,你想他公司的產品還會好嗎?”

理發師的話對鬆下很有啟發。這位理發師的話是很有道理的:一個衣衫不整,邋邋遢遢,沒有精神的人,是不可能贏得他人的好感和信任的,這等於在接觸的一開始,你就為自己埋下了失敗的種子。

有一位參加演講的男士,他不太注意自己的形象,不修邊幅,穿著一條寬寬鬆鬆的褲子,變了形的外衣,胡子和頭發像亂草。

這個人的演講本來很有水平,可他並沒有贏得觀眾的掌聲,因為他的形象給了觀眾這樣的印象:這位演講者的思維跟他的外表一樣,也是亂七八糟的。

一旦這種印象形成了,即使他以後再努力,即使他的演講內容再好,也很難取得成功。

美國許多家大公司對所屬雇員的裝扮和外在形象都有嚴格的規定。這些規定不是指要穿得怎麼好看,而是要符合人們觀感的水準。在公共場合,一個人的清潔應該注意以下幾個細節:

(1)鞋擦過了沒有?

(2)褲管有沒有汙痕?

(3)襯衣的扣子扣好了沒有?

(4)胡須刮了沒有?

(5)頭發梳好沒有?

(6)衣服上的褶子是否注意到?

乍一聽似乎可笑,可事實上,這些小細節卻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整潔的穿著總給人一種信賴感。

那麼,怎樣才能打造出良好的外在形象呢?

(1)頭發應該清潔,梳理整齊,發型不要太怪,要適時理發,胡須經常打理,因為頭發和胡須很亂或很長都是不禮貌的表現。

(2)指甲要注意修剪,不宜留得太長,還要注意修剪鼻毛,讓鼻毛長出鼻孔也是一種不禮貌的表現。

(3)衣服要大方、整潔、合體,以便充分地反映朝氣蓬勃和穩重的精神麵貌。

(4)在穿襯衫時,領口和袖口的汙跡最顯眼,因此要注意保持幹淨。

(5)鞋子應先擦幹淨,不能沾滿灰塵。

你的包裝越好,你將越易讓人接受。保持一個良好的形象是為了別人,更是為了自己,使自己覺得處於最佳狀態。

一個成大事的男人應該著裝得體,具有整潔的整體形象,任何一個細節的疏忽都可能會破壞你的整體形象,影響到別人對你的印象,這對你追求成功是很不利的。

38.每個人的心都是脆弱的,你要給以足夠的重視

許多成大事的男人之所以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因為他們知道每個人的心都是脆弱的,都需要關愛和嗬護,你要給以足夠的重視,否則你會在不經意中失去很多。

美國潛能大師史蒂芬·柯維講述了如下一段經曆:

我還記得,幾年前我曾與我的兩個兒子共同度過了一個良宵。那是一次有組織的父子戶外活動,所安排的娛樂項目豐富多彩,有體操、拳擊比賽、熱狗、橘子水、還有電影,可謂慈善之舉。

電影演到一半時,4歲的肖恩坐在椅子上睡著了。他6歲的哥哥斯蒂芬還挺精神,我們一起看完了電影。電影結束後,我抱起肖恩,將他送到車裏,放在後座上。那天晚上很冷,所以我就把外衣脫掉,輕輕蓋在他身上。

到家後,我馬上把肖恩抱進屋,安頓上床。待斯蒂芬穿上睡衣,刷完牙後,我躺在他身邊,與他開始聊起共同度過的這一晚上。

“斯蒂芬,你感到這一晚過得怎麼樣?”

“還可以,”他回答說。

“你覺得開心嗎?”

“還可以。”

“你最喜歡什麼?”

“不知道,我想是蹦床吧。”

“蹦床真有趣兒,是吧?可以在空中來回翻筋鬥,做各種技巧。”

斯蒂芬對我的話不愛搭理,我發現我在自言自語。我不知道他為什麼不願多說話。以前一有令人興奮的事情,他總是喜歡談論、我感到有點失望,覺得這裏有些問題:他在回家的路上一直默默無語,一到家就準備睡覺。

突然,斯蒂芬轉過身去,臉衝牆。我不知這是為什麼,於是微微抬起身子使自己正好看得到他的臉,就發現他眼裏含著淚水。

“寶貝兒,怎麼了?到底怎麼了?”

他轉過身來,我可以感到,他由於淚珠盈眶,嘴唇和下巴都在顫抖,神色有些窘迫。

“爸爸,如果我感到冷,你也會用你的衣服裹著我嗎?”

