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生活風俗,身邊的禮儀由來(3)(2 / 2)

古人是怎麼存錢的

早在戰國時期,就已有儲蓄一說。不過,那時的儲蓄是指積存穀物、牲畜之類的實物,到了西漢,儲蓄也逐漸由實物轉為金銀和錢幣。當時,民間出現了一種名叫“撲滿”的儲蓄工具,用黏土燒成的封閉式小瓦罐,儲滿後則需撲破才能取出存款,“撲滿”也由此得名。

“撲滿”是古代婦女和孩子們喜愛的小銀庫。另一種儲蓄方式叫‘窖藏’,就是將金銀或錢幣放在壇罐內,封好後埋藏在地下或牆壁夾縫等隱蔽之處。這種儲蓄方式,直到新中國成立前不久還相當流行。

到了唐代,經濟空前繁榮,大都市裏出現了商人開辦的“櫃坊”,這是我國最早的專門辦理儲蓄的機構。“櫃坊”代客保管金錢和財物,收取手續費,客戶需要時可憑券或約好的信物支領。宋、元之後“櫃坊”漸漸演變為“錢莊”,儲蓄業務日益擴大。明、清工商業進一步發展,商品經濟活躍。大商人為了籌集資金,紛紛在各大城市設立了“票號”“錢莊”“銀號”之類的信用機構。它們接受存款,並有定期儲蓄和活期儲蓄之分,同時付給儲戶一定的利息。上海的“錢莊”直到解放初期還存在,於1952年底才合並為公私合營的銀行。

光緒年間,我國開設了第一家商業性質的銀行,名叫“中國通商銀行”。1908年,它改名為“次清銀行”,成為我國第一家國家銀行。現代銀行興起以後,儲蓄仍為其主要業務之一。

古代也有夜市嗎

說起夜市,我國已有悠久的曆史。遠在春秋時期,我國商業活動就很活躍。到了西漢,大城市中已有著名的商業中心。不過,當時官署對城市市場管理嚴格,開市和閉市均有定時,不可能形成夜市。東漢時,有些城市打破禁錮,興起了“夜糴”,這便是夜市的萌芽形式。真正的夜市出現在唐代。北宋建都於汴梁(今開封)後,夜市逐漸發展到全國,到了南宋,夜市更是盛況空前。據南宋吳自牧所著《夢粱錄》記載,當時臨安(今杭州)夜市十分盛行,衣帽扇帳,盆景花卉,魚鮮豬羊,糕點蜜餞,時新果品等,應有盡有。僅從食攤來看,各攤經營各有分工,如孝仁坊賣澄沙團子,壽安坊賣十色沙團,市西坊賣炮螺滴酥,太平坊賣麝香糖等。

冬季亦有夜市,盤賣至三更後,除了固定攤外,還有頭頂肩挑沿街串巷叫賣的小擔。這時的夜市,凡白天能買到的商品,晚上幾乎都能買到。

古代就有旅館了嗎

旅館古稱“逆旅”(逆,迎客),《史記·李斯列傳》雲:“堯之有天下也,堂高三尺,采椽不斫,茅茨不翦。雖逆旅之宿,不勤於此矣。”據此,旅館的源頭可直溯4000年前。到了殷周之際,旅館業隨著貿易的繁榮,日漸興盛。《史記·齊太公世家》言:“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師尚父於齊營丘。東就國,道宿行遲。”薑太公於途中住進旅舍,行動慢條斯理。於是,“逆旅之人”提醒他,“客寢甚安”可能失國。

晚周春秋戰國時代,“逆旅”屢見記載。《左傳》僖公二年(658年)“有保(堡)於逆旅”之語,“謂於逆旅作碉樓,可了望,可固守。”戰國時宋國多大邑,首都商丘(後遷彭城)和定陶,都是交通康衢,故多逆旅。《莊子·山木》謂:“陽子之宋,宿於逆旅。”陽子即戰國初年的學者楊朱。

古代旅館還有其他名稱。三千年前的商代,旅館稱作“驛傳”,專供傳遞公文和來往官員居住。周代,在交通要道修築的旅館叫“客舍”。春秋戰國時的旅館叫“客館”,西漢長安建立的旅館叫“群郗”,西漢中期又建立了“蜜夷郗”,專供外國使者和外商食宿。南北朝時出現的旅館被稱為“邸店”。隋朝興建了“典客署”,接待西域和日本等鄰國客商。唐代唐太宗下詔,令京城為朝覲官員建造“邸第”300餘所,全國設“驛站”

1639所。宋代以後,旅館有了大發展,宋代出現了“四方館”“都亭驛”等,並出現了為客商存貨的“堝房”。元代,全國設了名為“站赤”的旅館1383處之多。明朝在北京設“四夷館”接待過客,當時,上海出現了“客棧”,到清代時旅館已遍布全國,名稱也五花八門,如叫“駱駝店”“貨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