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房為何稱為“洞房”呢
人們通常把結婚的新房稱為“洞房”,這是何故呢?傳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建造了一座規模宏大的阿房宮,挑選天下美女陪伴他。美女中,有一位出身官宦之家、長得十分俊俏又聰明勇敢的姑娘,因她排行第三,人稱三姑娘。這位三姑娘,因不甘心過那被奴役蹂躪的黑暗生活,逃出宮外,直奔華山。
當時,秦始皇下令焚燒諸子百家的書籍,殘害讀書人。有一位叫沈博的讀書人也逃命來到了華山。
三姑娘、沈博生活在深山老林中,受盡苦難。一天,他倆在密林深處相遇,各自傾吐了自己的不幸遭遇,產生了愛情,結為患難夫妻。在一塊大青石底下,他們發現了一個僅能容納兩個人的小洞,就把這個洞作為他們結婚的住房了。他們生活在這個洞房裏,雖然生活十分困苦,但他們都感到非常甜蜜。不久,三姑娘生了個兒子,取名叫沈香。這位不畏強暴爭取自由的三姑娘,就是神話中的三聖母。
後來,人們出自對他們的崇敬和懷念,便把結婚新房稱作洞房。
“上頭”和“開臉”是指什麼
上頭本來是我國女子的成年禮。據《禮記》記載,女子十五歲要行笄禮,即改變幼年的發式,把頭發綰成一個髻,用黑布包住,然後再用笄插定發髻,表示女子已是成年人,可以許嫁。
上頭本來是女子成年禮,後來漸漸成為婚禮儀式中的一個環節。在江蘇高郵一帶,新娘在出嫁前夕上頭。屆時,新娘要沐浴更衣,點上花燭,麵對梳妝台,先喝兩口“閉口茶”,寓意從此姑娘要成為人妻,應該遵守婦道,不能多嘴多舌。然後,請兩位兒女雙全、丈夫健在的福命婦女為她上頭:先將發辮解開,連同額前的劉海一起梳向腦後盤成發髻,再用兩盤疊成雙層的紅紗帶從前額箍到腦後,要緊緊箍上十二圈,俗謂“十二月太平”。根據風俗,即使頭被勒疼也不能叫喊,寓意新娘要學會忍耐。在天津,上頭在迎親花轎到來之後舉行。其發式是將一綹頭發橫盤在頭上,用紅絨繩係好,稱為“抓髻”,取“結發夫妻”之意。盤頭上戴簪子一支,冠子一個。
開臉又叫“開麵”“絞麵”“絞臉”“擇臉”等,是對新婚女子麵部進行的一種儀式性修飾。開臉的具體做法各地大同小異:由開臉人先在新娘臉上均勻地撲上香粉,然後用合好的彩色絲線攆花,兩手拉著線的兩端,用牙齒再咬起線的中間,三處協調加力,一起一落,一鬆一緊,利用線的絞纏把新娘麵部主要是額前和鬢角的汗毛揪掉,並把眉毛修齊。這一“開”,除掉了臉上的一層茸毛,絞去了鬢角的亂發,眉亦變得彎曲細長,新娘整個的麵容就顯得雲開霧散,陽光燦爛。
“新郎”最初指什麼
新郎新娘現在被我們用來稱呼新婚夫婦。但“新郎”一詞最早並非此意,而是指代新科進士。
首先,“郎”在唐代是官階的一個泛稱,六品以下被稱為“某某郎”;而由於進士科中試的人就具備了做官資格,按官階來說,都屬於“郎”的範圍,所以人們把新科進士稱作“新郎官”。
而婚嫁在古代也是人生大事,男子娶妻非常榮耀可比中進士,還有美稱“小登科”,因此對新婚男子也就沿用了“新郎官”的稱呼,簡稱為“新郎”並沿用至今了。
婚禮中的祈子習俗
中國各地都有“撒帳”習俗,所撒“喜果”為棗、栗子、鬆子、桂圓、花生、核桃、瓜子、石榴、柏子等。“棗”寓意為“早”;“栗子”寓意為“立子”“立刻生兒子”;“鬆子”寓意為“送子”;“桂圓”之“桂”與“貴”諧音,表示“尊貴、貴子”之意;桂圓與“棗”“花生”“栗子”等物相組合,就等於一組象征物,完整地表達了一句祝福語“早生貴子”;“瓜子”中“瓜”與“娃”諧音;“石榴”子多,寓意“多子多福”;“柏子”諧音“百子”,寓意“子多”。
但民間撒帳之人必須為“全福人”,即兒女雙全、父母雙在的人,當新人進入洞房時,“全福人”將“棗、栗子、花生、桂圓”等撒在新娘的懷裏,撒在洞房裏,撒在院子裏,引鬧洞房的人去搶,並一邊撒,一邊念:“一把栗子一把棗,小的跟著大的跑;一把栗子一把棗,明年生個大胖小。”
“傳袋”習俗。“傳袋”諧音“傳代”,是民間婚禮儀式之一,也叫“轉席”。新娘到丈夫家門前下轎時,男家用席子或袋子鋪地,踩過的席子、袋子又傳到前麵再鋪在地上讓新娘走,這樣一直走到庭院。“席”諧音“息”,“袋”諧音“代”,即“傳宗接代、繁衍生息”之意。傳代時,由伴娘和男家接親客高念讚語:“一代傳十代,十代傳百代,百代傳千代,千代傳萬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