我們在外共同度過的那一非同尋常的晚上所經曆的一切事情中,最重要的就是一個小小的關懷舉動——瞬息間,下意識地流露出對他小弟弟的愛。

人的內心是極為脆弱,極為敏感的。我並不認為這會因年齡或經曆的不同而有多大區別。每個人的內心都包含著脆弱的情感,即使那些表麵最強悍,最冷漠的人也不例外。

在小事上表現出善良和禮貌非常重要。小事上的不禮貌、不友好、不尊重會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在人際關係中,小事就是大事。

39.兢兢業業對待你的“處女崗位”

人們常說,第一份工作對你的一生都將會有很重要的影響,縱觀古今中外成大事的男人,他們對待自己的處女崗位無不是兢兢業業的,他們也由此學到了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正是他們最初的這些職業體會,使他們最終走向了成功,請看以下幾個例子:

1.傑克·法裏斯在加油站建立了終身理念

傑克·法裏斯是美國最大的小企業組織全國獨立企業聯盟主席,但他走向成功的第一課卻是從加油站裏的服務生開始。

13歲那年,他去了父母的加油站工作,站裏有3個加油泵,兩條修車地溝和一間打蠟房,父親負責修車。母親負責記賬和收錢。他想學修車,可開始父親卻讓他在前台接待顧客,他父親說:“兒子,汽車總在變化,你需要先學會了解人。”

當汽車開進來時,他在車子停穩前就站在司機門前,忙著去檢查油量、蓄電池、傳動帶、膠皮管和水箱。他總是多幹一些,幫助擦去車身、擋風玻璃和車燈上的汙漬。他注意到,如果我幹得好,顧客還會再來。

每周都有一位老太太開著她的車來清洗和打蠟,車內的地板凹陷極深,因而很難打掃。車的主人又極難打交道,每次當他們給她把車準備好時,她都要再仔細地檢查一遍,讓他們重新打掃,直到清除每一縷棉絨和灰塵她才滿意。最開始他實在不願意再侍候這位難纏的顧客了,他的父親告誡道:“孩子,這是你的工作!不管顧客說什麼或做什麼,你都要記住做好你的工作,並且禮貌地對待顧客。”

他每天放學後就開始為父母工作,星期六和暑假則從早上6點15分一直幹到晚上7點。開始,父母一小時付給他50美分。3年後給他漲到1.1美元。在父母的幫助下,他還學會了如何安排自己的收入。他將收入的10%放在一個錢罐裏,禮拜日捐給教堂,通過這些他認識到了慈善的重要性;20%同父母的20%放在一起作為膳宿費,但後來發現這是父母為他準備的教育費;另外20%是他自己的儲蓄;剩下的50%則由他自己支配,購買他想要的東西。

正是在加油站的工作不僅使傑克·法裏斯學到了嚴格的職業道德和應該如何對待顧客,而且認識到了家庭小企業所麵臨的挑戰:老板同時也是服務員。

2.戴維·托馬斯的第一份工作啟示錄

戴維·托馬斯是在世界各地擁有4300家快餐店的溫迪國際公司創始人、商務經理。他12歲那年時,設法使一位餐館老板相信他已16歲,雇他做便餐櫃台的招待,每小時25美分。

餐館老板弗蘭克和喬治·雷傑斯兄弟是希臘移民,剛來美國時,他們曾幹過洗盤子和賣熱狗的工作。他們極為堅強,並為自己定下了非常高的標準,但從來不要求雇員做他們自己做不到的事。

弗蘭克告訴戴維·托馬斯:“孩子,隻要你願意努力嚐試,你就能為我工作;如果你不努力嚐試,你就不能為我工作。”弗蘭克所說的努力嚐試包括從努力工作到禮貌待客等一切內容。當時通常給的小費是一個10美分的硬幣,但如果托馬斯能很快把飯菜送給顧客並服務周到,有時就能得到25美分小費。他曾嚐試自己一個晚上能接待多少顧客,結果創下了100位的記錄。托馬斯不斷努力嚐試,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自己也最終走向了成功。

通過第一份工作,他認識到,成功是由專心和努力帶來的。

3.第一次誠實考驗的價值

阿瑟·因佩拉托雷是新澤西——曼哈頓航運線的老板兼A—P—T卡車運輸公司的總裁。他10歲那年正是經濟大蕭條時期的1935年,他在一輛大運貨卡車上工作,每天要向100家商店遞送特別食品,幹12小時的工作隻能掙一個三明治、一杯飲料和50美分。在沒有食品遞送的日子裏,因佩拉托雷在街角的一家糖果店工作。一天,他在桌底下拾到15美分並把它交給了老板。老板激動地扶著他的雙肩承認錢是他故意放在那兒的,以此考察他是否值得信任。後來,因佩拉托雷一直為他工作到上完高中,他知道是他的誠實使自己在美國經濟最困難的時期保住了自己的工作。

