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巹飯。新郎、新娘的合巹飯,不論是餃子還是麵條都不能煮熟。新郎、新娘喝完交杯酒後,要吃半生不熟的餃子和麵條。伴娘、鬧房的人問:“生不生?”新娘、新郎回答:“生。”“餃子”諧音“交子”,取“男女交而生子,早日生出孩子”之意,在吃時還要新娘以問答的形式肯定地回答“生”,以生熟之“生”寓意生子之“生”。
童養婚陋俗是怎樣形成的
有子嗣之家,抱養人家的女兒以為養女,待其子和養女達到適當年齡,即使之成婚,這稱之為童養婚。
童養婚在中國起源較早,周代即有類似的婚姻模式雛形。此風起始於周朝,盛行於三國,至元代,童養婚之俗更盛。
童養婚是封建貧困經濟的產物。它的產生,一般出自貧困之家,男方以減少將來聘金為目的。女方以免除撫養負擔為願望,有的則因生計所迫,不得已而為之。一般有三種情況:一是生了兒子後抱養或買進別家幼女作養女,長大後轉養女為兒媳;二是尚未生子,先抱養或買進別家女子作養女,待生子後再將養女轉為兒媳,俗稱為“等郎大”;三是抱養他家男孩為子,待長大後招為女婿。童養婚具有極大的強製性,成婚雙方的諸多因素均不考慮,給許多夫妻帶來極大痛苦,特別是童養媳更受丈夫和公婆的雙重支配,苦不堪言。隨著社會的進步,童養媳之俗已被新時代所淘汰。
新生兒“洗三”是怎麼回事
洗三是人生第一次洗禮,這種風俗主要流行於我國北方。在安徽壽縣,“嬰孩三日後,必為之淨洗,謂之洗三朝。置紅雞於床前,使產婦焚香禱告,謂之拜床公、床母。若產婦有病,令洗婆代拜”。北京地區的“洗三”,清代以來受滿族人的影響很大。孩子出生後的第三天,把接生婆或兒女雙全又有威望的老太太(稱為姥姥)用車接到家中,沐浴前在大銅盆裏裝上用槐樹枝、艾蒿葉熬成的熱水。趁著水冒熱氣,前來祝賀的親友們將帶來的銅錢、雞蛋、花生等放入水中,一邊放一邊說些吉利的話,俗稱“添盆”。添盆後,由姥姥給嬰兒洗身,邊洗邊說:“洗洗頭,做王侯;洗洗腰,一輩倒比一輩高;洗洗蛋,做知縣;洗洗溝,做知州。”洗完後,再用薑片和艾團灸腦門和身上各個重要關節,據說這樣就能使孩子不得病,體格健壯。
新生命在長輩們的注視下,舉行了誕生禮,這象征著其人生拉開了帷幕。
嬰兒慶滿月有哪些習俗
嬰兒降生一個月,稱為“滿月”。一般家人這天要給嬰兒“過滿月”,或者叫“做滿月”,祝賀嬰兒母子平安,此謂“彌月之喜”。滿月這天親友們要前往送賀禮,主家則設宴款待賓客。
滿月那天,一般家庭都要辦“滿月酒”,也叫“彌月酒”。這天,親朋好友攜帶禮物前來祝賀,特別是外婆,更是要事先準備好各種食品和孩子的衣褲鞋帽,早早趕來,看望小外孫和女兒。在江蘇、浙江一些地方,生活寬裕的家庭,不但要做滿月酒款待親友,還要張燈結彩,請來藝人演唱彈詞助興。陝西一些家庭做滿月時還要請來皮影戲班,吹拉彈唱,熱鬧非凡。
剃滿月頭有哪些講究
滿月禮中,最重要的儀俗要數“剃滿月頭”,也有些地方稱作“落胎發”。這是新生兒出生後的第一次剃發。新生兒的胎發受之於父母,因此自古以來,剪胎發受到格外重視。
在浙江寧波,落胎發要請一位福壽雙全的老太太來抱嬰兒。在上海郊區,則由祖父來抱。還有許多地方,滿月剃頭的禮儀要請嬰兒的舅舅來主持。在浙江紹興,剃發一般在堂屋進行,舅舅懷抱嬰兒坐中央,請來的剃頭師傅先將一把嚼爛的茶葉抹在孩子頭上,據說這樣以後就能長出像茶樹一樣濃密的頭發,並且不容易生瘡。剃頭也不是將頭發全部剃光,額頭要留一塊方方正正的“聰明發”,腦後要蓄一綹“撐根發”(北方稱“百歲毛”),而眉毛倒要全部剃光,據說這樣日後男孩子能長成濃眉,女孩子能長出秀眉。
剃下的胎發,一般也不隨便扔掉。有的地方將胎發用紅紙包好,掛在床頭,按過去的說法,這樣可以替嬰兒壓邪。有的地方將胎發搓成球形,用紅線串好,掛在床頭鎮邪。現在還有人將胎發製成胎毛筆,留作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