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吉慶風俗,人生中的慶賀和祝福(2)(1 / 3)

人的一生中隻有胎發的頂端呈尖針狀,所以胎毛筆就十分珍貴了。

古代抓周遊戲又叫什麼

千百年來,我國廣泛流行一種“抓周”的習俗,就是在孩子周歲這天,在他(她)麵前擺上各種玩具和生活用品,任其隨意抓取,以此來占卜、預測孩子將來的誌趣、性情和前途。由於抓周是以叫小孩抓物的方式來測試小孩子的未來,所以在古代又叫“試兒”。試兒的風俗十分古老,據史料記載,可上溯到一千五百年前的南北朝時期。

到了唐宋時代,抓周的習俗則更為流行。當時,富貴人家將抓周搞得十分隆重,不僅要鋪錦席於中堂,還要燒香秉燭,席上放各種物件,將小兒放在這些東西中間坐著,然後看他先取什麼。這天還要設宴款待親朋,同時接受親朋的禮物,有的還要演戲助興。

清代,皇宮中也舉行抓周禮儀。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就珍藏著一件當年供皇子抓周用的啐盤。這個啐盤是雕漆器,長方形,盤口外撇,製作極為考究。皇子、皇孫、公主抓周,用具雖然極其講究,但意義卻與民間抓周沒什麼兩樣。

何為“弄璋之喜”,何為“弄瓦之喜”

弄璋之喜指“生男孩”,弄瓦之喜指“生女孩”。該典故出自《詩經·小雅·斯幹》。原文如下:“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

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意思是說:生下一個男孩,讓他睡在床上,給他穿好看的衣裳,讓他拿著玉璋玩。生下一個女孩,就讓她睡在地上,穿上小裼衣,讓她玩紡具(瓦)。讓女孩生下來就弄紡具,是希望她日後能紡紗織布,操持家務。但是首先從“璋”和“瓦”的比較來看,前者是上等的玉石,後者則是紡車上的零部件。其次,璋為玉質,瓦為陶製,兩者質地也截然不同。再次,璋為禮器,瓦為工具,使用者的身份也完全不一樣。所以,男孩“弄璋”,女孩“弄瓦”,強烈地反映出古代社會中“男尊女卑”的思想。

由此觀之,即使早在《詩經》時代,中國古代社會中“重男輕女”也已經成為一種風氣。

孩生百日為何稱“百歲”

嬰兒降生100天為“百日”,古稱“百晬”,又稱“百歲”“百祿”。舊時嬰兒出生100天內死亡率很高,如能平安度過百日,便有了長大成人的希望;同時,在我國文化觀念中,“百”含有圓滿的象征意義,所以民間在這一天往往進行慶賀,叫“過百歲”“做百日”等。

過百歲的習俗至少在宋代已經流行。如《東京夢華錄》記載:“生子百日置會,謂之百啐。”《夢粱錄》也說:“生子百時,即一百日,亦開筵作慶。”此後興盛不衰。

對於一個出生滿百日的嬰兒而言,家長對他的最大希望莫過於健康成長、長命百歲了。所以各地的過百日禮俗,都突出了這一最質樸也最美好的祝福。

在河北唐山的農村地區,有給小孩過百歲穿五毒兜兜的習俗,在嬰兒貼身穿的小兜兜上用彩線繡上蠍子、蜈蚣、壁虎、蛇、癩蛤蟆五種毒蟲,再繡上一個小葫蘆,葫蘆嘴朝向五種毒蟲。俗信戴這樣的兜兜,可以避免毒蟲的侵害,保佑孩子平安長壽。

為何給孩子掛長命鎖

長命鎖,也叫百家鎖、百歲鎖。不過最初的時候,“鎖”不是鎖,而是“索”,長命鎖也不是長命鎖,而是長命索,或叫長命縷、續命縷等。早在漢代,人們就已開始在端午節用五色彩線係在小孩的胳膊上了,據說這樣能驅惡避邪,令人不生疾病,這其實是端午節的一項風俗。到明代時,已有在嬰兒周歲時將長命索掛在脖子上的做法了。以後,長命索被賦予了鎖住生命、不致夭亡的功能。而人們又紛紛在索下係鎖形飾物,最終演化成了長命鎖。但掛長命索的習俗至今也還有。

小時候掛上了鎖,長大了還要摘下來,叫開鎖。開鎖時,有的地方還要舉行開鎖禮。開鎖時,還要唱開鎖歌:“金鎖丁,銀鎖丁,長大成人都開淨。開鎖開到吉慶日,閻王小鬼都歡喜。逢凶化吉,遇難呈祥。長命富貴,金玉滿堂。”

為什麼人們會認為掛上長命鎖就能鎖住孩子的性命呢?主要原因在於,真正的鎖的功能和“鎖”字的字麵意思給人的感覺是鎖上就拿不走了,是取“鎖”的雙關義。還有一種,認為長命鎖的“鎖”是一種具有神力的刑具,戴上刑具,孩子自然也別想跑了。給孩子掛上長命鎖,是對孩子最美好的祝福。

“冠禮”是男子的成年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