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民間禁忌,迷信唯心的守舊習慣(2)(3 / 3)

藥鋪經營有哪些禁忌

藥鋪不同於其他商業行當,它有很多獨特的習俗與禁忌。

舊時,年初進貨的時候,藥鋪通常要先購進胖大海、大蓮子,希望能夠“大發大利”。進藥鋪的學徒,必須要送上“萬金枝”“金銀花”和“金鬥”等藥材,取黃金銀子之意,或是送“柏子仁”,因“柏子仁”樣子像米粒,來象征著學徒能夠認真細心的意思。

在稱呼藥名的時候,都要講究討彩頭。如連翹稱“和合”,紅毛大戟叫“大吉”,茱萸稱為“如意”,貝母稱為“元寶貝”,橘絡叫福祿,陳皮稱頭紅,橘紅則叫作“大紅袍”。總之,隻要能夠和“吉利話”挨上邊的藥材,都要討彩頭,以求生意紅火。

藥鋪的夥計在賣藥的過程中,忌諱嗅藥。民間認為被嗅過的藥就會失去藥效。賣藥的時候也不能說賣藥,而要說成是“送補藥”。

藥鋪裏非常忌諱冷清,所以在藥鋪裏通常要“三響”備齊。所謂“三響”,是指算盤響、衝臼響、碾槽響(衝臼和碾槽都是舊時藥鋪中做藥的工具),以顯示藥鋪的生意興隆和夥計們精神振奮。

藥鋪在賣藥的時候,還有“三不撿”的習俗。所謂“撿”,也就是賣的意思。即在賣藥的時候,處方不明不撿,分量不準不撿,藥名不符不撿,以顯示藥鋪的信譽。這雖然是舊時習俗,卻很值得當今的醫藥企業學習效仿。

藥鋪忌諱髒亂。藥是救人脫離病痛的入口之物,因此藥鋪必須要幹淨清潔,適合存放藥物。有名的店鋪,通常櫃台內外都講究整潔、衛生而有條理,各種應用的器具,如壓方、風擋、算盤等,不用時都應該隨手放在櫃台的抽屜裏。而裝藥的瓶、罐、櫥都要放得井然有序,用後要隨手關閉,以免跑了藥味。

與漁民打交道要注意什麼

漁業的習俗禁忌,更多地表現在漁民的日常生活中,並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習俗體係。

在與漁民打交道的時候,也是要注意的。如在船上曬衣服,忌把裏翻在外麵;吃飯時盛完飯,飯勺要直插在鍋裏,不能放倒;忌將碗筷丟到海中,因為隨手將飯碗丟進海中,意味著看不起漁家及他們所從事的職業;吃魚時,一麵吃完也不能直翻過來,要邊翻邊說“順過來”。總之,漁民們禁忌和翻有關的所有東西。浙江蒼南等地有漁民出海時,家中有點長明燈的習俗,據說長明燈象征著出海者的靈魂,因此家人絕不會讓長明燈在出海者回來之前熄滅,否則就認為是出事的征兆。

何為“開洋”與“謝洋”

舊時漁船出海俗稱“開洋”。開洋的時候,有供奉海神的習俗。

第一次“開洋”,要用豬頭供奉。開洋之前,漁船必須用早稻稈煙熏一遍,再用布製成紅白各色三角小旗數麵,每麵旗子上都要寫上要祭祀的海神的名號,分別插在船頭、船尾以及翼側,祈求平安。此外,鹽、麥、米、字紙灰、佛馬香帛等在民間都認為是辟邪之物,所以船上通常都要攜帶,認為這樣可以鎮壓海上可能會遇到的不祥。

人們在進行祝願的時候,忌說“滿載”“多打大魚”之類的語言,認為這樣海神聽到後就會嗔怪於人們的貪婪,反而不會讓漁人捕到魚。在漁船返航的途中,如果遇到行路求乞的人,俗稱“討嗄飯”,一般漁民們都會慷慨相助,忌諱小氣吝嗇。

魚汛結束後,漁民們還舉行謝洋的酬神活動。謝洋是人們為感謝大海的恩賜而舉行的隆重儀式。每次謝洋酬神都要用三牲供奉,並邀請戲班子在祖廟演上幾天戲,既表示慶賀、祭神,又表示不忘先祖。然後先由船老大割去豬鼻上一塊肉拋入海中,眾人才開始進餐並相互道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