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神秘文化,有待驗證的古風舊俗(2)(2 / 2)

在古代,風水一詞在民間用得最普遍,在官方則不盡然。明代鄭和出使西洋,隨船有管風水的官員,這些官員負責觀風察水,與我們所理解的風水是兩回事。

第一本風水經書是什麼

《青囊經》是第一本有文字記載的風水經書,相傳是秦朝時期的學者黃石公所著。《青囊經》有上中下三卷,上卷講“化始”,敘述了河圖五氣、洛書方位與陰陽二氣融合而化成天地的定位學理;中卷講“化機”,講天地間形氣依附與方位配合而成一體的動力;下卷講“化成”,說明了天地間形氣方位與各種法則配合後的影響力。

雖然它隻有寥寥四百餘字,卻將巒理乘氣法透露了出來,為風水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石。

什麼是“風水寶地”

風水寶地通常都是一個山環水抱的環境。大抵是北麵有綿延不絕的群山,南麵有遠近相互呼應的山丘,左右兩側有山呈環抱之勢進行護衛,中間部分地勢寬闊,有彎曲的流水環抱。

其實,風水寶地就是指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場所。之所以要靠山,就是為了擋住冬季北方吹來的寒風;朝向流水,就能接收夏季南麵吹來的涼風,還利於灌溉、交通、養殖;向陽的朝向,能有效地接受日照;緩坡階梯的地勢,能有效避免洪澇災害;周圍的植被,不僅能保持水土,還能營造良好的小氣候,並為人類提供柴火。這樣的風水寶地,事實上就營造了—個有利於人類生存的有機生態環境。

“舉頭三尺有神明”是什麼意思呢

中國人有句話:“舉頭三尺有神明。”意思是說,我們每個人頭頂上都有神明。同時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舉頭三尺有青天。人可欺,天不可欺。”那麼,這裏的“神明”和“青天”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佛家的說法是:每個人身上有兩個神,一個叫“同名神”,另一個是“同生神”。同名神是男的、是白的、是計善的神;同生神是女的、黑的、是計惡的神。任何人起心動念,是善是惡,他們都會記下來。所以我們最好不要隨便起心動念,以免造惡因。

有這樣一則故事,清朝末年,一個舉子要到北京去考狀元,遇上了大雪封路,隻好住到一家客棧裏麵。這家客棧的老板娘是位年輕的寡婦。大雪一直不停,舉子無法成行,就隻好繼續在客棧住下去。時間一長,一個是青年男子,一個是年輕寡婦,孤男寡女,天天對望,日久生情,就動了淫念。男的就起身走向女的房間,在他舉手敲門前想到:“不可以!我是去考狀元的,這一進去要是犯了淫,天庭會除名的,回去吧!”他這邊回去了,女的又起了念頭,一出門,心裏想:“不可以,我是個寡婦,應該為丈夫守住貞節才對,回去吧!”

就這樣走了兩三次。就在他們猶豫不決的時候,聽到空中有聲音:

“你們兩個王八蛋,要又不要,把我的功過簿劃得稀巴爛!”說完就甩下一個東西來。他們聽到這些話嚇得發抖,趕快撿起來看,原來是一本“功過簿”,上麵有他們的名字:一個今科狀元,犯淫革名,打叉劃掉了;一個是守節寡婦,死後升天,現在犯淫,也劃掉了。再看看,又寫“不犯”,勾上去。再看下麵,又寫“犯”,又劃掉了。如是三番,把這本功過簿弄得一塌糊塗,連神都生氣得破口大罵。兩人看後趕快各自回房,從此再也不敢犯淫念了。

盡管這是個傳說,但是也給我們說明了一個道理:為人當自律,切不可動邪念,切不可肆意妄為,神明原本不存在,別說舉頭三尺了,舉頭三千尺也沒有的。但是,生活中卻需要有自律精神。古人言神明,雖多屬迷信荒謬,但其中的含義,倒是值得今人認真借鑒。

最早的看相記錄是何時

話說魯僖公做了三十三年國君,於公元前六百二十五年冬到齊國訪問。在回來的途中,害病身亡。第二年正月,他的兒子文公即位。決定四月舉行葬禮,周襄王先期派了內史叔服專程來魯國參加會葬。我們知道:內史是周王室的官名,它所掌管的是天文、曆算、檔案等,本書前麵已經提到。當時人們都知道,內史最熟悉天地鬼神之事,還通曉人的吉凶禍福。換句話說,史官是當時最有學問的知識分子,對看相也是內行。因此,魯國的重臣公孫敖認為機不可失,領著自己的兩個兒子去拜見叔服,這兩個男孩年紀還小,大的名穀,老二名難,叔服看了兩個男孩的相後,對公孫敖說:“你的兩個孩子都是保家之子,穀將供養你,難將料理你的身後之事。穀下頦方廣豐滿,他的後代必然在魯國昌盛。”後來叔服的預言被證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