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徒期間由師傅供給膳宿,每月發給一塊銀元的“月規鈿”。學徒第一年常充當師傅家的雜役,第二年如收有新學徒,才開始學藝。學徒滿師後,大都留在師傅家做夥計,少數經師傅同意,可“跑碼頭”自行謀生。
新中國成立後,學徒拜師仍延續,但儀式已改革,師徒關係則建立在尊師愛徒的基礎上。
手工業如何祭祖
晚清、民國時期,很多手工行業,每年均有祭祀的規定。魯班廟、張飛廟,均是祭祀聚會地點。各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宗師,木瓦工敬魯班,縫紉工敬軒轅,金、銀、銅、鐵、錫匠敬太上老君,屠宰業以張飛為祖師爺。
手工業者每年一度聚會,先祭宗師,再設酒宴豪飲一頓。本行業成員之間,或行業之間在年內發生的糾紛,除了“吃講茶”
外,也可在此時得到解決。而剛開始從事這個行業的人,要在這個時間向參與祭祀的同行說明,並贏得同行業的支持和認可。民國時期,以行業為基礎形成的各類同業公會,活動的內容也相對增多,如調整工價,或對當時的苛捐雜稅提出異議等。其實也就是“工會”的雛形。這種民間自發組織一直延續到新中國建立以後才被新的工會製度所取代。
哪些是“觸黴頭”的話
“觸黴頭”是南方話,就是“倒黴”;衰話,就是不好的話,不吉利的話。意思是說,說出不吉利的話來,是要倒黴的,是犯忌諱的。而禁忌語就是把語言也看成了一種神聖的力量,人們不能使它和超自然的神力發生錯誤的交集,一旦發出這些容易發生錯誤交集的語言,就會帶來不好的後果,用南方話說,叫“觸黴頭”。
那麼,哪些話是“觸黴頭”的話呢?關於鬼神的話。民間對崇拜的事物,如天界、冥界、神祇,往往懷有敬畏的心理,常常避開這些字眼。在不得不說的時候,必須加上“爺”“老爺”“娘娘”“奶奶”以示敬懼,如老天爺、月媽媽兒、送子娘娘、山神老爺、閻王老爺、泰山老母。蘇州人稱“鬼”為“徐大老爺”。“俗語每言今日碰著徐大老爺,猶言今日遇鬼飛也。”
關於靈善動物和凶惡動物的話。民間以某些動物為靈善動物,如黃鼠狼、刺蝟等,稱之為“仙家”,供奉甚恭。江湖上也將其稱之為胡三爺、黃四爺、白五爺、柳七爺、灰八爺。而對虎等凶惡動物也禁直言,稱虎為“大蟲”,東北則稱虎為“山神爺”;其他地方稱為貓、大貓、巴山子、山貓子;長沙甚至因“腐”與“虎”諧音而改“腐乳”為“貓乳”。新中國建立前長沙有一條街叫“府正街”,當地居民卻不承認,叫“貓正街”,原來,長沙話“虎”與“府”同音,而當地忌說虎,故稱為“貓正街”。民間還把狼稱為大口、老麻子、獁虎、張三,稱蛇為長蟲、長長、小龍、鰍鰍,稱鱉魚為甲魚、團魚。
種桑養蠶有哪些禁忌
民間認為,蠶是極嬌嫩極神聖因而又是極有靈性的動物,稍有不慎就會使其受到損傷。如果冒犯得罪了它,它會神秘地離去或者死亡。
三四月份,蠶初出時,由於蠶怕風冷、怕香臭異味,養蠶者俗有“關蠶房門”的習慣。蘇州一帶的蠶戶以紅紙、花紙等貼於門上,謂之門神將軍,可辟邪護蠶。居家比戶不相往來。蠶娘少婦治其事者,往往獨宿。蠶室忌生人出入,尤忌叩門,以為會衝去蠶花。元人《農桑輯要》雲:“蠶有七忌:自小至大忌煙熏,忌酒醋五卒,忌香麝油氣,忌飼霧葉,忌側近舂搗,忌喪服產婦。”養蠶的桑葉也必須用鐵剪剪,忌諱用手采摘。並且剪摘要等太陽出來,濕氣收了才能進行,忌剪摘有霧濕和露珠的桑葉。
江浙一帶養蠶戶,如見蛇入室,禁忌驚呼、撲打。俗以為是“青龍”降臨,會福佑蠶事,故要叩拜齋供,聽其自去。養蠶時,孩子睡覺後,忌諱將鞋子放在床前,家裏的大人都要將鞋子收藏起來。問其緣故,則說小鞋是招老鼠的。
坐商禁忌有哪些
坐商也有很多禁忌。商店忌諱夥計坐臥或躺睡在賬桌、貨櫃、錢櫃上,民間認為這樣會壓了櫃上的財,賺不到錢。甚至忌諱睡在待客的條凳上,認為會“壓”了顧客,明天登門的顧客就要減少。此外,掃地時忌往店外灑掃,尤其是春節,不準掃地,不準往外倒髒水、垃圾,認為這等於“倒財”;不得坐在店門或櫃房的門檻兒上,怕攔堵了財神;忌衝著店門方向和所謂當日財神方位小便;忌在店鋪前打哈欠、伸懶腰等懈怠動作,認為會衝撞“財神”,對生意不利。
除此之外,各行各業的生意人還有很多千奇百怪的說法。如賣布匹的忌諱敲量具;賣酒的忌搖晃酒瓶,否則認為酒喝下要頭暈。在酒店,娘舅在席上忌毛蟹(河蟹)上桌,因寧波等地貶稱娘舅為毛蟹;女婿在桌上忌上甲魚。藥店年初進貨,須進胖大海和大蓮子,取大發大利的意思。在江蘇南京的茶社飯鋪,三人一桌,如空一位不坐,謂之“關門座”,最讓老板忌諱。過去香港酒家的夥計最忌首名顧客點“炒飯”,因“炒”在廣東話中是解雇的意思,開爐聞“炒”音,被認為不吉。店員不準在店內看書,即使在休息時間也不例外,因為老板都圖一本萬利,“書”與“輸”同音,所以忌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