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吉慶風俗,人生中的慶賀和祝福(2)(2 / 3)

冠禮以加冠來象征男子成年,有一套嚴整禮儀。周代時,男子到二十歲時,家族就要在宗廟舉行冠禮。男青年的父親先用占卜的方法來決定行禮的吉日,然後再用占卜來決定請哪一位貴賓來為青年加冠。到舉行冠禮的那天,早晨將一切都準備好,讓被加冠的青年立在房中,父親請貴賓進門,入宗廟規定位置,然後青年也出房站到指定位置,向貴賓和長輩行禮。加冠時,貴賓將規定的帽子和服飾給青年換上。加冠共有三次:第一次加黑麻布帽,稱為“始加”;第二次戴白鹿皮帽,稱“再加”;第三次是赤黑色平頂帽,稱“三加”。加冠時由專人唱“祝詞”。加冠後,貴賓拿酒向青年表示祝賀。然後青年去拜母親,拜見後再回來,由貴賓給他起一個字(成年後的名字),這樣,冠禮就算結束了。

儀式結束後,青年的父親送貴賓出廟門,擺酒席款待,最後還要送他束帛、鹿皮等禮物。而被加冠的青年要先去見自己的兄弟姑姊,隨後再去拜見君、卿、大夫和鄉先生(鄉先生是曾外出做官,後退休還鄉教學的老人)等,以取得各方麵對他成年的承認。

從此,這個青年便有了治人、服役和參加祭祀的權利,並且也可結婚成家了。

為何年過半百才能“做壽”

一般來說,五十歲以下的人稱過誕辰為“生日”,五十歲以上的人才開始稱誕辰為“壽誕”,家人開始為其“做壽”,或稱“上壽”,這是因為民間稱五十歲為“天命”之年。有的地方則是滿六十歲才稱“做壽”,而六十歲前的叫“過生日”。有的地方不論年齡大小,隻論輩分,如膠東等地方,添了孫子之後,就可以做壽了;也有的地方講究“尊親在不敢言老”,如果父母健在,即使年過半百也是不能“做壽”的。

做壽也分大小,逢五逢十為整壽,習慣逢五小慶(五十五、六十五歲),逢十大慶,一般都較為隆重,特別是六十大壽和此後的七十大壽、八十大壽。

六十六歲大壽有哪些講究

六六壽是長江下遊各省流行的一種專為年滿66歲的老人做壽的壽誕習俗。當父親或母親年滿66歲時,出嫁的女兒要為自己的父親或母親做壽。山東鄄城,六十六歲生日女兒送肉,七十七歲生日女兒送雞,當地俗語說:“六十六,割塊肉;七十七,殺隻雞。”金山地區也比較流行這一禮俗。此時如果父母健在,在他們其中一個過六十六歲生日時,女兒必須為父母做一雙綠色的鞋子穿上,並燒六十六塊紅燒豬肉,讓六十六歲的父母一頓吃完(當然這肉切得特別小,像骰子般大小就可)。當地流傳這樣一則民諺:“六十六,女兒家中吃碗肉,穿著綠鞋能長壽,人能活到一百有零頭。”

過壽為何“做九不做十”

有的地方在過整壽時有“慶九不慶十”、“做九不做十”之說,做整壽時往往提前一年,如慶祝八十歲壽辰多在周歲七十九歲時舉行,這是忌諱“十全為滿,滿則招損”的說法,也有的是因為當地“十”的讀音與“死”相近,成為忌諱,也有的是認為“十”為滿貫,意為終結,而“九”意為天長地久,希望老人越活越長久。有的地方,把五十九、六十九,七十九等帶九的歲數稱為“明九”,把五十四、六十三、七十二、八十一等九的倍數稱為“暗九”。除了做“明九”之外,也對“暗九”十分注重。“暗九”是人生年輪“九”的倍數,逢暗九生日,親朋和子孫前來祝壽賀喜,希望以此化解不祥之運。

慶壽為何要吃壽麵

凡有老人慶壽,則宴請三親六眷、至友賓朋,被請者送的賀禮中,必有長壽麵,而壽星家宴客,在飲酒盡興之後,不是吃飯,而是每人吃一大碗麵,這叫吃“壽麵”。而中國南北方這種吃壽麵的習俗是有來曆的:

據傳,漢武帝在位時,有一天,皇帝坐朝無事,與大臣閑談,說相書上講,人的“人中”(指鼻下正中的唇上部位)長一寸,可活一百歲。朝班中有一臣,名東方朔,聞言暗笑,恰被值殿監察禦史大夫看見,當即出班向漢武帝稟告說:“皇上與臣說話,東方朔在旁暗笑,此乃對皇上大不敬,律應治罪。”

在封建皇權時代,對皇上不敬,輕則罷官坐牢,重則殺頭或充軍,送往邊疆服勞役。東方朔聞言,急忙出班,跪伏在地,聽候皇上治罪。武帝素稱英明君主,見東方朔跪伏殿前,便問:“你知罪嗎?為什麼在殿上暗笑?”東方朔急忙叩頭回答說:“臣知罪該死,剛才聽皇上說,相書上講,人中長一寸,可活一百歲,臣想到彭祖活八百歲,則其人中長有八寸,再加上鼻子、口、眼睛等,則其臉就不知有多長了,若再加上身體,則其人又不知該有多高了,這個人還像個人嗎?又哪來那麼高大的房子讓他居住呢?臣想到此,不禁發笑,臣怎麼敢笑皇上?實笑相書所說不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