在後來的年代裏,他幹過許多工作:侍者、停車場服務員、房子清潔工等。再後來,當他的卡車生意掙紮著度過了4個連續虧損的慘淡之年時,他就回想起自己在糖果店學到的關於信任的一課。它是使他同別人一起工作、創建事業,並最後成功的關鍵。

成大事的男人之所以能成大事是因為他們有從一切事情中發現真理的細心。尤其是對自己的第一份職業,更是兢兢業業,追求完美。

40.觀察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

成大事的男人一般都能從對方的一個細微的動作,一種司空見慣的習性中,窺一斑而知全豹,分辨人的本質和心誌。

從生活細節上觀察人識別人帶有很大的經驗性,也有一定規。律可循。所以,一些成大事的有心人在實踐中總結出用生活細節法識別人的三條規律:一是從常見表情上識別人。好經常皺眉的人,一般都心思較重,心事較多,總好想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好經常用眼角看人的人,一般都心胸狹窄,心懷叵測,內心深處總有一種恐懼感;經常用手撓頭的人,一般都心情煩躁,心神不寧。二是從常見動作上識別人。總好掰手指節的人,一般工於心計,總在動腦筋;坐下就蹺起二郎腿的人,一般都自命不凡,高人一等;走路總是駝背低頭的人,一般都心事較重;沒事就兩眼發直的人,一般都思想遲鈍。三是從常見言辭上識別人。說話總是好加上“我認為”、“我感到”、“我想”,等字眼的人,一般都自以為是,剛愎自用;說話總好加上“可以嗎?”、“行不行?”等字眼的人,一般都自信心不強,拿不了大主意;說話總是模棱兩可,含含糊糊的人,一般都是老奸巨猾,老於世故;說話總好誇大其詞,聲張作勢的人,一般都好吹噓,好誇張。

總之,從生活細節上識別人需要敏銳的眼力,發現別人不容易發現的特點,能在轉眼即逝的言行中發現某個人的隱蔽特征。一個男人隻要他在平時能夠注意鍛煉自己觀察細節的能力,就不難發現每一個人在生活中的特征,從而進一步掌握其內心世界的秘密,為自己的領導生涯增光添彩。

日本著名企業家永守重信利用人們進餐的細小動作鑒別人才,準確率可達95%以上。他認為人吃飯的時候,最能反映一個人的性格,“再高貴的人,在吃飯時,也會顯露出他的人品來。”如他用吃飯的機會分辨聚會的經理是第一代經理還是第二代經理。作為一般的區分方法,是因為創業經理都經曆了相當的勞苦,上的菜多是一點不剩都吃光了,而且吃得也快。總的說,吃飯時會刀叉亂碰,喝湯時會吱吱作響,不太講究宴席上的禮節。可是一到了第二代經理,就愛挑剔,剩菜也多,總是先挑愛吃的動手。

一個人的學問、氣質、秉性、喜好,可以通過不同的渠道反映出來,小到隨地吐痰、排隊加塞兒,大到政治傾向、人生追求等等。福爾摩斯可以從一個人的發式或皮鞋上判定他的職業和處境。

所謂看書知人法是指看看一個人經常讀什麼書,就知道他的品行為人。一個人讀不讀書,大約是最不好裝假的事情,有人視讀書為享樂,有人視讀書為畏途,也有人把讀書當安眠藥。有人外表可以打扮得如紳士,談吐也可以很堂皇,但是,拿起書來就有如舉千斤般費力。同樣的道理,一個人讀什麼書,更是來不得半點虛假和造作。

成大事的男人作為領導者大都能通過對下屬喜歡讀什麼樣的書看出他的品行和修養。

據說國外有公司招聘員工時,主試者會突然要求應試人隨手寫下自己喜愛的幾本書的書名,通過此途徑來判斷這個人以決定取舍。但是,看書知人要求識人者具有分析的全麵性,要把對方看的書與他的行為結合起來考察,不能因他在研究“八卦”而視為封建迷信。否則,就會失去人才。

考察人物的訣竅就是能從表麵形象和外部行動中看出人的真才本性,這也是識人高手與低手的區別。成大事的男人總是善於通過觀察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瑣碎的細節而了解其內在的性格和品質等,然後擇其優點而用之,實在是高明之舉。

41.麵對無能為力的打擊,選擇暫時的低頭忍耐

古人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堅韌的忍耐精神是一人意誌堅定的表現,學會忍耐、婉轉和退卻,可以獲得無窮的益處,“低頭做人”被一切成大事的男人奉為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