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理論指導,我認為每個產業的發展首先要有一個明確的產業理念。我們在推廣和宣傳大芬油畫產業的時候,就結合大芬油畫村的產業實際,於2004年率先提出了一個產業理念:“藝術與市場在這裏對接,才華與財富在這裏轉換。”這個是一個很明確的定位,這個理念一出台,就把我們大芬油畫村與國內其他美術院校、美術館及畫院從本質上區別開了,也就是把美術產業和美術事業區別開了。一方麵我們要把藝術和市場結合起來,如果隻有藝術,沒有市場,這個產業的鏈條就連接不起來。另一方麵,我們要把藝術家的才華轉換成財富,讓市場給藝術家的創作用價值來定位,這才能完整地實現從創意到產業的轉換。根據這一理念,我認為文化產業的主體應該由四個部分組成,即創意人才、產業隊伍、經紀人環節、消費者群體。隻有這四個因素聯合起來,這個產業的鏈條才是完整的。如果隻有創意,沒有形成產品,沒有人把這個產品生產出來,沒有人把這個產品銷售出去,這個創意沒有轉換成人民幣或美金,那麼從產業的角度講,這個創意就是沒有價值的。產業一詞在英文中就包含工業的意思,創意產業就是要把通過創意形成的產品用工業化的手段製造出來。要工業化就要有一個完整的產業鏈,要有一個完整的產業標準。
三、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規劃和開發管理要有創意
前麵說到,這幾年各地政府都在轟轟烈烈地建設產業園區,在建設產業園區的過程中,由於沒有切合實際的理論作為指導,對產業的觀念沒有轉換過來,許多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就出現了拍腦袋工程,領導說建一個產業園區,政府就馬上拿出一大筆錢,劃出一塊很好的地,建起了一棟棟漂亮的廠房,但到底要搞什麼項目,一時好像還沒有譜。所以好多產業園區便盲目上馬,沒有一個合理的科學規劃。就我們大芬油畫村本身來講,通過近兩年連年翻番式的發展,到目前大芬村內的地盤已經飽和了,本來就是一個小自然村,現在已經開發出了近800家經營門店,再想多增加一家門店都沒有地方。那麼今後幾年怎麼發展?還有就是大芬油畫村的十多家有點規模的企業由於找不到合適的專用廠房,政府也沒有規劃建設專門的產業園區,他們就隻好各自為政,哪裏房租便宜就往哪裏跑,有的廠每年都要搬一回家,這無形中就加大了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由於沒有做好產業發展的全麵規劃,在本地市場無法容納的情況下,企業便隻好向外擴張。近年來,大芬油畫村的經營者在北京、上海陸續開了好多畫廊,最近還在北京南四環邊上的集美家居城開發建設了一個北京大芬油畫城,總麵積有5萬平方米。這些事例就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就是政府在開始著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時候,一定要邀請專家經過認真的市場調研,摸準國內外市場的發展趨勢,然後根據國內外市場的需求趨勢,製定出該產業發展的整體規劃,包括近期規劃和遠期規劃。總體規劃中應該包括產業園區、交易平台、培訓基地、旅遊觀光等功能區,而產業園區中又包括生產加工區、產品展示區、交易洽談區等功能區。這樣,文化創意產業才能按照規劃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如果沒有一個長遠的發展規劃,隻從眼前出發建設一個園區,發展五年、十年以後,作為孵化基地的產業園區孵化出來的這些企業成長壯大了以後怎麼辦?而且還要考慮到這些孵化出來的企業又會不斷孵化出新的企業。就像我們油畫村那些企業,都是由以前畫工成長為企業家的,這些畫工畫了十多年以後自己當了老板,每一個老板都帶出了一個企業,再過幾年他們企業的畫工又變成了老板。根據這種發展趨勢,這就要求我們的政府在製定產業發展規劃遠的時候一定要有遠見,要有創意,既要考慮眼前的發展現狀,更要考慮長遠的發展態勢。
但是,縱觀國內的文化產業發展現狀,能夠科學製定發展規劃的地方並不多,很多地方都是召開一個會議,下達一個任務,批出一個地塊,拿出一筆資金,建設一個園區。而且好多地方競相仿效,毫無創意。你搞油畫村,我就搞國畫村、書法村,而全國各地紛紛建起的動漫產業園區,其數量之多可謂空前。於是我感覺國內文化產業的發展在某些地方似乎出現了“四化”現象:隻要中央一提倡,不管有沒有條件,有沒有市場,先找一塊地,投上幾個億,建一個文化產業園區再說,沒有科學規劃,隻靠理想和熱情發展文化產業,這就是“理想化”;文化產業發展熱潮迭起,各級政府大會小會都在講文化產業,一時間,文化產業“園區”、“基地”遍地開花,文化產業博覽會、交易會風起雲湧,一些地方甚至把發展文化產業當成一場運動來搞,這就是“運動化”。全國各地你追我趕,大搞文化產業運動,運動化的結果是形成了很多文化產業的泡沫,這就是“泡沫化”;由於沒有遵循產業發展的市場規律,這些泡沫化的產業“園區”或“基地”維持不了多長時間,其最終結果隻能無疾而終,化為虛無,這就是“虛無化”。用“理想化”、“運動化”、“泡沫化”、“虛無化”來概括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不良現象,表麵看來好像有點不識時務,但我覺得這“四化”當中所反映出的問題,應該引起我們文化產業主管部門的認真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