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生活風俗,身邊的禮儀由來(3)(1 / 2)

到了唐代,人們又用銅製成手爐或腳爐。手爐呈橢圓形,裏邊放火炭或尚有餘熱的灶灰,爐外加罩,可以放在袖子裏暖手。腳爐比手爐大,可放在腳下暖足。此外,還有暖足瓶,俗稱湯婆子,裏邊灌上熱水,晚上放在被窩裏。宋代黃庭堅有首詩說,“千錢買腳婆,夜夜睡天明”,指的就是這種暖具。

現在,我國北方有許多家庭使用煙筒火爐取暖,其曆史僅有百年。至於使用流通熱水或蒸氣的暖氣設備,那曆史就更晚了。不過,從電氣發展的趨勢看,煙筒火爐和暖氣將會被淘汰。

“牙簽”和書簽一樣嗎

書簽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那時候一般都叫作“牙簽”。這種書簽,當時是用竹片製成的,讀書的人每當看到卷軸中非常重要的地方,便在它的一端插上“牙簽”,便於以後回過頭來查考。後來,卷軸書改成經折裝以後,“牙簽”的用途就更廣了。這時,書簽的製作材料,有用牛骨薄片的,也有用厚紙板的,考究一點的,還在紙板上蒙上一層有花紋的綾絹。那些讀書人把平時很少翻閱過的書籍,文縐縐地叫作“未觸牙簽”。宋朝以後,讀書的人對書簽越來越講究,喜歡手寫一些座右銘之類的句子在書簽上。現在,書簽上有的印著裝飾圖畫;有的印著詩詞警句;有的印著名人格言,它的起源就是這麼來的。

為何“酒要滿、茶要淺”

“酒要滿,茶要淺”涉及斟酒倒茶的禮儀要求,類似的說法還有“茶七飯八酒滿杯”等。

酒要滿是指在一般的宴席上,主人為客人斟酒,添至滿溢,以顯示待客的誠摯。很多地方有頭三杯全滿全幹,不醉不歸的習俗,酒要滿要多喝,否則會被人認為待客不周。其實酒本來就會讓人情緒激動,正好可以烘托宴席的現場氣氛,所謂無酒不席,主人滿酒敬客又有順水推舟的合理之處。酒要滿,合情合理,適量飲用,無可非議;但要辯證地理解,即在盡情暢飲之時,主客都要把握分寸,盡力而行,不可強行勸酒或逞強貪杯。人們總結出的酒道中有“敬”“歡”“宜”三大原則,即飲酒過程中表現出足夠的敬意、雙方都很高興和適可而止,滿酒或勸酒都要以這些酒道為底限。

相對酒滿而言,茶要淺。其實淺與滿是相對的,而且這個淺也有分寸可言,如民間有“茶要七分滿”或“倒茶隻倒七分滿,留得三分是人情”的說法,這種“七分滿”的淺茶同樣是向對方表示尊敬之意,與滿酒有異曲同工之妙。因為舊俗以為茶斟得太滿是對客人的不敬,類同讓客人牛飲,有罵人之嫌。從情理上而言,這種禮儀要求可能是出於以下兩種情況的考慮:倒得少了,顯示不出主人足夠的誠敬;多至滿溢,客人喝茶不便,主人也尬尷,又是最大的失敬。所以,按照傳統的中庸觀念,中中為正,中上為善,人們就以不太偏也不太倚的七分為斟茶標準。再者喝茶本是閑暇之時的習慣,不需要烘托什麼熱鬧,與酒席相比,它更青睞於清靜悠閑。淺茶則正好適應這種慢節奏,似乎有細水長流、來日方長之意,而茶道講究廉、美、和、敬,七分滿的“淺”茶習俗與此互為表裏,顯示了我國茶文化崇尚淡雅的鮮明特色。

總之,待客以酒茶,一滿一淺,雖有形式上的差異,但都體現了社會交際中以禮敬人和從實際出發的兩條原則。

“先喝為敬”是現代人的發明嗎

在宴客之時,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社交辭令就是“先喝為敬”。有些人也許以為這是現代人的發明,其實不然,“先喝為敬”的勸酒方式是從傳統文化裏延伸出來的。

古人居處一般都是堂室結構,這種建築有堂有室。堂在前,室在後,堂大於室。堂室之間,隔著一堵牆,牆外屬堂上,牆裏屬室內。堂上不住人,是古人議事、行禮、交際之所在。舉行禮節活動時,室內以東向為尊,即席上最尊貴的人麵東而坐;堂上則以南向為尊,最尊貴的客人南向而坐。按照這種尊卑長幼排序坐好之後,酒席就可以開始了。

喝酒時,主人必須先於客人飲酒,是為“獻”。這種禮俗起源悠久,主人先飲,包含了向客人暗示“酒裏無毒”,可以放心飲用之意(這一點,與通過握手表明雙方手裏都沒有暗藏凶器的思路很接近)。主人飲過之後,客人亦須飲酒以回敬主人,是為“酢”,亦稱“報”。之後,主人為勸客人多飲,自己必先飲以倡之,是為“酬”。客人在主人飲過之後也舉起酒杯暢飲,是為“應酬”,即以此回應主人的厚意。

這樣的禮俗慢慢延伸下來,就是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先喝為敬”。

古人為啥要戴戒指

在中國,戒指的使用至少有兩千年的曆史。從大量文獻來看,秦漢時期,我國婦女已普遍佩用戒指。戒指異名“指環”,史書中稱“約指”“手記”“代指”等。婦女戴指環,不僅為了炫美,而且為了謹慎,起著禁戒的作用。戒指是宮廷中後妃群妾用以避忌的一種特殊標記,當有了身孕或其他情況不能接近君王時,皆以金指環套在左手,以禁戒帝王的“禦幸”,平時則用銀指環,套在右手。戒指傳至民間,其作用就不僅是簡單的裝飾品了。男女互愛,互相贈送,山盟海誓,以此為證。